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 >

第107章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为了安全,只能委屈安谨无名无分的躺在寺庙的后院了。
  好在古人自古有这个传统,把去世的人安放在寺庙享受香火,慧娘对于这一点接受良好。
  等寺庙修建好了,她以后也可以带着孩子们来祭拜父亲。
  回去之后,安西开始安顿慧娘母子三人。
  他们毕竟是假夫妻,不可能真的住在一起。好在古代本来就是夫妻分居,等到有人手了,安西打算在自己楼房落居的那个院子修建一座房子自己住,也顺便掩人耳目。
  然后把其他的地方划分为后院,给慧娘母子三人居住,平时只要把院门一关,就可以互不打扰。
  至于现在,安西花了点时间,帮助慧娘母子三人修缮好了阁楼的二楼,并放了不少的粮食和衣物,让他们能安然的住在上面。
  至于阁楼的楼梯,安西直接拆掉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会非常忙,县城应该也会非常的混乱,他不一定能顾忌到母子三人的安危。
  住在楼上反倒方便了,一般的屑小上不去,即使会爬墙的,也不敢明目张胆的爬县衙后院的墙。
  慧娘也非常满意,没有上楼的楼梯,她觉得安全极了,晚上带着两个孩子睡,也不用担心安全的问题。
  在知道慧娘识字后,安西买了一些笔墨纸砚和古代样式的线装书籍过来,让慧娘给两个孩子启蒙,找点事干,省的无事可做她整天胡思乱想。
  然后安西又找了一些玩具,比如七巧板,九连环,象棋,军旗等等,有这些打发时间,想必两个孩子也能安稳的呆着。
  安家的事了,安西就开始按计划筹备未来的事,首先,他找到了县衙放资料的地方,暴力破开了屋门。
  里面的东西,大部分都被水浸透了,但也有一些放在高处,安西把这些都带了回去,然后慢慢理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扈县别看偏僻,但也是有着上万人的大县,但居住在县城的不到三千人,其他的人口,大部分都分居在各个山里。
  平时,这些村民是基本不会出山的,偶尔出来,也是采买必备的物品。
  这次发大火,他们应该会躲进山里,等水退却后,还是会回到原本的地方重新生活。
  其中,海边有两个村,加起来有上千人,以前那里靠着出海打渔,日子还过得去,可是由于洪水的原因,现在是重灾区,还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人口。
  通过仅有的资料,安西还推测出了县城太平仓的位置,它建在高地,到是没受到什么影响。
  不过安西想办法进去看了,粮食并不多,只有朝廷规定的最低限,大概四五千斤的样子。
  这点粮食够干什么呀,还不够县城百姓一人一斤的量。
  好在,现在百姓都跑没人影了,等他们陆续回来,还有一点时间。安西立刻上网查询哪里能买到最低廉的粮食。
  现代的粮食最差也差不到那里去,至少比太平仓里放的那些好多了,因此安西心安理得的找最便宜的。
  他翻找了不少商店,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安西的需求量大,但他目前的资金有限,零零总总加起来才40几万,还要预留着买其他东西的钱,因此能花出去买粮食的有限。
  安西查看了目前网上的粮价,大量批发,最便宜的也得五毛钱一斤。如果安西拿出20万来购买粮食,也才40万斤,假设扈县百姓能回来1万人,也就是说每人大概可以得到40斤粮食。
  这远远不够,别看40斤听起来不少,但在没有蔬菜肉类的加持下,一个成年人一天至少需要2斤粮食,如果干重体力活的话,这些还远远不够。
  也就是说,如果安西花钱买了这些,也无法支撑一个月的量,而现在田里的粮食都毁了,重新种植至少还需要三个月。
  然后,安西再预估了一下百姓手中的存粮,更加不容乐观。
  如果没有洪水的话,原本还有一个半月就要丰收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大部分百姓的粮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又经历了这么多天的逃难,手上的粮食更是所剩无几,能靠的就是官府的救济粮了。
  据安谨说,他一路走来,整个府城都受灾严重,即使求助也很难得到帮助,朝廷也是自顾不暇。
