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女学霸在古代 >

第67章

女学霸在古代-第67章

小说: 女学霸在古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现在侯府已快成她的后盾了。书院虽然能让她涨本事刷分,但太绑身子,每天基本上的时间都呆在这里了,让她做什么都不方便。
  她在现代上了十几年的学,到了古代还念书,实在不是她的初衷。
  更何况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她是不得不考虑的。在现代念书,你念到三十几岁念到博士后都没人管,可在古代,十五、六岁就得议亲了。订了亲的人,不给随便乱跑的,不光是家里不同意,整个社会都如此。
  她可不想跟整个社会舆论抗争。
  所以她想要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如此一来,议不议亲,议什么样的亲事,嫁人后过什么样的生活,过得不如意了能不能和离,起码能自己作主,不用迫于现实不得不忍气吞声。
  如此一来,她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能利用了。
  “您哪时有空?我下午有些课是可以不上的。用这个时间跟您学画画,可以吗?”许熙问道。
  她开始是没别的事干,所以才想什么都抓。可现在想一想,还是有所取舍才好。
  比如女红完全可以舍弃掉。现代的女孩子都不会女红,也不见没衣服穿。听说大夫人的女红不错,可她穿的衣服都是府里绣娘做的。可见古代的女子也一样。只要有钱,就算买不到合身的成衣,也可以买或雇专业的绣娘帮自己做衣服嘛。
  而弹琴她虽感兴趣,闲着没事弹个琴放松放松心情是很不错的。但这个不急,完全可以先放一放,等哪时她闲了再学也不迟。
  女德里面的规矩要学,但每十天只有一次课,占不了多少时间。至于丁班用来练书法、背四书五经的下午时间,她就完全不用上了。


