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影帝重回十八岁 >

第170章

影帝重回十八岁-第170章

小说: 影帝重回十八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远哭笑不得,而且他也不确定,还珠在俄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就像未来,很多高丽剧在华夏也很火,同时让不少高丽演员在华夏知名度不低,但因为剧的类型,在主流意识上,还是看轻的。
  随后宁远他们根据组委会的流程,按部就班的进行展演。
  在华夏都演出几十场了,这一次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虽然这一次观众都是老外,让刘叶他们稍微有些紧张,但宁远和袁荃并没有受什么影响,而刘叶他们几个‘演出人’也基本是一起说词,稍微的紧张也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演出异常顺利。
  就跟在霓虹国一样,宁远他们演出时不可能说俄语,所以都是他们在台上演,两旁的屏幕滚动台词。
  尽管观感体验不是那么好,但只要认真看进去,宁远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剧情体现的内容,俄国观众还是能理解的。
  连他们都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国家来参加戏剧节的演员和幕后。
  “我挺喜欢这出话剧的,而且这种编剧设计模式,也对以往的话剧是一个新的尝试。”
  “的确,东西方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虽然有地域的诧异,但所要表达的核心,还是一种事情,或者说一种情感,这种结合我觉得非常巧妙。”
  “虽然我听不懂其中的词,但里面很多听起来特别押韵又有节奏的词,这种感觉非常舒服,也充满欢快的气氛,或许就像歌曲那样,即使听不懂词句,但那种感觉是想通的。”
  不仅华夏诗词有押韵,西方诗歌也有押韵,不过也分诗人,有的人喜欢这种朗朗上口的押韵,有的则不会特别注重,更在意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我倒是觉得演员演得很棒,尤其是男女主演,眼神动作都特别灵活动人,让人不自觉就被吸引了目光,再对照着翻译的台词,就更棒了。当然,其他作为旁白的演出人员,配合的也非常好。”
  “他们的表演不沉重,很轻快,跟主题表现的思想非常符合,演出了每个时间段的主题。”
  ……
  过后的研讨会,大部分也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不过主要是对话剧的设计和剧情方面的创新,而关于宁远和袁荃的,则是很好的把这种创新演绎出来。
  听起来,这也是夸奖吧,大概跟演什么像什么差不多的意思?
  宁远这样想着。
  而其他国家的参展作品,有像《浮士德》、《哈姆雷特》、《伪君子》、《钦差大臣》这样的名剧,也有像《川省好人》、《亚当和夏娃》、《我心深处》这些近几十年大热的剧目。
  其中《川省好人》可不是华夏的话剧,而是德国戏剧家贝尔托三四十年代的作品。
  实际上,他从来没来过华夏,更没来过川省。几百年前传教士关于华夏的介绍文字不断传回西方,其中就有关于川省的介绍,比如明朝女将秦良玉,不知怎么的,就演化成了川省女王,因为她,川省也进入德国知识分子的意识中。
  当贝尔托创作这个以华夏为背景的剧作时,就把印象最深的这个地名信手拈来。
  这出话剧不仅以华夏为背景,情节也以华夏神话为蓝本,讲述了神仙下凡的故事,说三个神仙下凡寻找好人,但屡屡碰壁,最后找到一个善良的青楼女子沈德。
  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讽刺的事情,可更讽刺的还在后面——
  神仙给了她一千银元,沈德就用这些钱开了个烟店,想通过经营来赚更多的钱帮助更多的人,然而不久她就因四处行善而濒于破产。
  为拯救烟店,善良的沈德不得不女扮男装,转而以冷酷无情的表兄崔达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并通过残酷剥削工人把烟店变成了财源滚滚的烟厂。
  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怀念起失踪的“川省好人”。当神仙们审讯崔达追问好人沈德的下落时,她终于不得不脱下男装,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展现在世人面前:社会已是如此堕落,好人根本无法再生存下去。
  这个下凡,跟宁远他们的思凡不同,宁远他们的是追求自我的成全,歌颂自由和爱情,而这个,则是对时局的抨击。
  一个歌颂一个抨击,无论把背景放到哪里,内核不会改变,不仅这一部,其他的话剧都有这种共通共识。
  不过,这一次戏剧节不但是评选,还有大师级的表演,说是表演,其实就相当于展示授课的意思,不仅仅是演给你看,过后还有主创人员的自我解读和剖析,让宁远他们受益匪浅。
  宁远还好,刘叶也经过正规科班的四年学习,倒是潘越明,一下子开了眼界,眼高手低起来——并不是贬义,只是他自己的形容:
  “眼界提高了,但演技还没提高,这让我再回顾过去的表演,就觉得有很多地方完全可以更好。”
  宁远笑着安慰:“眼界提高了,你才知道努力的方向,如果你连方向都不知道,也只能是自嗨。”
  “自嗨?”潘越明咀嚼着这个新词,点了点头:“倒是很贴切,以前我还真觉得自己演得不错。”
  宁远哈哈大笑:“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这也是人的进步过程,第一步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第二步就觉得自己学的很快,第三步经验丰富了就开始自满,第四步看到更厉害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周而复始……”
  一旁的刘叶幽幽的道:“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
  潘越明好奇道:“哪句?”