  而且在他刚来的时候,就已经发出好几封救助文书了,但府城那边却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消息。
  所以一切还得靠安西自己。
  不管怎么算,钱都是不够的,即使安西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粮食,也不够扈县的百姓吃用,而且他还得预留一部分买粮种和其他东西。
  太平仓的粮食他检查过了,都是一些陈粮,还不知道能不能作为粮种呢。
  如果不能,那种子也是个大问题,没有种子,就无法种植,那百姓真的就无路可走了。
  在网上浏览了很久,安西突然看到了一则消息,也打开了他的思路。
  人吃的粮食贵,可饲料不贵啊,现代大规模养殖基地用的饲料大部分都是正经的粮食,比如玉米,大麦,稻谷,豆类。
  这些现代人是不吃,可对于古代人来说,肯定是好东西。
  玉米是碾碎了的玉米粒,大麦和稻谷是脱了壳的,豆类就更不用说了,是许多古人的主食之一。
  只要安西选择好,只要粮食做的饲料,不要掺杂其他东西的,就完全没问题。
  想到就做,安西连忙查找饲料加工的工厂,找他们进货应该比较方便,有的还负责配送。
  只是现代的饲料加工厂已经非常完善,它们有自己的配比方式,出产的饲料是经过严格配比的,不仅有粮食,还有一些其他成分,例如草料骨粉等等。
  这些东西,人其实也能吃,但真的给百姓吃饲料,安西还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于是找来找去,找到了一家饲料原料的中转公司。
  他们是负责购买原料的,也就是面向农户收购,然后转卖给加工厂。
  安西向他们下了一批订单,主要就是玉米,大麦和稻谷。价格也比较便宜,基本上都是一两毛钱一斤。
  虽然安西不是他们的主要客户,但有钱赚,谁也不会嫌弃,何况20万虽然不多,但也不算少,因此第二天就给安西送到了。
  傍晚,安西见到这些粮食堆在自己的院门外,还满惊奇的,明明地盘不大,却硬生生的装下了700多吨粮食。
  花了好几个小时,安西把这些粮食移到了院里。
  接下来就是等水退后,百姓们回来了。


第146章 冒名县令世界6
  又过了几天;天空终于放晴,在太阳出来后;洪水退的非常快,不到两天;已经只有小腿肚高了。
  安西估摸着百姓也该回来了,毕竟没有吃的,他们在山上也待不下去,还不如早早的回来;看看有没有机会弄点吃的。
  他把早就做好的两个大木板,放在县衙的门口和县城的城门口去,上面写着招工;用粮食作为工钱。
  安西要招的人很多;现在他一个人都没有;什么都需要现招,不管是识字的文书,做苦力的工人,还是织布打扫做饭的妇人,以及可以作为领导,统筹安排的人统统都需要。
  因此安西在木板上,不仅标上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还标上了工钱和工作的内容,零零总总列了十几个岗位。
  按照安西的初步计算,会识字懂计算的需要五个,护卫队需要二十人;然后木匠铁匠石匠都需要。
  首先,县衙要重新修缮,县城的道路需要清理,县里的房屋需要重建或者修葺,那座破庙最好也要开始动工,因此需要的人会很多。
  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百姓回来,招人很简单,难得是找到能帮忙管理和记录的人。
  没办法,安西现在没人,只能碰运气了。
  第二天安西就看到街道上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人,他们各个面黄肌瘦,穿着破破烂烂,这也就算了,大部分人还都有气无力的,仿佛下一刻就会晕过去一样。
  安西打量了一会儿,发现大部分都是男人,淌水过来,估计是看看有没有机会找到食物,至于他们的家人,应该还安顿在山上。
  安西也没意外,毕竟洪水还没有彻底退去,虽然已经放晴了两天,但为了安全,先让家里的壮劳力出来看看情况才是正常的。
  安西拿起之前找到的铜锣,‘咚咚咚’的敲起来,“招工啦,招工啦,工钱给粮食,一天一斤,一天两斤,咚,招工。”
  安西的声音不大,但是他运用了内力,把自己的声音扩散出去。
  瞬间,那帮面色愁苦的人,就把所有的注意力转了过来。
  他们就看到了一个长相俊朗,装扮精致的贵公子坐在县衙门前,他的面前还摆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在笔墨纸砚。
  顿时,男人们都冲了过来,“招工是真的吗?真的给粮食?”
