寒门状元农家妻-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近乎,虽然他不吃这一套,但还是答应了昝泊,只为还了当年救他之情。
苏辰从官座上下来,来到于时灵身边,忙说道:“早知道于家二公子前来,我还当真是有眼不识珠,来,咱们后院里去说,多半是我夫人误会了你。”
于时灵被苏辰就这么的带去了后宅。
到了后宅以后他才反应过来,那这堂就开一半不管了。
不过很快一股饭香味传了出来,随之三人皆肚子都咕咕叫了,于时灵有些尴尬。
正好乔宝莹跟齐氏两人从厨房里端出菜来,朝着厅餐里去,看到几人,疑惑问道:“噫,夫君,你怎么把人带回这后院里头来了。”
苏辰给乔宝莹介绍,乔宝莹仿然大悟,便热情的招待几人过来吃饭。
于强站在自家主子身后,只觉着膝头还是痛的,前一刻这位知县大人对他们还喊打喊杀的,下一刻却成了大人的座上宾了,他有些迷糊,心里却对眼前这位苏知县还是生了惧意,官威很强势,便是在自家主子面前也不曾看到过。
于时灵被苏辰热情拉回座位中,还坐的是主座,他有些不好意思,苏辰却是把他按下,亲自给他倒了酒水,说道:“早知道是于公子来到咱们这个小县城,怎么可能害得于公子站了这么久,还以为是哪个县城里的官吏。”
“梅县自从我来了后,改变是挺大的,周围几县有人眼红着呢,虽然我也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的,但这样偷偷的跑过来偷学就有些不地道,拙荆倒是把你们给误会了,对不住几位了。”
于时灵总觉得有些不对,可是又看不出哪儿不对,不过苏辰是成阳先生的徒弟,又是大三元的新科状元,明明如此受皇上看重,却来到了这梅县小县城,莫不是全因昝泊的原因,若真是这样的,那这次昝丞相就做得有些过了。
“苏大人把梅县管制的很好,就是不知你平时是怎么管制这地方富绅的,我可是这一路上看到不少官员受得地方富绅的排挤。”
于时灵算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话语权了,可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
苏辰答道:“这事儿还当真是一桩难事,我初来的那一年差一点送了一家人的性命,好在都过来了,具体的细节,呆会于公子看看成广记录册就知道了,那上面说得还算详细。”
“这两年与那些富绅们斗志斗勇的,在财钱往来说皆有数目的,我本是寒门出身,若不是我拙荆与莫家传人合伙开了药铺,赚了一些银两,恐怕周转有些困难。”
“苏大人也在做生意。”
苏辰却是拿起酒杯与于时灵的碰了碰,两人喝了一杯,苏辰才说道:“这算不得生意的,只是一点小收入,皆是拙荆成日无事,帮了别人同时也帮了自己而已,再说于家应该生意也挺大的吧。”
于时灵一听,被到嘴的酒水给呛住,咳了几声,说道:“于家那都是家族一些事务的打理,不做生意的。”
“是的,我也算是一些内务的打理,家里头养些下人,为了族人的生计。”
苏辰顺势接话,于时灵点头,“正是,正是,族人多了,总要有吃的。”
苏辰表示有同感。
两人接着喝酒,乔宝莹却与齐氏进进出出的,转眼做了一桌子美食,皆是出自乔宝莹之手,清一色的不带麻辣风味的现代菜肴。
“炸鸡,红烧肉,粉蒸肉,白切鸡……”
又送上自己家中做的陈酱里头加上葱姜蒜做调料。
于时灵一吃便来了劲,看着乔宝莹进出,有些奇怪,“苏大人怎么都不买几个小丫鬟来,怎么还要夫人亲自动手。”
苏辰忙说道:“于公子别叫我苏大人了,咱们都差不多,就叫我苏辰吧,拙荆喜欢下厨,也使不惯下人,所以便没有准备。”
倒是惊奇了,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出得厅堂进入厨房,瞧着这一套手艺也不错呢,做了这么多吃的,样样都照着他的口味来。
“我瞧着你家夫人是岭南人士不成?不少口味倒与我当年去岭南那边吃得有些像,像这一道白切鸡,味道很像,不过这酱味调料却比岭南的好吃多了。”
苏辰一听,面色微微一怔,朝乔宝莹看去,接着说道:“拙荆爱研究菜肴,所以各地风味的都有的。”
于时灵点头。
正文 第221章送走御史
一顿饭吃完,于时灵的心里很是好受,又发现这位成阳先生的关门第子果然是了得,学识渊博,不管什么都能接上话来。
之后两人去了书房,乔宝莹便做上了点心送了进去,点心是麻花,荷花酥,青绿的荷叶包着,煞是好看。
那于时灵吃了一点,又忍不住吃了几块,迫于礼貌倒是没好意思全部吃完。
而于时灵身边的两位下人却被乔宝莹接待的好好的,吃完饭便上插食,插食吃完又移步花厅,那儿上了茶水点心,还能看到满园子的花开得正艳。
乔宝莹却和齐氏还有喜姑三人来到小花园里除草,三人一边打理花树,一边聊着天。
喜姑是见过世面的,刚才把人引进来,她就看出了门路,问乔宝莹,“九儿,大人带来的那位于公子是不是今年过来眉州的监察御史?”
