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仁医傻包子-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乎在掩饰神情中的不自然,刘当归吞吞吐吐地念完对联后,便转过头去教育刘灵芝。
但他毕竟还是念出来了,念出这两句话看似容易,实则需要作出莫大的决心。刘当归知道,在念出这两句话的时候,许多事情就发生变化了。或者说,在无形中,有些事情早已发生了变化,只是他之前不肯承认罢了。
李半夏一直都没吱声,望着那三个各异的孩子,有股热流在心间默默地流淌。那股热流越积越热,成汩汩流窜之势,盈满了她整个胸腔,浑身上下每一个器官和角落。
刘东山一直注意着这边,听到从刘当归嘴里吐出的那两串字眼,手中的动作不知不觉间停止了。望着外面那几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刘东山只觉得一世无求,此生再无任何遗憾。
幸福的笑容挂在嘴角,比春日的阳光,冬天的温泉还要温暖,还要沁人心脾——
娘仨陆陆续续将几幅对联挂在门边上,甜甜从里屋搬出一个大板凳,李半夏负责贴对联,下面的就帮忙给她端浆糊地端浆糊,递对联的递对联。
一幅对联完毕,就放到一旁晾晒,此时日头正紧,微风拂来,一幅对联刚写没多久,墨迹马上便干了。晒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着别把对联弄花,高温暴晒纸质容易变脆,墨迹也变淡了,但也顾不上那许多了。反正贴到墙上,还是一样的晒。
李半夏除了先前的一幅,自己也即兴写了一幅。
一年四季春常在,
家中三宝笑口开。
不讲究对仗,也不讲究平仄,写的不是对联,而是对新一年新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刘当归也来了一幅,这小子思忖良久,才终于写下自己要写的话。
春雨绵绵情意长,
阖家欢乐绣团圆。
对联写完后,还特意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横批:春满人间。
刘东山把最后一个饺子包完,也出来凑个热闹。
随手就来了一个: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这对联太常见了,大家都不乐意,吆喝着让他再来一个,要自己即兴写的。刘东山答应下来,想了想,提笔写道:
天增岁月家添丁,
儿孙满满福满楼。
这话也亏他敢写?刘东山写完后,懂这对联意思的刘当归和甜甜都扭头看向李半夏,眼里流露出兴味夹带着八卦的神采。
而刘灵芝,则是因为哥哥和姐姐都看着这边,也扭着小脑袋看了过来。
李半夏脸有些红,低低咳嗽了两声,把刘东山写好的对联拿去晒,不给他们笑话她的机会。
捧着对联去晒那会儿,李半夏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嘴角越翘越高,心也砰砰跳得厉害。
刘东山和刘西山兄弟都是会识字的,马氏少时读过不少的书,知晓许多的道理。几个孩子在她的教化下,也都能看书识字。而刘家的兄弟,先前之所以得村里姑娘家的喜欢,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刘西山上完坟山回来,看到大家正在贴对联,非要嚷着自己也得写一个。
这正好,家里人几乎都凑齐了,也不能少了那一头的。
刘西山平时耍宝惯了,他写的对联又会写出什么有趣的东西来?对这一点,李半夏还真的相当期待。
刘西山一一扫过这几个人先前写的对联,最让他欢喜的还是刘东山那一幅。
天增岁月家添丁,
儿孙满满福满楼。
对于一个马上就要做爹的人,这幅对联再应景不过。
平时很是谦让的刘东山,这次说什么都不肯相让,让刘西山自己写一个,别抢他的对联。
刘西山也不是傻子,没过一会儿,就晓得他大哥是想跟大嫂添丁了。也好,这也是他想看到的,再写一个就再写一个。
刘西山想来想去,最终写下了这样一联:
瘦葫芦偏能多子,
红石榴还再生春。
瘦葫芦谐音寿福禄,多子,再生春,赶情这西山第一胎还没落地,就想着让山香生第二胎呢?好对,好对。也只有他,在此时能写出这样的对联来。
这兄弟俩,还真是一对活宝。刘东山为人较为平和稳重,所以虽然很期盼添丁写出的对联很持重。西山为人诙谐开朗许多,写出的对联也符合他的性情,生动有趣。
