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科研-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这样。
宁非点了点头,忽地想起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
他那个医学坊,虽然报名的时候没有小猫两三只,但真实的学员人数并不少,绝大部分都是边军挑选出来的兵丁。
这些人毕业之后,将会回到边军做随军郎中。其中有一部分会游泳、不晕船的年轻兵丁将作为未来的船医,以后要跟着船队出海,他们是不跟着普通学员一起上课的,培训便是由方郎中负责。
宁锯子的视线扫过几人身上背着的医药箱。
这种木质的箱子和白色棉布衫已然成为医学坊生员的标配,年轻男女走在街上,英姿飒爽,每每都会引来一众羡慕的眼光。
牛虻村疫情过后,报名医学坊的人忽然多了起来。大家似乎都看到了新疗法的威力,加之对封家和边军十分有信心,也不再计较什么女娃不能看人身体的屁话。
如今逃难过来的流民都是教员,用亲身经历给边城居民上了一趟趟生动的现实课。讲究伦常纲德的人,从来没有把庶民的命放在眼中,所谓的礼教不过就是用来捆绑并驱使他们的枷锁,提出这些东西的人自己从来都不用遵从。
他们也不需要遵从。
庶民死了便死了,反正再抓就会有,乱世之中谁会在意一个流民能不能活下去?!
“哦,对了。”
方胜忽地想起一事,便伸手从药箱里取了一叠纸出来。
“最新一期的定安报出来了,老朽有拙作被选中,还劳宁先生给点评一下。”
说是点评拙作,其实老头的脸上满是得意。
他拿着厚厚一叠,也不管认不认识,见人就给一张,连鱼忻这种小孩也有份。
定安报是定安城最近出现的新鲜物件,起初只是一张A3大小的纸,单面印刷,上面刊载一些定安城中的新鲜事以及农时农情。
第一期是宁锯子亲自撰写的,本意也不是为了办个报纸,而是想要把目前农耕需要的肥土肥配比广而告之,让没上过农课的新移民也能迅速上手。
宁非是个理工男,也写不出什么华丽的文章,本着工科论文惯有的严谨直捣核心,行文极其简洁,几乎就是数据的堆砌。
就这么干巴巴干到一滴水都挤不出来的干货,竟然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接连加印了好几次才满足需求。
一个大钱的售价大家都不在意,单冲那质地坚韧且轻薄的纸张就值回票价了,更别说上面还是墨宗矩子亲自撰写的堆肥秘笈,简直不要更有用。
有好多人家,干脆把这张薄薄的纸供起来,时不时就去拜一拜,祈祷自家也能出个出息的子孙,将来可以考进定安城的学房读书识字。
之后,这小报又出了几期,都是在讲科学知识,偶尔也会有军情政事在上面。
比如封恺的黑甲军最近以东莱城为据,一路南向对盘踞在旧京城的左谷蠡王发动进攻,两军交战不下十余次,已经把战线推进到原旧京的哨位城长宁关,将胡骑牢牢堵在版图的西南。
比如延寿郡王拼死抵抗,勉强抗住了胡骑大军的进攻,准备固守待援,与边军南北夹击。
再比如,陆家的大船封锁了鼎丰城附近的水系,借由贺岳家的仙匀港为联军运送补给,战况十分激烈。
渐渐的,报纸上关于时局的消息越来越多,宁非索性组建了一个报纸经营社,由九凌城负责外联的哈斯勒负责,从学坊中吸纳成绩优异的生员加入。
一来二去,竟然也发展得像模像样。
趁老头四下散发报纸的时候,宁非的视线偶然扫过敞开的医疗箱,蓦地被一物吸引了目光。
那是注射用的天然树脂倒灌,颜色斑驳,但已经有了现代输液管的模样。
等等!
天然树脂?!
天然树脂中有些品种是可以耐受高温的,如果用于汽缸腔的密闭上,说不定一直让他挠头的问题就解决了!
他怎么一直没想到去从合成材料中寻找答案?!胶圈密闭难道不是常识,真是白白浪费了时间!
若是能找到适合密封的天然树脂,那蒸汽机的小型化和高压锅炉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做火车去九凌湖也许不再是梦想……
一想到这里,宁锯子的心跳再度澎湃了。
第267章
“这种胶管; 你们带了多少?”