  宁远也斜眼看来,刘叶缩了缩脖子,不过还是坚强的小声道:“是一句诗,叫做一山更比一山高。”
  宁远无语道:“意思还差不多,但这是诗?”
  刘叶想了想:“好像是吧,我记得好像还有上句呢。”
  “是不是上句叫做强中自有强中手?”宁远淡淡道。
  “对对对!”刘叶鼓掌兴奋道。
  “对你的头!你怎么不说山外有山天外有人呢!”
  宁远伸手就要拍,不过被刘叶躲过去了,宁远没好气道:“还不去写你的心得体会,你以为你是我?”
  刘叶默默的转头去记自己的心得体会,嘀咕道:“谁能有你那样变态的记忆力……”
  潘越明瞅了瞅他,又瞅了瞅宁远,随后也乖乖的低头奋笔疾书。
  宁远哭笑不得,尽管这俩家伙都比自己大,但就算自己没有老板的身份,跟他俩说话也像自己是大哥,当然,原因不言而喻。
  宁远自己其实也在记录,不过没有那么详细,更像是提纲,基本就是简短的词和句,但以他的记性,就算没有这些也印象深刻,之所以记,也是为了以后好归纳整理,形成自己完善的表演理念。
  很多时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也只是知道那一个道理或者方法,如果有了变化就会无措,但如果整理后形成自己的一套方式,就可以游刃有余跟着变化,跟武侠小说的‘无招胜有招’差不多的道理。
  第三天的时候,游园惊梦的导演杨凡也提前过来了,之前他得知宁远要参加戏剧节,就说‘求带’,不过他来之前要安排好剧组其他人的行程,还有自己公司的事情,所以晚了点。
  接下来的时间,宁远有时候跟他们一起去看别的剧目,有时候自己独立行动,其实潘越明和刘叶的收获远比宁远多,毕竟他俩现阶段比宁远懂的少多了。
  而宁远,随着归纳整理的越多,他越发觉得自己不知不觉间又有长进,而且在接下来的展演中,尝试着融入进去。
  这次是在体验派宗师的故居,自然以体验派为主,宁远也更多尝试这种方式,而他的进步,也被不少大师看到。
  “你好,宁远,很高兴认识你。”
  面对这位大师的不请自来,宁远握住了他伸过来的手,笑道:“您好,留比莫夫先生,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第310章 你愿意吗?