他的横批,比起刘当归的来,更要与众不同,让人咂舌。横批:母子平安。
本来刘西山提笔欲写“儿孙满堂”、“三星报喜”一类,但想到山香此时身怀六甲,即将临盆,他最牵挂的莫过于他们母子平安。所以也不管对联应不应和,大笔刷刷刷地就写下母子平安四字,道清了他最忠心的期盼——
粘稠的浆糊被刷在墙上,一层又一层。小手轻轻抚过对联上每一个鲜活的字眼,将来年的祝愿定在墙上。
这不只是写一幅对联,而是一次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它带来的不只有欢乐和期盼,在它的背后,是一家人逐渐靠近彼此温暖的心。
不管过去多少年,李半夏的记忆里,总是清晰地记得这几幅对联。那个美丽的午后,那些美丽的祝愿——
…………
357 家和美满,岁岁平安
357家和美满,岁岁平安
古代的村里,过年流传着许多的习俗。
譬如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都不能晒裤子。晒裤子,鹰叼鸡。意思就是说,如果在这一天,谁家要是晒裤子,老鹰就会叼走他家的鸡。
正月初一,不能拿针线,拿针线,害眼睛;不能拿剪刀,老鼠会咂衣。
在这一天里,听说如果哪家要到井里去挑水吃,还得带好香纸,在井边焚烧,这样是祭拜水龙王。
正月初三之前,家长不能打骂孩子。立春这一天,不能往地上倒水,否则找人做工会下雨等等。
李半夏乍一听到这些习俗,惊得眼珠都快掉下来。
古代的过年可不比现代,约定俗成的规矩多了去了,只有李半夏想不到的,就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马氏对于李半夏的吃惊很无法理解,这东山她媳妇儿,怎么她说啥都一惊一乍的,活像这些事她都不知道似的。村里年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事有啥可奇怪的。但想起之前李半夏曾摔过脑袋,也就不意外这个事了。
刚吃完午饭,就立即着手准备晚饭。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若问哪一天饭菜最丰盛,那就当属除夕夜了。欢子已经有两餐没有吃饭了,只喝了一点汤,就是为了把小肚子给空出来,等到晚上的时候大吃一顿。
当归和甜甜虽然没有说,饭量明显减少。就连李半夏。也偷偷地把自己的肚子空出一个大角嘞!
刘东山包的饺子,一致意见之下,中午没有下,晚上下一点。剩下的把它留着等过两天再吃。为啥?今日好吃的太多了,吃饺子也吃不下多少,还是把它留着,慢慢的吃,仔细的吃。
为了迎新年马氏还特意做了芝麻圆子,留着大年晚上吃。欢子最好圆子,别看他个儿小小的,一次能吃好多个呢。
本来还要做蒸肉,鉴于这一晚吃的东西太多了,便把米粉给留了下来。等过些日子人到家拜年再蒸着吃。
刘家的日子渐入佳境。过年也买上了大鱼。不是那种小毛鱼,而是盘子大小的大鱼,一次提回来五条。
村前有一方鱼塘。鱼塘里养了不少的鱼,是张大伯家的。村里哪家要买鱼的,就只需到他家去,倒也算方便。
马氏吃完饭就点好小灶,将五条鱼一起榨了出来,放在外面墙上暴晒。其实,鱼要是想好吃,就得早买几天,让鱼多腌会儿,多晒点太阳。这样榨出来的鱼才好吃。像这种刚买的大鱼,榨出来不会很好吃,煎的时候还容易碎。
不过也没办法了,冬天的鱼本来就比较紧张,能买到鱼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能挑时候?
等到正月人来的时候也差不多了,鱼晒了那么多天,味道也就正过来了。也就是今晚,味道会稍微走点样。不过孩子们可都不这么想,能够吃上大鱼就已经是一件很美的事了,哪里管它会不会碎,味道有没有走样?
就是其他的小孩子,经过刘家屋前的时候,看到刘家墙上挂着那么多条鱼,可都是眼馋得紧。
可以说为了这个过年,刘家可真是下足血本了。这一年大起大落,憋了一年了,今年得好好热闹热闹,相信来年刘家日子过得会更好。
李半夏刚得了空,正要坐下来喝杯茶歇会儿,刘灵芝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了。
“大舌头,哥哥要我告诉你,晚上别忘了包给我们红包——”
“红包?”这个可以有,哪个孩子过年没有红包啊。李半夏很好商量地点点头,这个就算他不说,她也会包的。不过……
“欢子啊,你说这话是谁说的?”