宁非盯着医药箱,视线专注,心中暗暗盘算着九凌湖天然树脂的库存量。
以现在的汽缸大小; 这几人手里的加起来勉强足够,树脂的性能他是了解的; 除了量产较少之外几乎没别的毛病。
现在就看这批树脂能不能扛得住高温和压力了。
“这个; 都给我。”
宁锯子举了举手中的树脂胶管。
“有多少要多少,都给我; 我有用。”
他说得着急; 众人也不敢多问; 只得一脸茫然地将胶管全数给了他。
收集完材料,宁非也不多做停留,十分冷酷无情地往回走。
“矩子哥哥!”
鱼忻在后面喊他。
“你不去看大船下水了吗?”
宁非头也不回; 只伸手挥了挥,身形迅速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不得不说,有时候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许多科学研究可能只差一步就能获得突破; 偏偏就是困在这关键的一步,最终止步于成功前的黎明。
搞科研很难; 真的难; 因为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走得越远; 重新开始的时候就越痛苦。
好在宁非的运气一直不错,之前制作胶管的材料刚好可以耐高温; 看着终于能够正常运作的锅炉和汽缸; 宁锯子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常压蒸汽无法产生推力推开活塞,宁非便在泵杆上添加了配重。等到活塞运动到指定位置,配重可以切断蒸汽输送阀门; 让低温的水进入汽缸,然后利用大气压力将活塞泵杆复位。只是这样一来,蒸汽机便不能做到全自动,中间需要专门的人员控制蒸汽阀和水阀。
即便这样,但第一台蒸汽机演示完毕的时候,研究小组除宁锯子以外的所有人,良久都说不出一句完整话,只能从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
“这……这……这……”三水老道“这”了半天,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这是如何做到的?!”
“以肉身驱使无形之气,难不成……这便是神仙手段?!”
宁非:道长,咱们说好的要讲科学呢……
好在老道也就是那么一说。蒸汽机的制造全程他都有参与,自然知道这不是什么神仙的手段,而是机关巧思并利用自然变化的结果。
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老道是自愧不如的,对墨宗这位矩子越发心生敬畏,之后几日见他越发恭敬不说,那眼神颇有要烧香跪拜的意思。
吓得宁非出了一身的冷汗。
他莫名想到了牛背山坞堡中那座缺德圣人的木像。正堂以前阴森森的,过于庄重肃穆,每每路过都有种身处遗体告别现场的错觉。
若是把他也被立了一座……
宁锯子打了个哆嗦,觉得整个人都有些不好了。
不不不不不不!墨宗是讲科学的宗派,绝对不允许烧香拜灵搞封建迷信!
“所以我们造……造出蒸蒸蒸汽机,然……然后……后要干什么?”
一旁的天匠人纳达,操着半生不熟的业朝官话,结结巴巴地问道。
虽然觉得这装入煤就能转动的机关很神奇,但和他想象中的庞然大物好像不大一样,力气也就两三匹马的模样,造这玩意出来该怎么用呢?
干什么?
