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影帝重回十八岁 >

第156章

影帝重回十八岁-第156章

小说: 影帝重回十八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选角阶段结束之后,导演硬性要求:所有进入剧组的演员都要健身,既是为了让观众看得真实,也是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
  因为要演的角色都是英雄好汉,既然这样,整日拼杀就定然会有一身肌肉,绝对不可能是弱不禁风的“瘦麻杆”。
  所以,在剧中只要有功夫戏的,都要进行体能训练训练。
  不过剧组并没有特别聘请教练,就是扮演阮小五的张衡平。
  他可是真正的练家子,在当时多次参加健美比赛,并且在95年获得全国健美锦标赛85公斤级第1名。
  正是看中了张衡平健美的身材和丰富的经验,所以才把他选进来,带领“梁山好汉”一起练块头。
  就像很多水浒演员一样,后来他在张记中的那些金庸剧中都有出演,在《笑傲江湖》里饰演陆柏,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面都饰演鲁有脚,在《天龙八部》里饰演褚万里,另外他还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演过川军的机枪手。
  大家一起练,非常有氛围,谁也不想落后,就这样,等到真正开始拍摄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是结结实实的,演员们的状态和身体条件都超过了导演的要求,算是意外之喜。
  不仅张衡平,饰演呼延灼的贾石头,可是有‘东方大力士’称号的牛人,曾经表演过拉直升飞机、拉吊车的绝技,获得过世界杂技最佳底座奖!
  比如扮演武松的丁海峰,虽然他当时刚刚出道,但剧组还是大胆启用了他,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他一身肌肉的形象,再加上一身正气的气质,非常适合扮演武松。
  有一幕宋江撒酒壮行的戏,站在甲板上,李雪刀身后一票穿着兜裆布的壮汉,比如阮氏三雄、张顺、张横、李俊这些人,身上那闪闪发亮的壮硕肌肉,说他们是在参加健美比赛都够格。
  也正因为里面展现出来的血气方刚,才在宁远前世播出的时候,启迪了那个时代华夏人对于力量和健美的追求。
  甚至演武大郎的宋文华,其实也不是像书里写的“三寸丁谷树皮”,在现实中,他还是位散打高手,也拿过传统武术赛的冠军。
  知道他身份的时候,宁远就在想,要不是剧情需要的话,打西门庆估计都用不着武松。
  倒是臧金生,一开始试镜鲁智深的时候,反而没被导演相中,理由是他不胖……
  但臧金生也是个狠人,当时牙一咬,跟张绍林立军令状:
  “给两个月时间,如果到那时,你对我体形还不满意,我立马扭头就走,不说半句怨言。”
  张绍林于是同意了。
  为了增肥,臧金生在请教了医生和健身教练后,每天十个鸡蛋,从不喝水,都是用奶粉、啤酒代替,为了消化,饭前一把乳酶生,饭后一把酵母片,就这样……两个月增肥了60斤。
  不过也算他有点运气,后来宁远还跟他开玩笑:“臧叔,万一你增肥之后来到剧组,发现我们已经开拍了,而且正在拍鲁智深的戏,是不是得崩溃了?”