“哥。”刘灵芝脸不红眼不眨。
刘当归会说这话?李半夏不信。又看面前这个年龄虽小却一肚子“坏水”的小东西,李半夏轻轻拧住刘灵芝的耳朵。
“好啊,小鬼,自己想要红包就说麽,居然说是你哥说的~~”
“啊——”刘灵芝苦着一张小脸,大舌头怎么知道是他想要红包来着?
这个小家伙,那咋说的,他屁股一厥,他就知道他是拉的……,咳咳。这种事她会看不出来?
不过,这等事情不只刘灵芝干,很多孩子都干过。如果观察得仔细,就会发现,这是孩子惯常使用的小伎俩。虽然有点不够意思,有时候倒是真的很有趣。
“呀呀呀!大舌头,你别拧了,过年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小家伙义正言辞的叫道。
“我没打你啊,我这是给你挠痒痒~~”扳过小家伙圆饽饽的脑袋,李半夏使劲搓了搓,才放小东西走。
看刘灵芝去的方向,是竹林,刘东山正在那里。
“爹,哥要我告诉你,晚上别忘了包给我们红包——”
*******
爆竹声声辞旧岁,
喜气洋洋庆新年。
当第一缕暮色笼上大杨村,家家户户能点的灯都点上了,外面爆竹声声,里面热闹非凡。
西山拿着几支红蜡烛,带着几个纸盒子,到山上去给祖宗们送灯。送灯这个习俗,千百年来都流传了下来,直到现在的许多农村,每年除夕都会为逝去的先人送上灯。关于为何送灯,留有许多的说法。
古人认为,放爆竹、点灯等可以消灾避祸,为先人送灯,免了他们被外物侵扰。而有些人则认为,为先人送灯,可以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和他们一起喜迎新年。
送灯还有许多的讲究,譬如说这个点灯的火,则需是自家带去的。问别人借火或者几人同去,从别人蜡烛上点火都是不恰当的,祖辈们会认为他这些后辈日子过得不顺。
蜡烛最好是红色的,不宜为白色。白色有光杆寓意,点了白蜡烛有可能下辈子会做个光杆司令,娶不到媳妇儿。这些事虽然听起来有些悬乎,但既是千百年留下来的习俗,大家也不会去质疑什么,照做也便是了。
一盘盘的菜被端上桌,饭香味飘出,令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
桌上的菜色很丰盛,除了必不可少的鱼和肉,圆子饺子,还有一些鸭舌,猪腰子,蹄髈,豆腐丁,鸡爪子。对了,鸡爪子在这天可不能叫鸡爪子,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拿钱手。
李半夏刚说一句鸡爪子,马氏立即就给她纠正了,李半夏见这名字新奇得很,而且又很有趣,以后果断地喊鸡爪都叫拿钱手了。
事实上,现代许多地方还是有拿钱手一说,李半夏只是一直没留意罢了。
圆子和饺子里面塞了不少的铜钱,本来塞一枚即可,只是孩子太多,一枚铜钱还不吵得不可开交?还是多放几枚有趣。
于是,吃饺子和汤圆就变成了吃铜钱,刘灵芝自上桌后,左手抓住一个拿钱手,右手提着一个蹄髈,嘴里还在拼命嚼着饺子。
他已经吃到两枚铜钱了,饺子和圆子才吃了三分之一,还有许多的铜钱在等着他。
甜甜吃肉方面比她弟要好些,相对而言,她更喜欢铜钱,所以重点对着饺子和圆子进攻了。
刘当归虽然早上没说,筷子也是频频伸到饺子盆和圆子碗里,现在他和他姐已经斩获了一枚铜钱。
据李半夏悄悄透露,她一共往里面塞了十枚铜钱,知道内幕的人,无不嗷了一声,更加敞着肚子撑。
食物来之不易,不能浪费,那个时候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浪费粮食,会天打雷劈。马氏有言在先,夹在碗里的东西都必须吃掉,否则下一次就没这些东西吃了。孩子们都很听话,饺子皮都不敢浪费。其实就算是饺子皮,对他们这些平时生活水平不高还遭遇过没米下锅的孩子来说,都算是好东西了。
饭桌上有酒有茶,刘申姜和刘东山刘西山父子仨喝些小酒,女人和孩子们则以茶代酒,依次给长辈的进酒,说吉祥话。
一顿猛吃之后,刘东山让三个孩子站起来,陪爷爷奶奶喝一杯。
“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家和美满,岁岁平安——”刘灵芝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举着小酒杯向刘申姜和马氏敬“酒”。
“乖——”马氏揉揉刘灵芝的小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