第145章 银楼开张
  “我一旬有四个下午有课。”康先生道,“其他时间你如果有空,我倒是可以教你。”
  许熙大喜,连忙给康先生躹了一躬:“学生多谢夫子。”
  两人又商定好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康先生这才道:“行了,我先问问有谁要跟你学画,到时候再派人联系你。这件事你也不用操心了。”说着,挥挥手直接离开了。
  教画画的事,有康先生帮着张罗,再好不过,也不用许熙操心了。
  反正短短几日功夫这个绘画班也开不了;许熙跟康先生学画画,也得在开了绘画班后。等康先生确定好跟她学画的人数之后,她还得去租宅子,这事急也急不来。
  于是接下来几日,许熙仍然安安心心地呆在书院里,除了上课,就是去银楼里画设计图。
  而撷宝斋,也这一旬的某个黄道吉日里开业了。
  汪掌柜不愧是镇南王府众多掌柜里最厉害的掌柜,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营销学”,营销手段也真扛扛的。
  他以前就是绸缎庄的掌柜。因为豪门贵族家的夫人、小姐轻易不出宅子,绸缎庄出了什么好货,全靠那些嘴皮子利索的婆子进内宅去推荐。她们跟各家门房和内管事都是相熟的。
  既然镇南王妃要把银楼的生意做好,汪掌柜也毫不客气,当即调了他原先在绸缎铺里用得顺手的几个婆子,让带了首饰册子和几样首饰,上门去推销了一番,又讲明撷宝斋开业那日亲自来店,可以享受九折优惠。
  内宅妇人整日呆在宅子里,本就无聊。看到好的首饰,又听说还有更多新式样挑选,虽有些遗憾首饰铺没在京城,但对去北宁县走一遭也没有多少抵触——家里庄子就在北宁呢,顺路正好去庄子上看一看。
  更何况打九折,看似不多。但一副上好价值三千两的头面,打了折后能省三百两银,倒也值得走一遭了。
  因此撷宝斋开业那日,敲锣打鼓挂牌开业后,陆陆续续来了好些马车,马车不光豪华,还有豪门贵族的标志,显示着这些来光顾撷宝斋的都是价真货实的贵族。
  本来徐信达和黄兴看到撷宝斋摘牌、知道是一家银楼的时候脸就黑了,再看这么一番景象,那脸更是黑得跟锅底似的。
  “这到底是哪家开的银楼?北宁县就这么点大,有两家银楼就足够了,这又开一家,还开到咱们对面来,不是跟咱们抢生意吗?”徐信达磨着牙道。
  黄兴这段时间一直盯着撷宝斋,倒是打听出了不少的消息,因此做了些应对措施,还写了封信让人带到了平南侯府的门房,禀报给二公子。
  只可惜二公子这段时间不在家,听说跟着五爷去江南了。
  此时看着撷宝斋这一副红火的样子,他也很是心塞。
  “哪家开的没打听出来,不过我已知道他们在后街上开了家作坊。”说着,黄兴还嘲讽地笑了一下,问徐信达,“你知道孟举人吗?”
  徐信达举到嘴边的茶盏一顿,放下茶盏,点头道:“知道。”
  孟举人在首饰设计这一行做了也有好些年了,甚是有名,徐信达不可能不知道。
  “这家银楼请了孟举人给他们画首饰图。”黄兴慢悠悠地捏了一块点心,放进了嘴里。
  徐信达大惊:“什么?”他猛地转头看向窗外,“那岂不是、岂不是……”
  他没说下去,一把抓住黄兴的胳膊:“你赶紧把这事禀报给二公子。那孟举人,可是如今画首饰图最厉害的一个了,至少在京城这块儿是这样。对面请了他,那咱们还有活路吗?”
  黄兴抹了抹嘴,脸上的笑容更盛:“你知道他们请了孟举人后干了什么吗?孟举人才干了两天,一张图还没画出来呢,就被他们给赶出来了。”
  “啊?”徐信达张大了嘴,“为什么?”
  “还能为什么?”黄兴又往嘴里扔了块点心,一边咀嚼一边撇嘴,“因为孟举人不服气自己画的首饰还不如许姑娘的价高,埋怨了两句,就被他们赶出来了。”
  不待徐信达说什么,他就得意地瞥了对方一眼:“孟举人气得要命,我们的人去跟他接触时,他直接应下了咱们的聘请,答应为咱们裕隆阁画首饰图。价钱也不要那么高,只需要一百两银子一幅图。对面撷宝斋给他的可是一百二十两一幅图。”
  徐信达听到前半句还很高兴,心里暗爽;可听到最后一句,眉头不由皱了起来。
  “一百二十两一幅图?你去核对过吗?”
  徐信达终究还是小市民心理,即便被那位“五爷”和二公子教育了一通,还是觉得花一百两银买一幅首饰图太贵了。对于撷宝斋肯花一百二十两买孟举人一张首饰图,他不能理解的同时,也表示怀疑。
  孟举人画首饰图的价,他隐约是知道的,好像是八十两一张。
  许熙是侯府小姐,又在上学,即便买她的首饰图,也买不了几回;她画的首饰图又极新颖,跟市面上流通的大不一样。所以对于二公子执意要买许熙的首饰图,徐信达意见还没那么大。
  但孟举人是以此为生的,画的首饰图虽然不错,却万变不离其宗,新颖程度比不上许熙。再加上他的镶嵌首饰图也是一样的价钱,这个成本就高了。
  花这样的价钱买的首饰图,制成的首饰必然要用好原料。这样一来成本就极高了。要是卖不出去,那亏的可就大了。来上几次,一座银楼亏垮了都有可能。
  所以银楼给这些画首饰图的人的价钱,都很谨慎,轻易不会涨上去。
  这一百二十两的报价,黄兴其实也怀疑。但他没地方去核实。他总不能雇了孟举人,还跑到撷宝斋去问吧。
  而且孟举人难请,他可是知道的,京城多少银楼想请孟举人请不着呢。也不知当初撷宝斋的人是怎么把孟举人给挖过来的,没准就真出了高价。
  所以对于孟举人说的价钱,他犹豫了一下也就答应了下来。打算等二公子回来后请示一下。如果二公子觉得价高不想雇,再叫孟举人走人就是了。以孟举人画首饰图的速度,也就是一张首饰图的事,一百两一张,亏也亏不了多少。