  臧金生却哈哈大笑:“那有什么,我怎么胖起来的,我就能怎么减下去。”
  最胖的时候,臧金生体重超过两百六十斤,而且为了保持体形,在剧组也带着小灶,每天吃涮羊肉,羊尾,不过吃完后,还得去练肌肉。
  当时他跟演李逵的赵晓锐都是增肥的对象,用赵晓锐的话说,系个鞋带都累得大喘气,根本蹲不下去,弄上半天都系不上。
  另外就是从表演来看,其实新版鲁智深的扮演者晋松的表演没有问题,但是给人一种单一的感觉,就是大大咧咧,头脑简单,动不动就哈哈哈,豪爽有了,但总有种缺心眼的傻样,要知道鲁智深可并不是表面那种粗犷。
  刻画很好的一点,就是当初林冲死了之后,众人准备下山征战,吴用他们一大群人在后山祭奠晁盖,而林冲的幕前,只有鲁智深一个人。
  同一个镜头里,一边是众人拜祭,一边是冷冷清清的鲁智深一个人,对比之下,那种伤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还有女性角色。
  原着将女子视若无物,甚至除了扈三娘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外,都是银娃当妇,但这次改编后,看起来几位女性角色却都不是池中物。
  跟那些大腕搭戏,她们也毫不逊色,虽然只有寥寥几集的戏份,却分外吃重。
  在宁远看来,潘金莲、潘巧云和阎婆惜的改编,是特别精彩的,尤其是性格的演绎和心路的刻画,风头似乎更胜梁山三位女将。
  “或许,反面角色比正面角色更容易演出深度,比如潘巧云说杨雄:跟了你两年,还不如跟师兄那两夜快活,说话时那股子回味劲儿,一下子就让潘巧云活了,也让杨雄这个性格人杀她,有了更充足的理由。”
  这是宁远写下的记录,还有王思懿的小潘:
  “她演出了潘金莲随剧情发展前后心理、情感细腻的变化,就演出质量和角色耐嚼而言,是胜于牛莉和慕青的,并不是普通人认为的洗白,而是人做什么事,都是有动机的,这样改编,除了通过她展示北宋的市井气息,加深年代感,还让人物立了起来。”
  “梁山三女将中,除了母大虫是酱油外,孙二娘和扈三娘,也都有浓墨重彩的展现,孙二娘酒店老板娘的风扫泼辣、江湖儿女的豪爽利落、操劳山寨酒食的妇女当行、对武二兄弟的嫂嫂关爱,人物的几个面都出来了,演得立体生动,鲜活有神,梁丽大赞。”
  “刀马旦郑爽的扈三娘,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没有之一,英武飒爽,俊丽婀娜,再无第二人,就是嫁给王英,有点暴殄天物,实在辣眼睛……”
  “另外,张春燕饰演的庞秋霞跟扈三娘同样英武,但一个冷艳,一个纯朴,她被黑李逵逗乐噗嗤一笑又轻掩樱口的那几个瞬间,太美妙了。”
  “最奇妙的是,张春燕和她饰演的庞秋霞,正好是一个对子,简直太巧了。清新纯朴除庞秋霞外,还有玉兰。不过庞秋霞有英武大方,玉兰则腼腆含蓄,这是行走江湖的武林女子与不出深宅的大家侍女的身份区别。”
  除了选角和人物刻画,这部剧的武打,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华夏第一部 长篇白话小说,就是水浒,它也被誉为武侠小说的萌芽,这部书里最具有武侠特征的人物是武松和鲁智深,所以在改编上,他俩都着重刻画。 
  另外,鼓上蚤时迁又是第一个能穿房越脊的人物,对后世的武侠小说也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算是华夏长篇武侠之祖。
  自然而然,拍摄电视剧,武打就成了重中之重。
  只是水浒时期还没有后来金庸古龙他们内功、轻功、外功的分别,更没有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灵犀一指等各种骚包的神技,整部戏,有详细武功描写好像就只有武松和燕青。
  正因为这样,这部剧很难拍的像徐克新派武侠电影那样飘逸精彩,也没法像袁和平指导的卧虎藏龙那么有意境。
  在央视版水浒之前,鲁省版的水浒和央视版三国的武打都不算特别出彩,前者一招一式过于死板,像看武术表演,后者干脆和普通人斗殴没有区别。
  为了改善三国演义为人诟病的武戏,张绍林他们不惜血本地请来了袁和平,而去的人,就是张记中。
  袁氏兄弟也有自己的班底,他们当然是想用自己熟悉的摄影师。毕竟武戏的拍摄对摄影师的确有很高的要求,摄影机的机位异于常态,要求人的身位也得异于常态。动作速率极快,拍摄时机稍纵即逝。
  虽然这时候还是气焰逼人的央视,但玩转《水浒传》这样的大部头还是要精打细算,出于费用的考虑,他们一开始并没有答应袁和平用他的团队,而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找来了由演员转行当摄像的于敏。
  当时的于敏一头长发绑在脑后,气质狂放不羁,张记中一见他就觉得很不放心,做了换人的准备。
  一上来拍的是白云客栈的戏,燕青打擂之后与李逵逃到此处,遭到官兵的追杀。
  但头回拍摄武戏的于敏,就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他的镜头移动准确到位,画面既不呆板也不花哨。袁和平也表扬说:
  “这个摄影感觉极好,所有的要求都能达到,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原先的摄影差!”
