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重回十八岁-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也跟川多喜和子倡议成立霓虹艺术院线工会,简称ATG的机构有关,初衷都是一样的,打破大制片、大发行公司的垄断,扶植有才华的新兴导演。
千万电影计划——每部制片成本不超过千万霓虹币,就是在那个时期提出来并付诸实践的。
电影拍出来不能摆在那里,总得给观众看,虽说是扶持,但也得有回头钱,独立影院就需要了,那个时候,加上岩波影院,总共二十家影院。
但可惜的是,ATG只从60年坚持到80年,最后因为好片挣得不如烂片亏的,最后严重亏损而破产。
到现在,也只剩下一家岩波,在神保町傲然独立。
因为岩波书店和影院,以及附属而来的其他书店和茶店,让现在神保町的空气里不仅有咖啡香与书香,还有文艺的气息和历史的韵味。
只不过,那些味道今天都被乌泱泱的人群冲散。
有票房在,宁远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很多,但能喜欢这种类型的,在宁远他们看来,应该都挺安静才是,为什么现在会涌现出追星的势头?
宁远也搞不懂。
连他都如此,就更不用说韩平他们,下车后都懵了。
可那些人,倒没有说多疯狂,而是像迎接一样,站在路两边,向他们行注目礼,看着他们走近,每个人脸上都报以微笑,尤其是看到宁远和滕汝俊的时候。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关注钟晓曼,漂亮的姑娘在哪里都惹人注意。
跟华夏宣传的时候一样,在影院入口前,搭了一个小舞台。
宁远走上去,握着话筒的他,看着台下乌泱泱的人群,一时间宁远竟不知道从何说起。
但看了电影的人群,因为电影里人物形象的关系,还以为宁远是腼腆型的,纷纷鼓起掌来,就像是给宁远鼓励一样。
宁远哑然失笑,于是鞠躬感谢道:
“谢谢,谢谢大家能够喜欢这部电影,也谢谢你们过来支持,我是华夏演员宁远。”
听到宁远一口流利的,音准度极高的霓虹语,台下所有霓虹观众都呆了。
面面相觑之后,他们都兴奋起来,再次热烈鼓掌。
未来那些霓虹国、高丽明星到华夏捞金,在台上说两句蹩脚的“泥嚎、达家嚎,我是XXX”,就能引得台下粉丝膏巢了,何况宁远这样,明显就是精通。
自然而然,他们心里就突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也拉近了距离。
在掌声稍小后,宁远微笑道:
“我真的没想到,一部华夏的乡村电影,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快节奏的刺激镜头,但却在隔着海洋、千里之外的霓虹,得到你们的认可,而今天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全剧组都非常惊讶,也很感动,谢谢,再次谢谢你们。”
台下再次是一片如潮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甚至都兴奋得红光满面。
虽说现在华夏经济越来越好,来霓虹旅游的华夏人也多了起来,但能说出这么标准霓虹语的华夏人,除了留学生外,很罕见。
至于明星,华夏的程龙、李莲杰和张国容他们也都耳熟能详,来霓虹国也不少次,但也没有这样过。
虽然这不能改变他们对这些明星的喜欢,但宁远会说霓虹语,让他们更喜欢。
而在舞台侧边,听着宁远又是一通屋里哇啦的霓虹语,又听着耳边震耳欲聋的掌声,让韩平他们一脸茫然。
而钟晓曼则跟旁边的于晓洁大声道:“他说的什么?”