乔宝莹点头,“正是,其实我早就有些怀疑。”
乔宝莹便把这两日所见所闻说了,喜姑和齐氏忍不住笑了起来,两人都觉得九儿才露了两手就把人给吸引了,要是长期跟着九儿身边就会发现这些还不值得一提,不时的歪点子更多。
于是乔宝莹说起了今日把人引到城郊的事,乔宝莹说道:“我正想着与其让他在梅县里乱转悠,倒不如把人带到县衙里来,这样他的身份败露了,也不方便再四处走动,免得听到不利的消息。”
喜姑点头,“九儿想得明白,没想大人与九儿心心相通,这不顺势还把人请回咱们后院里住着了。”
“对,住到后院里来就不好出门了。”
乔宝莹三人笑了起来。
于时灵从书房里出来,答应了苏辰留在这儿住几日,正好他也可以就近观察一下这位苏知县的处事作风,这会儿苏辰去了前衙,于时灵便来到花厅。
一到花厅,就看到自己底下的两位仆从正在花厅里赏花喝茶,吃着点心,肚子都圆滚滚的。
于时灵在一旁坐下,淡淡地扫了两位属下一眼,见两惊慌失措的起身,问道:“知县夫人呢?”
于强朝那边花园指了指。
于时灵朝那头看去,正好看到一张阳光明媚的脸,那张脸长得很秀气,可是那一双灵动的眸子灵活的像是随时都能生出几个主意来。
于时灵叹道:“这位苏知县皆是找到了这般的女子,才有了今日的成就,这位女子可真是他的贤内助,我倒是想明白了,合着今日被他们夫妻两合伙演了一场戏,落入他们两人的圈套了。”
“偏生我还生不起气来,人家诚诚恳恳的,坦坦荡荡的,反倒是我小人之心了。”
于强两人不敢接话,主子这自谦的模样可不正是生了气,不过却是气不上来,人家苏大人两夫妻可热情了,吃人家的嘴短,再说人家没有做得不对的,梅县本就打理的这么好。
监察御史便在后院里住了下来,倒是看着苏辰忙忙碌碌的,连着他的夫人也是过得很是充实,可没有像京城贵女们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在家绣花,却变着法子招待他们,身边两位心腹都向着这知县夫人了,在他面前说尽了好话。
于时灵也不是什么都不干,他也好奇苏辰是怎么把这些地方富绅给制伏的,于是去了前衙查看了县衙里的账薄,还有一些记录,这一看一发不可收拾,一整日的呆在那县衙里头看得仔细。
到傍晚时分回来,再看苏辰的眼神却有些不同了,谁能想到这个法子,一来就把两大富绅给打压了,再加上这一路惊险的,他还问过县丞韩明五和主簿成广两人一些话,也得知了这些事情的具体经过,尤其是那些富绅居然敢包围了整个县衙,可见当时是如何的凶险了。
于时灵在苏辰的肩头拍了拍,说道:“你是个有才的,不愧是成阳先生的关门弟子,你与昝泊一首一尾,将来你所能达到高度必不会比昝泊的低。”
于时灵虽然年轻,虽然是权贵子弟有些高傲,但办起正经事来,却是还有有些远见和头脑的,这样的人物,他于家也不能得罪了,做人留一线,将来也好方便。
苏辰厉害,若不是受人打压,哪会是今日这模样,若是一开头就在京为官,必会受皇上看重的。
苏辰知道于时灵已经看了那些记录,于是决定明天带于时灵去往山里,他建了信台,同时也让于时灵看看乡间百姓的生活。
苏辰夜里回来与小媳妇躺在床上,苏辰便说道:“明个儿我带于公子下乡,你帮我们准备一些肉饼和肉干,我们带在路上,这一去怕得几日,我想让于时灵看看这梅县的百姓,待他回去也好如实禀报上去,只要再过些时日,梅县必成为眉州的富县,指不定到那时还可以申请成为眉州首府。”
这下乔宝莹也有些羡慕起来了,要是梅县能成为眉州首府就太好了。