  就这样,于敏坐稳了《水浒传》摄影师的位置,后来在《射雕英雄传》中,于敏开始担任导演工作,《天龙八部》就出力更多。
  成功并不是某一个因素,而是所有成功的因素都齐备,才会发生,时间长的,已经在这个剧组待了超过两年,短的也有几个月。
  虽然宁远的戏份拍完了,暂时没他的事了,但他除了平时回去上课和演出话剧外,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飞回来,看他们拍其他的外景戏。
  而宁远的笔记,也被很多人传阅,最后不知道怎么就到了张记中手里,看过后,他特意找过来,跟宁远聊了很久。


第295章 杀青!
  随着开春,天气渐渐暖和了,宁远再去的时候,他们在拍水战的戏份。
  相较于其他电视剧,除了三国有大场面的水战,以及渡江战役的电影外,就是水浒了。
  之前因为天冷,拍这种戏份实在遭罪,所以就放到后面,当然最主要还是时间不冲突,如果真赶到冬天,该拍还是要拍。
  这天拍戏间隙,宁远在那儿开玩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各位好汉先知……”
  然后,宁远就被一群光着膀子大块肌肉的壮汉捉住,一起抬着,嘿哟嘿哟的扔进水里去了,他们还在岸上笑哈哈的问:
  “谁先知?哈哈哈哈,小宁远,这下谁先知?”
  在剧组这么长时间,宁远也跟他们混熟了,他们也都喜欢宁远这个小弟弟。
  除了个别小演员外,在剧组里宁远是最小的,进组时刚过二十的生日。
  不过算起来,在宁远前世,饰演花荣的修庆,75年的他,进组时也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就算播出的时候还不到二十三岁。
  看他们拍水战的场面倒是挺过瘾的,宁远不怎么会水都想下去跟着扑腾两下,何况其他人。
  当初选演员的时候,还面试了他们的水性,选的都是牛叉人物。
  不仅是水战,还有那些动作戏,因为选角的时候就有针对性,所以除了一些难度特别大的外,基本上很少用替身。
  就连饰演母夜叉孙二娘的梁丽,在初次跟武松见面时,两人有场打斗,开始她也是亲自上阵,即使她以前从没拍过动作戏,也下了一番功夫苦练,再加上袁和平经验丰富,针对她自身设计调整动作。
  但拍到一半的时候,因为被道具木桩扎破了脚,梁丽才不得不用替身,直到多年后她还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水浒的武戏肯定少不了,基本上隔三差五都会有演员受伤。观众看到的十几分钟的戏,可能要拍上半个多月,一个动作经常要拍上几十遍。
  不过,也正因为选角的合适,也在拍摄中给剧组省了不少时间和经费。
  也不仅是演员用心,幕后包括导演,对每一场戏都费心思,哪怕小细节也非常注意,不仅要新,也得适合。
  比如水战里的那些水花、气泡、波纹、血水、火焰、烟雾等等,每次都是他们试验好多次,才进行拍摄,尽管这样,在拍摄时也颇费一番功夫。
  但最后效果出来,众人都非常满意。
  现在比宁远前世水浒的拍摄时间又晚了几年,不仅技术还有设备都有了更新,所以拍摄进度倒比前世快了不少。
  而且因为时间推后,他们对剧本的打磨时间也延长了很久,这就让拍摄的过程中非常顺利,毕竟除了拍摄时发现的小瑕疵外,很少有漏洞。
  包括布景、场景和人物构图等画面,导演和副导演在开拍前也准备得很充分。
  水浒原着通行版本三个,104回、120回和70回,而剧本选择的就是故事完成度最高、民间传播也最广的104回版——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改编过程中参考了宋史的真实背景,特别是征方腊的战役部分,和评书的再创作内容,有些观众因为看了原着,觉得有些角色跟原着不太一样,一般都是参考了评书的在创作过程。
  评书跟原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每年都会有增添删改,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比如林冲之死的改编,就来源于此。
  而在原着中,也不知道是作者忘了还是疏忽了,面对高俅这么大的仇人被捉上山,最后又被放下山,竟然没有丁点关于林冲的描写,就算没胆子杀他,也不该一点不描写。
  到最后,原着里写的是林冲在征方腊后病死的,相较于改编,就平淡多了,远不如电视剧里震撼。
  宁远因为记忆力好,对原着倒背如流的他,觉得对剧本下手的重点,除了个别人物的时间线有更改外,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