因为年龄相仿,又是女生,她俩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就熟稔了。
但此时此刻,即使两人挨着,不大声说话根本听不清。
于晓洁这时候已经对宁远的霓虹语心服口服,尽管她还满脑子疑惑,但宁远不说她也没辙。
听到钟晓曼的话,她笑着把宁远的话大致翻译了一下,钟晓曼、韩平他们这才明白。
随后,宁远分享了一些拍戏时的花絮,和幕后经历,在他的口才下,不时让观众安静聆听,不时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听到宁远说,背的邮包为了追求真实感,的确是几十公斤重的时候,很多人都被感动了,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说完后,宁远充当主持人和翻译,依次把腾汝俊、钟晓曼他们请上台。
滕汝俊还好,毕竟执教多年,又到了这个岁数,在台上跟大家打了声招呼,然后又说了会儿跟影片相关的话题,发挥很平稳。
但到了钟晓曼的时候,她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真站到台上,当时就大脑一片空白,说了几句就卡壳了,然后吭吭哧哧的东一句西一句,紧张得自己最后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
最后,宁远干脆不用她的话,像跟电影里,给五婆编那封信一样,宁远临场发挥,才算把这一茬揭过。
而钟晓曼,直到下台的时候,还不知道这点,听着台下热烈的掌声,甚至有种自己说得很棒的错觉。
但随后于晓洁就把刚刚的情况说了,听得钟晓曼当时就闹了个大红脸,捂着脸叫道:
“丢死人了!”
在他们上台后,才是导演霍建起和编剧苏小卫这对夫妇。
宁远同样帮他们翻译,尽管他们也有些紧张,不过比钟晓曼又好多了,而且说的又是自己的作品,慢慢也就稳下心神,侃侃而谈。
在最后,韩平和东宝东和的社长秘书高井一男共同上台,宣布从明天起,电影将在各大影院全面上映。
尽管早就看过宣传页和电视、报纸广告,但现在亲耳听到,依然引起一片欢呼。
第213章 全面上映!
这场小型的见面会,最后以所有观众心满意足而结束,当然,肯定有些意犹未尽,但却是超出期望的满意。
随后,又有不少人再次钻进影院买票,准备看第二遍,或者第三遍。
而去的晚的人,根本连票都买不到了,只能期待明天全面上映。
经济发展、文化差异和家庭观念的不同,让华夏人看起来平淡,或者只能说不难看的电影,却让无数霓虹人感动。
其实霓虹国的亲情文化跟华夏相近,跟欧美相悖,但到了现在,无数年轻人享受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当他们父母老了之后,又想要欧美那种疏远,不愿意承担赡养的责任。
不仅如此,他们还自诩这是进步,是自由——你们为什么不能像欧美老人那样,老了不麻烦儿女,而是去旅游,去住养老院?
可他们根本没想过,钱都拿来支援你们了,哪儿来的钱去做这些?
因为很多人生活中这种情感缺失,未来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这时候已经有了征兆。
而对老人的疏离,早在五十年代的时候,那部大受欢迎的《江户物语》就有了深刻的揭露——
住在乡村的平山夫妇年龄大了,开始感到孤独,于是他们前往首都江户,探望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女。
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抵达后,却受到颇为冷淡的招待: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因生活的重压而相当忙碌,无暇招呼两老,因此建议他们去热海渡假,表面上是让他们有个松弛和游览的机会,实际上却是希望摆脱他们。
只有年轻守寡的儿媳纪子,对他们比较关怀和体贴。
但就在两老返回老家不久,儿女们便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于是他们回去探望病势危殆的母亲,但这时母亲已经无法辨认他们。
在葬礼之后,儿女们又匆匆忙忙地赶着回江户,只有儿媳纪子多留数天,陪伴暮年丧偶的公公。
纪子承认守寡对她而言是相当困难的事,老人便劝她改嫁。然后,平山老先生孤独地守在屋里,渡过他将要孤苦伶仃的最后时光。
这部电影对当时的人们有很大的触动,但人永远是善忘的,尤其是热点过去之后,一切照旧。或者说,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无暇顾及。