宁锯子摸了摸下巴。
以他的最终目标,自然是要造火车。
可目前的蒸汽机还是个入门款,常温锅炉根本做不到那样复杂的工作,它只是工业化的一个起点。
常压蒸汽机是单作用机,如果要将活塞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必须添加曲轴和偏心轮。多向运动的结果,便是杠杆施加在曲轴销的向下压力要足够稳定,对于零件的铸造工艺也要求更高。
除此以外,想要真正把蒸汽机运用起来,还需要攻克承压锅炉这一关。承压锅炉是压力容器,内中产生的水蒸气可以提供强大的动力,这才是蒸汽工业时代的真正核心。
只是承压锅炉的工作压力较大,对于铸造的要求更苛刻,稍不留神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宁非目前还不敢冒险。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地走。
接下来,他准备在九凌城的水力机械中添加蒸汽机的应用,比如机械水泵,机械风箱,机械车床。如果能改进坩埚炼钢的炉温和通风,直接产出液态钢水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铸造承压锅炉的原料就有了。
一切的一切,常压蒸汽机都是起点,这一波不亏。
宁锯子虽然缺席了改造船下水的盛况,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今边军已经有了三艘改装完毕的炮船,第四艘和第五艘的工作已经进行到尾声,很快也要出海试航。同时,九凌城中的精工坊在全力赶工,冶铁高炉日夜不熄,一批批的炮弹经检验合格之后被运送到白鹭口,为大船配加战力。
等宁锯子终于从自家实验室回神的时候,他蓦然发现,时间已然到了夏末。
白鹭口附近有边军的农场,良田虽然不多,但靠近黑风山脚的谷地还是比较肥沃的。去年占领白鹭口之后,封恺就派了军屯过来开荒。
带队的人正是琼枝的阿爷。老头农事经验丰富,为人又忠诚可靠,在一众军屯中颇得重用。
这次他是以技术指导的身份,坐着大船进入白鹭口,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的老头十分激动,直言这辈子快到头还能有这样神奇的机遇,这辈子算是值得了。
事实上,老爷子的日子也的确被人羡慕。一同来的军屯都知道他有个出息的孙女,现在在九凌湖羊毛坊做工,是个很厉害的管事,还因为改良织机而受到嘉奖!
一个还没嫁人的小丫头就能有这样的本事,未来可是不愁了!
“还成,还成,总能给自己挣口饭吃。”
面对众人的恭维,老军屯摸了摸胡子,笑得有些尴尬。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他家琼枝的确是个出息的姑娘,祖上几代男丁都没她混得出彩,但家里这不是还有个不省心的嘛!
桂枝如愿嫁进了王家,但这丫头眼高手低,心眼还小,看到阿姊如今过得不错,她就开始后悔当初让了去作坊的机会,时不时就要闹一场。
前段日子更是离谱,她竟然连声招呼都不大就离了夫家,跟着人家去石沱坡考工。
去就去吧,结果半点都不省心,闹了个没脸不说,还卷入了细作的祸事。最后还是琼枝把人领回来的,被王家孙女婿接回家。
人虽然回去了,但人家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丫头胆大心野,不是个能踏实过日子的人,夫妻俩的情分也渐渐淡了。
日子过得不甚如意,桂枝每次回来都是拉着脸,像是谁欠了她一样。老军屯见她就觉得头痛,又不想听她整天怨天恨地的,索性出来白鹭口干活。
哎,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来白鹭口的军屯中很多都是有经验的老把式,随船运来的工具和肥料又充足,春天种下的土豆和玉米,如今已然到了成熟的时候。
进入小冰河期的第二年,依旧是天灾人祸不间断。中原几次大暴雨,而原本雨量充沛的整个乌知河流域反倒干旱,整个夏天下过雨一只巴掌都数的过来。好在白鹭口位于乌知河下游,水流有多条支线补充,加之水龙车不间断灌溉,土肥追加及时,倒也足够白鹭口一城的口粮。
“已经秋天了啊。”
宁锯子站在田埂上,看着军屯门在田里忙碌的身影。
不,其实也不算很忙碌。
两三个人配合着操作一套农具,收割比之前的纯手工要轻松许多,一天下来能趟完不小的面积。
这些农具是为了应对九凌湖附近的大田而专门研发的,属于墨宗木工班的集体智慧。自从那群木匠见识过了齿轮、传动带、连动杆这些机械部件,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脑洞一个接着一个的往外砸。
宁非对这样的局面也乐观其成,大力鼓励木工班众弟子勇于创新,就算再可笑再离谱也没有一票否决,还真就搞出了像割麦圆车、滚地犁,脚踏脱粒桶这样的农具,并迅速推广开来。
如今,无论是边军还是九凌城,大田多用上了木工班出产的农具,每一旬的订单都接到手软,想要成品都要排到明年,生意十分火爆。
人手不够,那便广招门徒。宁锯子是带着拉人头的任务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善,一早便指定了扩充墨宗规模的发展计划。
每一年冬季农闲,墨宗会在石沱坡考点举行招生会,欢迎有志于科研创造的同好加入。
虽然都是在石沱坡,但墨宗这一场却是全年考试的重头戏,竞争之激烈甚至不亚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