第146章 姑苏城
  许熙可不知道这些,撷宝斋开业她根本就没去,老老实实地呆在书院里上课。
  作为一个设计师,她只需要在撷宝斋开业后收集一些数据,看哪些式样的首饰卖得好,哪些卖得不好,以此来掌握市场动向,调整自己的设计方向。
  安安心心地上课之余,她算着时间应该差不多了,便开始期待赵元勋等人的归来。
  许熙在撷宝斋和书院过得悠闲自在,绥平侯府里这些天却鸡飞狗跳。
  在那件事的第二日早上起床,魏氏想催促大夫人杖责后把人提走,就发现正院里跪了一溜的下人,大夫人一脸怒气,她才知道李木一家竟然连夜逃跑了,差点没晕过去,当场就跟大夫人闹了一声。
  但大夫人多年掌家的威严在那里,再加上朱家也不是能随意拿捏的,并不比魏家差,魏氏并不敢太过份。
  但发现是三夫人苏氏的人放走的青柳一家后,那可不得了了,她直接揪着苏氏闹腾了好一阵,把苏氏骂得晕过去,直到老夫人喝止,把她训斥了一通。
  “不就是一家下人吗?又不是金子打的,统共能值几两银子?为了这个,你跟你大嫂闹一场,跟弟媳妇闹一场,这就是魏家的家教?真是眼皮子浅的东西,几两银子就能闹得家宅不宁。说出去,谁敢娶你魏家的姑娘?”
  说着老夫人又吩咐大夫人:“不管那几个下人是怎么逃出去的,终是你看守不利。你从你私账上拿五十两银子给你二弟妹,这件事就了了。”
  她又瞪魏氏:“你要再闹,我就带着人去你魏家,问问你魏家陪的下人到底有多金贵,让魏家姑奶奶为了这几个下人,不尊长嫂,与弟妹增罅隙。莫不是你叫那几个干了杀人放火等见不得人的勾当,心虚了,这才这么着紧。要是这样,你们魏氏的姑奶奶我们侯府可不敢要。到时候我叫老二直接给你一封休书,你带着你的陪房回娘家过去吧。”
  这一番话,噎得魏氏差点气晕过去。
  那是几两银子的事吗?是几个下人的事吗?真是气死她了。
  非她还真不能闹。再闹下去,就坐实了她叫青柳一家杀人放火的事了。
  魏氏不是个能控制脾气的人,否则当初许熙回侯府,她明知道不能对许熙不好,惹人怀疑,可许熙一顶撞她还是忍不住发作,最后闹得许熙趁机脱离了她的掌控。
  这一回跑了李木一家三口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见了的青柳的弟弟,还受了老夫人、大夫人和三房的气,她心里憋着一股子邪火,回去就迁怒于李嬷嬷,指着她发了好一通脾气,还让人把李嬷嬷关在柴房里,不给饭吃。
  李嬷嬷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心里又担忧自己儿孙的安危,再被魏氏这么一折腾,没几日,直接就病了,高烧不退,嘴里还一直说胡话。
  想想李嬷嬷经手的那些事,又担心她说胡话把这些事说出来,魏氏倒宁愿她死了呢。
  死人的嘴是最牢靠的。
  可如果李嬷嬷在她手里,李木一家子还投鼠忌器,在外面最多躲藏起来,或是被大夫人、三夫人留在手里也不敢把她的那些阴私事往外说;一旦李嬷嬷死了,李木一家对她恨之入骨,那岂不就逼着他们揭露她?
  “把李嬷嬷抬回来,洗澡换衣,再让厨房给她熬点米粥。让她喝了粥,便请施郎中来看看。”她吩咐道。
  “二房那边如何了?”大夫人坐在自己的院子里,问周嬷嬷。
  “把李嬷嬷从柴房里抬了出来,请了施郎中来瞧过了。”周嬷嬷道。
  大夫人颔首,望着园子里开始落叶的树木道:“侯爷那里,不知道怎么样了。”算了算日子,姑苏那边的事也该处理得差不多了吧?
  ……
  姑苏城府衙门口的一间酒楼临街的包厢里,赵元勋正坐在二楼的窗边朝外张望。坐在他对面的,是朱氏的大哥、临安伯朱和豫。
  “二位爷,她来了。”朱和豫身边站着的护卫首领杨弘轻声提醒。
  赵元勋和朱和豫精神一振,定睛看去,就见一辆马车从远处驶了过来,在离衙门门口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停下,里面下来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妇,身边还跟着两个丫鬟。
  她站在马车旁,犹豫半晌没有动弹。
  跟着马车一起过来的一个男子走到她身边,跟她说了几句什么,老妇这才慢慢朝衙门口走了过来。
  跟她说话的男子没动,扶着老妇下马车的丫鬟也没动,都停留在原地。
  老妇一步三回头,好不容易走到衙门门口,上了台阶,拿起鼓锤捶响了立在门口的大鼓。
  “咚咚咚”,鼓声沉闷却远扬,衙门门口站着的两名差役很快把老妇捉进了衙门里。
  原先劝老妇的那个男子,早已在她拿起鼓锤的时候就快速离开了那里,留下两个惶惶然不知所措的丫鬟和车夫。
  赵元勋和朱和豫对视了一眼。
  朱和豫站起来道:“走吧,回去。”
  两人也不走正门,而是直接从后门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