  安西点头,立马有人跪了下来,“公子招我,招我,我什么都会干。只要公子肯招人,让我干什么都行。”
  “我也是我也是,我力气很大。”
  “还有我,还有我,公子,我吃的少,干的多。公子招我吧,求求您了,我给您磕头了。”
  “……”
  这群人瞬间把安西团团包围,为了能得到招工机会,他们还跪下去哭求。
  安西被闹的头大,立马拿起铜锣,狠狠敲了一下,“闭嘴!”
  瞬间,众人就像受到了惊吓一般,傻傻的跪着不敢吭声。
  安西冷眼扫过去,气势瞬间曝出,把那些人压的不敢抬头,才冷声开口,“现在,都站起来,然后一个个排好对,到我这里登记,我没开口,谁也不许说话,再多说一句,就取消招工的资格。”
  也不是安西非要吓唬他们,只是乱世用重典,他当然不会打骂,但也要把自己的气势拿出来,压服了他们才不容易生事。
  果然,安西的警告是有用的,他们立马乖乖的站起来,在安西的桌前排起了长队。
  安西冷眼看着他们都排好了,才开口说话,“现在,谁识字会算数,懂的过来!”
  然而,静默一片!
  安西心中叹气,粗粗一算,这里至少有三十几个人,却没一人认字。
  虽然早知道会是这样的情况,但真的看到,还是忍不住郁闷。
  又等了一会儿,确实没有,安西只好坐下来,问排在第一个的男人,“叫什么,多少岁,籍贯在哪,家里有几口人?以前是干什么的,擅长做什么?”
  安西早就做好了表格,因此要问什么,完全不需要思索。
  男人被安西的气势压制,连忙惴惴不安的道,“齐,齐三叔,32岁,扈县上环村人,家,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一个婆娘,和两个孩子。以前,以前是种地的,擅长,擅长……”
  说道擅长什么,男人吞吞吐吐,怕自己没擅长的东西,安西不要。
  安西不理他,直接落笔记下,然后拿了一块牌子给他,“一组修缮府衙的工人,一天两斤粮食,明天来上工,好了,你可以走了,要是你家里有人需要上工的,也可以叫来,还需要做饭的婆子和洒扫的。”
  男人拿着牌子,惊喜的千恩万谢,立马就要跪下来给安西磕头。
  安西的手轻轻一挥,就把人推了出去,“不要在这里碍事。”然后,他又示意第二个上前。
  后面的人看到,安西是真的要招人,惊喜不已,都纷纷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恨不得自己才是那个排在第二位的。
  第二位是个机灵的,没等安西发问,立马报上自己的情况。“张小冰,18岁,县城人,家里还有父母和两个哥哥两个嫂子,以及三个侄子侄女,以前在酒楼当过伙计,擅长,擅长识人,对,我擅长识人,只要我见过一面的,都可以记住。”
  安西意外了一下,这个小子到是有点用处,于是他拿起了一块比较大的牌子,“一组组长,明天带着一组的人修缮县衙,工钱一天三斤粮食。”
  张小冰惊喜的睁大了眼,“谢谢公子,谢谢公子,那我的家里人?”
  “让他们自己过来报道!”反正有人就招,安西不会让他们闲着生事。“你在一边呆着,把一组的人认清了,明天别搞错了,到时候谁到了,谁没到都给我记清楚了。”
  “是是是,公子,我一定记清楚。”
  张小冰激动不已,马上站在安西的后面,认真的盯着后面的人看,一副要把所有人都记住的架势。
  后面又陆陆续续记录了好几个人,都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特长,只会种田。安西都收下了,然后全都安排在了一组,在没有找到第二个组长之前,他不好再开一个组,没人管会很麻烦。
  等到了第十个,安西又招到了一个比较有用的人,木匠!
  他会修房子,也会打家具,安西让他也进了一组,是副组长,明天教其他工人干活。
  之后,不到半小时,排队的人群,已经登记完了,统统被安西安排到了一组。
  “现在你们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