  留比莫夫在戏剧界可能不一定是最著名最有才华的,但他绝对是最长寿的。
  作为十月革命的同龄人,他见证了俄国的兴衰,一直到十月革命将近百年纪念的时候,他才溘然长逝。
  而现在,才八十四岁的留比莫夫,身体还非常硬朗,更不用说他那标志性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
  当然,这位也不是那种活到一定岁数才成为艺术家,早在他少年时代,就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接触到不少大师,获得他们的好评。
  比如写出《论戏剧》的那位梅耶荷德,而且就是在契科夫的侄子创办的演员工作室见到的,不满二十岁的年纪,就被招进去做演员,还能得到梅耶荷德好评,对于任何一个年轻演员来说,都是无上荣光。
  而且二战期间,他还结识了世界级的钢琴大师肖斯塔科维奇——似乎是那时候唯一一个逃过第十交响曲魔咒的大师,至于其他的,包括贝多芬、舒伯特在内的大师,都是在完成第九交响曲后逝世。
  而因为跟肖斯塔科维奇的结交,也让留比莫夫开始钻研起音乐剧。
  不仅如此,因为留比莫夫在演戏方面的爱好和才华,战争时他幸免于上前线,在斯……的秘密安全部队,也就克格勃前身的歌舞团里工作,还获得了包括斯……勋章、列……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等在内的不少勋章。
  而这个时候,留比莫夫还不到三十岁,毕竟二战结束的时候,他也才二十八岁。
  作为一名演员,这时候的留比莫夫在前苏联已经属于金字塔那一层,直到四十二岁的时候,才开始导演他的第一部 话剧。 
  此后的五十多年,留比莫夫编、导了一百多部话剧,他的不少剧作都被无数国家话剧院改编演出,享誉国内外。
  也就是明年,他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时任总统的***还亲自到场祝贺,威望可见一斑。
  因为在戏剧界的成就,也带出一大批知名的台前幕后,留比莫夫被国内和业界誉为20世纪俄国历史的活化石,是戏剧导演中“真正的大师”,更被看作是过去四分之三世纪里苏维埃和俄国艺术、艺术家的经历和精神象征。
  不过,宁远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戏剧教材里,专门讲过他57年对《川省好人》重排的创新。
  能亲眼看到教材里的活人,还是一位业界的国际大师,这种感觉是特别奇妙的,有追星的那种激动,当然也不仅仅是激动,还有很多无法言状的兴奋。
  每个代表团那里都有相关的志愿者,一方面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是翻译,因为留比莫夫的到来,其中一个志愿者也充当了宁远和留比莫夫之间的桥梁。
  “我挺喜欢你在台上的状态,非常自然,其实早在去年的时候,霓虹国的铃木忠志来访,你应该知道他,他送给我一份特殊的礼物,就是有连续几届JingSeEdo戏剧节获奖作品的录像带,这对我来说非常惊喜,在这里面,我就看到你那部《恋爱的犀牛》,非常有感染力,也感动了我。”
  听到留比莫夫的夸奖,宁远真的是受宠若惊,毕竟这位可是上过教科书的、在俄国有活化石之称的大师。
  在俄国,留比莫夫的地位比张义谋在华夏的地位更高,如果要比的话,估计张义谋得再加上莫言,毕竟留比莫夫能编能导能演,在每一行中都做到顶尖。
  而且即使这样还不一定够,俄国那么多超过八十多岁的,就算名人也有不少,但能得到时任总统亲自祝贺的,也寥寥无几。
  比如功勋画家叶菲莫夫105岁时,***是致电问候;还有经济学家,最后一任前苏联人民会议的二把手西塔良75岁,也都是致电问候。
  这不仅因为他在戏剧界崇高的地位,以及他的成就,还有他为戏剧界的发展做出的贡献——40岁后,留比莫夫就转向教学,任教于瓦赫坦戈夫剧院下的史楚金学院,这也是他曾经的母校。
  而这个史楚金,同样是俄国戏剧界的功勋人物,第一个列……的扮演者,同时也是最经典的形象,都出自他手,也获得斯的亲口夸赞。
  留比莫夫公认的老师,最主要就是这两位,史楚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带给他深远的影响,而留比莫夫,也在学校培养出大批的人才。
  而他的学生,现在也基本成为俄国戏剧界的顶梁柱,甚至还有不少到国外发展,也同样名声卓著。
  在八十年代,因为政局的影响,留比莫夫流亡欧洲各国长达五年,这五年间,因为他帮助各家剧院导演大戏,从而间接培养了数之不请的台前幕后人员。
  甚至宁远他们学校的两位教授、博导林荫宇和罗锦鳞,分别在这个时期的希腊、瑞典受过他的教诲。
  因为此,华夏那个‘桃李满天下’的形容用到他身上丝毫不为过。
  不过,曾经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教诲的留比莫夫,后面半生基本都在反对这位老师,倒不是个人,而是仅从学术方面。
  毕竟《演员的修养》和体验派在俄国影响太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