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零做知青-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确实也是一个好办法。没想到苏老师还知道股份分红。”
苏青玉笑着道,“元先生忘了,我可学经济学的,而且我们华国也有过公私合营,不过有一点元华也要注意,这股份制形成之后,这些工人可不能随意开除了。他们可都是小股东。”
元归道,“这是自然,如果是以这种形式,我会和他们签订合约,以多少年的劳动力入股。”当然,如果需要的时候,他也会劝他们将这些分红留在公司账户内,保证企业扩大发展,让他们手里的股份更值钱。总比他们把钱存入银行要强的多。
他觉得自己这也不是剥削,这是在帮助自己的工人如何钱生钱。
苏青玉也就放心了。
这样一来,也不用担心元华事后随意换人了。而且因为元华是大股东,他们必定会大力发展这个厂子,这就避免了后期市场开放之后,公营厂子经济不下去,这些人再次失业的尴尬局面。有了股份,至少这些人下半辈子不用愁了。
至于未来这位会不会直接搞破产,苏青玉觉得大概率是不会的。
这种厂子一旦办起来,各方面都盯着了。要做就要做好,要不然不如不做。
她相信这位动辄几百万往外拿的不差钱的元先生,不至于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儿。
两人各有心思,但是却都觉得这事儿极为合适。
苏青玉又建议元华到时候在培训学校里面安排一些伤残后复健的疗程,“元先生,虽然会花费更多,但是我相信,华国不会亏待每一个真心对待它的人。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需要的帮助,比锦上添花更好。”
元归笑着道,“钱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能用钱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
“说的对,钱是最不值钱的。”苏青玉笑着道。
谈完之后,还干了一杯,苏青玉又喝到了美味的红酒,香醇可口。
元归见她很喜欢的样子,道,“苏老师喜欢,我可以为你准备一箱,你为我出了这么好的主意,我心里很感激你。”
苏青玉笑着摇头,“不用了,偶尔喝喝才觉得美味,我怕我喝多了,下次再喝就没这么幸福了。”
元归:“……”那他天天喝,岂不是一点幸福都没有了。
“苏老师说笑了,想喝什么,我这里都有。这个喝腻了,再喝别的。”
苏青玉道,“比起物质上的享受,我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每次来元先生这里,我最高兴的不是喝酒吃美食,而是每次都收获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元先生大义以及无私的爱国精神,让我觉得很感动。对我们华国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元先生,我敬你。”她说着举杯。
元归见她一脸真诚,眼眸发亮,心里莫名的一虚,然后也微笑着举杯,“回敬苏老师。”
办好了这大事儿,苏青玉心情好的不得了。
特别是三月下旬,战事结束的消息传来,更是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了。
随后没多久,报纸上又传来一则好消息,元华集团准备出资建设培训学校。这学校完全是针对退伍军人的,特别是残疾退伍军人,可以免费入校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有机会分配到一些单位,公布的单位名单里面,小红旗就排第一位,也算是加入了这个阵营里了。
最让人稀奇的是,报纸上还说了,如果不想加入单位,也可以选择入股元华集团即将筹办的股份制厂。
这厂子完全采取股份分红制度,每个残疾军人以自己的劳动力入股,成为这厂子的小老板,每年年底都能领取到自己的分红。
这消息传出来,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十分高兴,为这些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雄而欣喜,这要是能退伍之后入厂,下半辈子就不愁了。
总算是老有所依了。
这可比上次知青的事儿还得老百姓的心。
毕竟一场战役刚刚结束,大家的心情都还热乎着,最是关心前线的时候。
