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影帝重回十八岁 >

第110章

影帝重回十八岁-第110章

小说: 影帝重回十八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腰封,宁远挺不喜欢这东西的,跟鸡肋没什么区别,而且跟黄金周一样,也是从霓虹国传到华夏的。
  这本书定价1280霓虹币。
  不过,跟电影票一样,霓虹国的书籍售卖时也都有折扣,从六折到八折不等。
  而在宁远跟讲谈社签的合约,里面清楚写着:售价1280,报单价830。
  按照这个价格,基本也就是六五折。
  版税在霓虹国叫印税,当然并不是交税,而是出版社销售金额返给作者的部分,是作者的收益。
  版税无论在哪里都是按销售册数计算,但在霓虹国,印税单价并不是售价,而是报单价,相当于华夏的建议零售价。
  换算成华夏币,打完折一本59块钱,而宁远拿8%的版税,等于卖一本他就能赚4块7左右。
  而在宁远他们来的时候,这本书第一次印刷的三万本已经卖完,现在卖的是第二次加印的五万本。
  单单三万本的销售,就能给宁远带来14万的收益,当然,还得交13%左右的税。
  关于这方面,因为涉及到自身利益,在跟彭建明购买版权的时候,宁远就了解过——
  华夏的法规是,如果在国外交税超过国内,那在华夏就不需要另交,年底申报就行了,如果低于国内,那就还需要年底申报时补交差额。
  而国内的稿税标准,超过四千基本都是11。2%的税率,霓虹国的明显高于国内,到时候也就不需要多补,但也让宁远不得不吐槽: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税都更高。
  当然,霓虹国的书籍价格也更高,比如彭建明的那本小说集在国内的单本价格,才16块钱,跟霓虹国这边打完折的价格59比,三倍多的差距。
  这么看的话,嗯,资本主义也挺香的。
  现在那三万册的钱,已经被他们代扣税后,转进宁远来之前在华夏银行开的账户中,而华夏银行早在八十年代就在江户有分行,虽然跨境但是同行转账,手续费很低,讲谈社也没提这件事。
  收入12万多,除掉买版权的费用,还有两万多的盈余,至于后续的版税,都是宁远的。
  好开心啊,宁远拿到他们的汇款回执后,心里也跟现在的阳光一样灿烂。
  想当年,这本小说集在霓虹国一年时间卖了将近二十万册。
  而现在比当年更火,肯定只多不少。即使二十万册,扣掉买版权的十万和税,宁远也能挣超过七十万!
  爆赚!
  尽管宁远利用先机占了不少便宜,但放到当年,集英社——前世出版小说的出版社,他们给彭建明的价格肯定不如自己。
  虽说宁远不清楚他们从彭建明手里买来的价格,但按照宁远之前跟讲谈社谈的合同时了解到的,霓虹国出版界对新人的买断价一般是千字一万,换算成华夏币就是七百出头。
  但有一点,这是对霓虹国的新人,但商人逐利,虽然这个时间段的彭建明在华夏已经有了一定名气,但在华夏他也只是小众,并不是畅销作者,出版价格千字三百顶天了。
  而到了霓虹国,彭建明依然是新人的范畴,没有丁点号召力,至于电影——那时候发行方在筹备中,谁也不清楚票房会爆,出版社更不可能给高价。
  一个海外版权,别说三百,就算一百、二百,对彭建明来说都是意外之喜,而对于商人来说,能用两三百买断,干嘛要花七百?
  这样一来,即使按照13万字算,也就是三四万块钱,否则当初宁远开口十万的时候,也不可能把彭建明给惊着了。
  毕竟宁远是中间商,还得赚差价。
  所以在当初,宁远也跟彭建明笑言:“如果电影在霓虹国大卖,带动小说集的销售,你可别说我占你便宜啊。”
  本来就是白纸黑字的合约,买断霓虹语版权,即使彭建明再不忿也没用,所以宁远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就用这种口吻给他打个防疫针。
  而彭建明则笑着摇头:“即使你卖再高我也不会眼红,你给的这价格已经高的超出我想象,就是担心你别亏了。”
  下午的签售会,让彭建明惊了,虽然他也知道电影在霓虹国卖爆了,但依然一个劲儿的惊呼:“怎么这么多人?”
  宁远笑而不语。
  晚上结束的时候,彭建明连筷子都夹不住了,只能用勺子,他瘫在椅子上叹道:
  “想到接下来还有十来场,我真感觉我疯了,连这样的事情都敢答应!”
  “有钱挣呀,你签一本就有一块钱的收入,一下午就挣了一千块钱,我也想啊,可惜我不是作者。”宁远笑道。
  说着,宁远用汤勺给彭建明舀了一勺海鲜汤:“这个有营养,你补补。”
  彭建明苦笑:“再多也是辛苦费,足足四个小时,脑袋都快晕了。”
  说着,他转头看向宁远:“不得不说,你真有眼光,这一下你得赚发了,我都羡慕。”
  不过他又补充道:“羡慕是有,但我也不眼红哈,一开始你掏那十万块钱的时候,可是担了大风险,我可没有这种魄力。”
  韩平也在一旁笑道:“他的确有魄力,当初主动来霓虹发行,还说卖不到发行商给的六万美金,他补上。”
  彭建明更惊了,瞪大了眼睛望着宁远,片刻后才竖起大拇指:“你牛!”
  只不过,竖起的大拇指微微颤抖。
  第二天,前一天的票房统计出来,三家院线总共两百家影院,六百多块荧幕,总票房超过五千万!
  而大部分票房都集中在夜晚的两场,场均超过四十人。
  至于宁远,用计算器算了一番后,双眼放光:“发财了!”