其实未来的华夏,也慢慢走上这条路,尤其是乡下,幼无所养的留守儿童、老无所依的孤独老人,而中生代,为了生活只能背井离乡,仅过年才能回去几天,而且即使这几天,也到处应酬聚会。
但现实也无能为力,留在老家的,也只有少数人有出路,就像那句话:“我搬起砖头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又没法养你。”
可能,这就是时代的阵痛。
而现在,霓虹国的人已经越来越感受到这种亲情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那山那人那狗》才让他们感动,里面的父子情,村民和邮递员之间的融洽,都让他们羡慕。
第二天上午,宁远他们到机场接小说原作者彭建明,毕竟这次有签售会,电影宣传他露面也更好。
因为昨天他有事耽误,所以今天上午才一个人过来,而有东宝公司的提前交代,这次彭建明依然走的VIP通道,很顺利就见到了宁远他们。
这是在买版权后,宁远第二次见到他,倒是康健民,因为同是湘省人,跟他颇为熟络。
当时买版权的时候,别说康健民,连彭建明自己都觉得宁远出的价格太高了,尽管没谁嫌挣得钱少,但他是个老实人,对于那个价格还是感到不安。
因为宁远可是给了足足十万。
“83年,我第一次把这个中篇小说发表在《萌芽》上,稿费也就90块钱,而这已经相当于我几个月的工资了。”
听着彭建明的话,宁远点了点头,他记得后来看过报道,说莫言81年还在当兵的时候,写出他的出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冀省保市的文学双月刊《莲池》,稿费只有72块钱。
彭建明继续道:“即使到了85年,我那时候已经有一定名气,湘省人民出版社出版《那山那人那狗》小说合集,尽管按照比较高的价格,每千字40元,但总计将近13万字的小说集,也才拿到五千块钱。”
彭建明笑道:“不过在那时候,可是一笔巨款,在单位都能引起轰动,身边人争相让我请客。”
康健民也笑道:“是啊,别说你那时候,98年我找你买下这个中篇小说的改编权,也才一万块钱。”
康健民之所以也这么说,就是提醒宁远这个价格高了。
毕竟宁远买的只是霓虹语的出版权,关键那时候国内的电影拷贝都没卖掉,更何况霓虹国的,前景未明,风险太大。
而宁远购买的版本,正是85年出版的小说合集,包括《那山那人那狗》在内总共六篇中篇小说,但宁远给出的价格,却比那时候翻了二十倍。
这些年的物价增速倒没有未来那么快,所以即使隔了十来年,这个价格依然很高,用彭建明的话说:
“这些钱,都够我在老家湘省岳市买一套房子了。”
正因为此,彭建明一开始还有些不安,要不是宁远是明星,又是康健民牵桥搭线,他都要怀疑是不是骗子了。
直到他们一起去银行,宁远把钱转进他的存折里,他还有些没太回过神。
接完彭建明后,宁远他们就被随行的车拉到东宝总部,参加正式举行的新片发布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在霓虹国,已经被翻译成《山の邮便配达》发行,再翻译回来,就是‘山的邮递员’,或者‘山区邮递员’。
“我宣布,山の邮便配达正式登陆各家院线,谢谢各位媒体。”
在松岗功宣布之后,中午12点,各家影院的售票窗口中,已经可以买到电影票了。
因为早就上映将近两个月,又被报道了这么长时间,还有发行的相关小说、小册子之类的周边,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观影期待。
而且前些天就报道过今天正式上映,所以中午很多人连午饭没吃,都跑到电影院了,只为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电影看完——今天还是工作日。
而下午,因为工作的原因,人流量减少,但相较于其他影片,依然非常火爆。
这个时间,宁远和彭建明在讲谈社旗下书店进行签售,短短时间排队就超过百米,可见热度。
媒体也没有闲着,这一天,很多报纸的头版,都是相关新闻,而电视报道也更加密集起来,无数人就算没看过,但也早就知道这部电影。
而下午下班后,霓虹国的黄金周正式开始,晚上各家影院也都热闹起来。
第214章 发财了!
电影在霓虹国叫《山の邮便配达》,而出版的小说,也叫这个名字,不过下面还有副标题——彭建明小说合集。
整个书籍封面是用绿到黄的渐变色,朦胧中有戴着斗笠的父子两人影像,又像是水彩晕染出来的效果,挺漂亮的。
而在书的腰封上,则是电影的剧照——父子俩走过那座桥,上面印着显眼的“映画【山の邮便配达】原作”。
映画,在霓虹语里就是电影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和小说在华夏获奖的记录,比如金雉奖最佳影片、主演和配角,以及全国小说优秀奖的噱头。
说到腰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