第二日乔宝莹为苏辰准备了肉干和肉饼之类的,苏辰带着于时灵下乡巡视,正中于时灵的下怀,他也正想看看这梅县的百姓,先前经过的几个县,由于他带的人太少,所以走的地方皆是城镇,看不到真实面貌。
这眉州山多路长,人烟稀少的,他想要去找探一下皆是寻路无门,生怕在这山林里迷了路。
然而跟着苏辰一起,坐上那薄薄的小船,看到船身虽小,可是过起急流之时却迅速的不行。
于时灵有些好奇,同时问起了梅县官船场的事,说眉州向来是造船场之乡,为何每年供给军营的却少,反而要花销一大笔银两去地方私船场里买,难道是私船商贾的技术更好么?
苏辰却是摇头,他把自己刚来梅县的事说了说,便是自己初次看到官船场的情景,要恢复像以前那样的繁华,必须严加控制私船场的开发,要有管束和约束,这样官船场才能立的起来。
于时灵一听,觉得颇有道理,便想着他到时做一份详细的说明交上去,这一点上,他也希望官船场越来越大,能像当年之盛况。
小船带着几人进了山,山里头的树木皆有上了百年,于时灵看到这遮天蔽日的老树林里,心里有些发毛,不过他是相信苏辰的为人,若是普通的不熟悉的地方官员,他可不敢跟着对方来这偏僻之地。
没想走了一段距离后,就看到一个高高的木塔,这样的木塔他似乎在码头也看到过,不过一直没有去问这是做什么用处的,可是眼下建在这深山老林的,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苏辰便解释了一些,这是信台,遇上贼匪点烟报信的,每一处皆有留下人守着的,就像以前的守山人一样,不过眼下是多了一项,一但在山里头传递消息,就靠这个了。
于时灵觉得新鲜的不得了,跟着苏辰一路朝前走,看到好几处信台,接着进了村庄,在山头上,他就看到了底下绿油油的田地,果然如夫妻两人说的,底下的农田种植是有比例的。
水田旱地皆要种,且不能只种一样东西,尤其是开荒的山地,地势高的多是种豆子,这样的话若是遇上了涝灾,至少还有豆粉糊糊可以吃。
于时灵开始相信两夫妻所说的,或许他们就是这样管制这梅县的。
苏辰带着于时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村庄,经过两年的努力,百姓们开始大部分的牵移到一起生活,但那些种植的田地却去的很远,不曾荒下半点。
他们每去一个地方,皆上村里头感受一下,只发现百姓们个个皆是忙忙碌碌的。
下地除草,什么时节捉虫,皆有章法,就像每个村里皆有一个种田老手不停的在观察似的,不过却并不是,而是村长和里正皆会隔三差五的去镇上的告示栏里看天气看时节,还有一些种田老手的建议,于是就会回到村里头来。
提着锣鼓喊话,把从镇上看到的告诉乡里人,于是大家伙的就按着那上头的意思,下地干活就是。
还别说,会种田的不会种田的,皆从中得到了好处。
村庄里除了茅屋,还有不少砖瓦屋的,这些人瞧着是小地方,可是也没有一个人偷懒的。
而且庄户人家地里出产的,有些人寻到一些商机,便会每年额外的种一些不同的农作物,反正上种子铺里去买的时候,种子铺的老板皆会把每一样种子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在什么季节里种等。
这些一说,有心人便想上,专种找一些别人不怎么种的作物,到时送到镇上去卖的时候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