第215章 质疑!
  4月29号,霓虹国的纪念日假期,也是黄金周的第一天。
  这个时候宁远并没有在外面露面——因为申请没有通过。
  警视厅担心以电影现在的热度,还有民众对明星的追捧,造成拥堵甚至更严重的踩踏等恶劣事件。
  尽管如此,宁远他们一行也没有闲着,都进到影厅里面,就像后来华夏电影上映的路演那样做宣传——其实在华夏,一直也有路演的模式,只不过真正搞火,还是从十来年后,大鹏宣传《煎饼侠》开始,一个月跑31个城市,188家影院的壮举。
  尽管按照合约,演员后期宣传是职责,不会有太多报酬,但他们的‘衣食住行’,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十来年后,不少制片人就叫苦不迭:“腕小点的明星,吃饭住宿安保包含起来一天可能也就几万块;大牌一点的明星,来往就得头等舱了,带助理、化妆之类的团队加起来一天少说得十万;国内最顶尖的明星,路演时候需要包机接送,中午一顿饭可能都得上万,住的酒店一晚上也得两三千甚至更贵,一天几十万开销,三天就能过百万。”
  如果对票房有大促进还好,要是效果不明显反而还赔钱。
  所以,这种模式也分电影,质量稍微有点保证,路演能带动,质量不行,就算所有城市都跑遍也没用。
  宁远他们不仅在电影院,还有一些高校,所到之处,都引起不少追捧,丝毫不比宁远在华夏的街头宣传的规模小。
  尽管华夏人口多,但霓虹国的人口密度更大,尤其是江户,而且还处在放假期间。
  高校虽然放假了,但并不是寒暑假这样的大假,留校的学生同样不少,毕竟他们的假期太多了。
  在霓虹国,学生每年有三个学期,除了寒暑假外,每年的3月19到4月1日,还会有一个持续两周的春假。
  除此之外,每月还会有两三天的‘红日子’,一般都在周一的月曜日,这个不仅是学生的假期,还是国民享有的法定假期。
  这样一来,基本一周上四休三,爽歪歪,当然主要是学生和公职以及银行,至于私企,除了大公司外,其他就别想了。
  尽管这样的放假制度有利有弊,但对霓虹国的文娱以及旅游业,有很大的促进。
  到了30号,《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不出意料的破了亿,换算成华夏币,也达到七百多万。
  单日七百多万的票房,远超在国内的冯晓刚贺岁三部曲的记录,毕竟这样的单日票房只要保持五天,就能把《没完没了》3300万的票房给超了。
  这个数据,让韩平他们喜得合不拢嘴。
  更何况,截止到现在,总票房已经达到2。7亿,换算成华夏币也有一千九百多万了。
  韩平他们看到宁远在那儿写着什么,好奇道:“干嘛呢?”
  “没事儿,写着玩儿。”宁远随口道。
  钟晓曼撇了撇嘴:“他在算他现在能挣多少钱呢。”
  “哈哈哈哈!”韩平他们都笑了起来。
  其实别说宁远,韩平刚刚也在算,不过没让他们发现。
  人逢喜事精神爽,笑容一直挂在脸上,韩平揶揄道:“挣多少了?”
  宁远也没任何尴尬,伸了个懒腰,笑道:“不算扣税的话,得有五十多万吧。”
  康健民点了点头:“按30%的收益,制片方能拿到五百七十多万,宁远占一成,也是这个谱。”
  说完后,他见大家都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诧异道:“怎么了?算得不对?”
  霍建起无语道:“很明显,你刚刚也算过了,要不然能张口就把数据给说出来?”
  “哈哈哈……”他们笑得前仰后,康健民自己也忍俊不禁起来。