元华这一举措,倒是让很多人心里都暖呼呼的。
元华更是通过军部批准,在首都远郊的地方购买到了一大块的荒地,用于建厂。
看到报纸,苏青玉就让张娟把她丈夫接首都来,培训学校里面有住宿的地方,而且元华还大手笔的请了人帮忙复健。虽然这次入股厂子,暂时优先针对这次战役下来的军人,但是培训学校对于老一辈的军人也是接收的。
毕竟现在很多军人还在养伤。可以先办起来。
张娟高兴不已。
她也知道苏青玉和元华熟悉,高兴道,“青玉,你帮我谢谢元先生,他们真是好人。”
苏青玉笑了笑,“一定帮你传达。”
她虽然答应了,却也有一段时间没能和元归见面。
这位为了办新厂的事情,也在忙活。
苏青玉倒是也没紧盯着元华,人家那工作比自己专业,用不着自己操办点心。
反而是小红旗这边,她又打电话问了一下。
接电话的是苏卫国,“卫民去各个分站巡视工作了,顺便还要发展市县级的粮油站。”
苏青玉道,“最近战役之后部分退伍军人的事儿你们知道了吧,我们小红旗各个粮油站,能接收的就接收一批。”
苏卫国道,“报纸我看了,那个元华可真是不错。有情有义。”
苏青玉一听苏卫国这么说,就知道元华这一步没吃亏,她心里也舒坦了,算自己没占元华便宜,下次有事情还能理直气壮的开口。
“对了,大姑家的建军哥怎么样,有消息吗,我在这边也打听不到边区的消息。”
“……嗯,听说是受伤了。”苏卫国有些支支吾吾的。
苏青玉道,“到底什么事儿,说清楚点。”
苏卫国憋了一下,道,“其实奶也不让和你说的,怕影响你学习。”
苏青玉还挺担心,以为大姑孩子真出事了。
虽然和苏大姑没多深厚的感情,可苏大姑确实也不容易。“你倒是说啊,出啥事了。咱能帮的就帮帮。”
“建军是受伤了,还在住院呢。咱大姑也出事了。”
苏卫国说着义愤填膺,“大姑知道打仗的事儿之后,就知道建军肯定是上了战场了,干活的时候没注意,摔沟里去了。那老李家也不是东西,开始还送医院去治,结果听部队说建军受伤要退伍之后,竟然不送医院里去治,幸好建军媳妇知道咱们留给大姑的电话,给咱打了电话了,我和卫民开车去了一趟,把大姑接咱这县里医院来治疗了,你是没看到啊,大姑整个人都瘦的不像样子了,要是不送医院,就得在家里等死了。”
苏青玉听到这消息,也是气的发闷。
她见过的再恶毒的,也不至于这样。
以前小严村也有这样病了治疗不起的,但那是家里穷,老人不乐意花钱,不想拖累小辈,小辈们卖了粮食借了钱也治不起的。
可这老李家,显然是有这个力的,只是知道大姑亲儿子要退伍了,而且受伤了,以后靠不住了,所以才这么干的。
“哥,这事儿你们干的好,就让大姑在咱这边治疗,费用什么的,咱家里先给着,一家人也不要在这时候计较钱的事儿。”
“知道,奶都说要卖大肥猪给她治病了,那也是咱亲姑,咱还能不管?你就放心吧,现在家里宽裕,拿得出来钱。”苏卫国也挺庆幸的,这要是苏家屯还和当初一样穷,估计是有心无力了,而且家里肯定还要因为这笔钱而闹腾。
也许也闹不起来,因为电话都没有,大姑那边根本就联系不上苏家屯。
还是多亏了青玉啊。
苏青玉又和苏卫国说了,如果李建军回乡了,可以让他来首都元华搞的培训学校学习。不要为未来的生计发愁。以后不管是自己做生意,还是入股元华,都是有路子走的。
“知道,奶也念叨呢,说这年头资本家也干人事儿了。”
苏青玉一听,忍不住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哒
第227章
元华这次针对军人搞出的这个股份制厂子; 也让经济学系的学生们好好研究了一番。
从各方面利弊来看; 这种形式的厂子还是不错的。
不过这种厂子也不是好建立; 毕竟不是所有企业家都和元华一样; 出钱让工人当老板,更多的企业家依然还是资本家。
不过从元华这次大手笔做的事情; 他们也得到了醒悟。
作为年轻的学生,他们再激动,再热血也没有用,只有让自己成才了,有了能力了,才有能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出一份力气。
元华集团办事效率很高; 才一个多月,就把培训学校办起来了。
因为是为军人办的,所以这培训学校的校址也是属于军区的产业,之前是一个训练场; 现在直接免费让元华使用了。这方面军部还真没让元华吃亏。
所以苏青玉收到邀请,去参加学校建成仪式的时候,受到元归的热情招待。
军部也安排了领导过来走了个过场; 仪式结束之后; 元归送走了这些人; 然后领着苏青玉在学校里看。
校址是属于军部的,元华在这基础上做了修整。
宿舍,复健室; 以及培训教室都有。
这段时间元归就是为了办这些事情,所以有些忙。
苏青玉道,“元先生亲力亲为,把这些事情办的这么周到,作为军属,我也要感谢元先生。”
“苏老师也是军属?”
“我表哥就是军人。也是从战场下来的,准备退伍了。”
元归道,“既然如此,可以让他来学校,我会为他做出合适的安排。”
苏青玉笑道,“他应该知道这些,我让他自己选择。”
元归闻言,更是对苏青玉另眼相看。
他回来之后就发现了,华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这人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单位里面都讲究这些。
这也是他宁愿分股份给工人,也不愿意搞公私合营的原因。
没想到这位苏老师竟然又不一样。
参观完了之后,苏青玉又和元归提出了一个请求。
她班上都是学经济学的,对元华这次股份办厂很有想法,希望能够在建厂过程中参与进来,出一份力,也顺便学习一番。
“如果涉及到公司机密,不方便,那就算了。”
元归闻言,眉眼一下子弯了,“当然可以,十分欢迎。也没有什么公司机密,我们单位光明正大。”
苏青玉道,“那倒是。那我就先多谢了,五一放假了,大家都来。到时候我们班上学习委员和你们联系。是直接联系小章吗?”
元归笑着点头,又问道,“怎么不是苏老师带队?”
“我,我有点事儿。”苏青玉道。
见她不愿意说,元归也没多问,“如果有需要的地方,请不要客气。苏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多。”
这次搞这件事,虽然元华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资本,但是确实收获了不少友谊。
在华国这个人情社会里,这些友谊在未来都是十分珍贵的,无价的。
苏青玉回学校,就和班上的同学时候了。
经济学系的学生们顿时乐的欢呼。
他们早就想做点什么了,现在能出一份力,还能学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机会可实在难得。
班上这能力没的说,这样的事儿都能争取到。
同样是学生,差距老大了。
也不怪自己心里,班长的形象总是那么高大。
这件事儿苏青玉是让张娟领队的,在私下里,她也给张娟叮嘱了一些事情。
张娟道,“这么好的机会,你咋不去啊。”
苏青玉笑道,“这事儿元先生和我谈了好几次,我对他们厂子很熟悉,我还有别的事情要忙。我有个亲戚,好久没见了,这次想去看看。”
“原来是这样啊。”张娟点头,然后高兴道,“我也写信和我丈夫说了首都的事儿,他说愿意来首都学习。”
“恭喜啊,趁着这机会,你们好好说通了,到时候他也学了技术,日子过好了,也不会想别的了。”
“是啊。青玉,我真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你看,我从上大学开始,到现在,这都发生多少好事了。感觉特别有盼头。”
苏青玉也愉悦的笑,“是啊,越来越好了,”
五一只放一天假,不过苏青玉又多请了几天假,理由是自己家里有亲在战场受了伤,她想去看望一下。
她平时表现好,加上成绩也保持的稳定,辅导员李老师倒是给她批了假,还让她要是路上耽搁了,赶不回来也别担心,到时候给她续上。
苏青玉赶紧道谢。
“这也就是你了,换了其他几个爱折腾的,我可不批。”
李老师表示自己就是这么现实,对好学生,就是这么照顾。
苏青玉笑了笑,也不揭穿他的嘴硬心软了。
出发这天,苏青玉也是轻装简行,上车的时候,还深呼吸了几下。
小严村和苏家屯是相反的方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