  韩平边笑边道:“是啊,票房卖的好,咱们都高兴,当然得关注了。”
  说完他看向宁远:“真是多亏了宁远,要不是他当初有魄力,阻拦我卖断,恐怕也就拿个六万美金,五十多万华夏币,可现在呢,连宁远一个人就能拿这么多,而我们,更是十倍的回报,而这,才只是开始……”
  康健民也笑道:“不光是这个魄力,还有宁远前期的付出,虽然我们没有经历,但那段时间,宁远肯定也很辛苦,真是庆幸呀。”
  宁远当然不辛苦,但这话他可不会说,大气的摆了摆手:“都过去了,而且我也挣到钱了,回报惊人哈哈。”
  韩平拍了拍宁远的肩膀:“你也不要谦虚,其实当初,如果你说你拿六万美金买下霓虹国的发行权,我很大的可能也会卖给你,甚至不卖,你说你保底六万美金,超过部分你占五成,甚至更高的比例,我也会答应,但你却没有,而是把大头留给我们,三叔都记在心里,承你的情,而且是大情。”
  康健民也郑重点头:“是啊,宁远带给咱们的感动太多了。”
  高兴之后,韩平大手一挥:“这次完全是意外之喜,刚刚我跟老康商量过,到时候票房结算后,大家都会有奖金,丰厚的奖金!”
  “哦~~~韩总万岁,康厂长万岁!”霍建起、苏小卫、钟晓曼他们跟着一起起哄,兴奋不已。
  而国内的媒体,从前段时间电影在霓虹国大热开始,就持续关注这边动向,一些大媒体还专门派出记者跟踪采访,毕竟按照当时的势头,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会在霓虹国大爆。
  而现在,果然一天比一天火,票房也一天比一天高。
  记者们随时把第一手图文信息传真回去,然后很快就出现在当天的报刊中,也让国内观众感受到霓虹国的观影热潮。
  因为接连不断的报道,让国内民众产生极大的好奇,于是也纷纷买票进入影院观看。
  但看完后,就褒贬不一了,有人觉得拍得挺好,但更多的人,将信将疑的认为,这是假新闻吧?就这种电影,会在霓虹国火?
  他们不是喜欢奥特曼吗?
  或者哥斯拉那种紧张刺激的怪兽电影?
  甚至动画片?
  ……
  这时候的华夏,因为网络还没有兴盛,造成信息闭塞,都认为欧美以及霓虹国都是高大上的,他们怎么可能看这种老掉牙的电影,而且还是破烂不堪的农村题材电影?


第216章 壮举
  虽然华夏观众质疑,但这时候还没有网络,更没有未来层出不穷的表达渠道,只有少量的网民,在论坛上抨击,说这些新闻胡说八道,以自己的想象来‘理性’分析一二三,怎么怎么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然后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身边的人也跟着骂这些新闻胡说八道,肯定都是片方花钱打的广告。
  “骗谁呀,觉得我们没去过霓虹,就故意编这些瞎话,真以为我们没脑子?”
  “就是,这破电影,你要说在一些落后地区票房火爆还行,你说在霓虹国?人家会看你这玩意儿?”
  “导演不出名,演员也就一个演箫剑的,但也演得土里土气的,再说了,这家伙在咱们华夏还算出名,但在霓虹国,谁认识他呀!”
  ……
  可4月30日晚上的央视新闻,就播放了这样一条消息。
  “五一来临,不仅华夏进入黄金周,在霓虹国也开始了他们的黄金周,但今年他们的黄金周,却因为我们华夏的一部电影,变得热闹起来。”
  在演播室的镜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