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七零做知青 >

第173章

穿越七零做知青-第173章

小说: 穿越七零做知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下次高考的时候吧,你高考的适合他们就放假了。正好回来看你的成绩。你说要是又没考上,你可怎么办”
  “……”
  经过两天的车程,苏青玉和苏卫华才到了首都。
  首都在这会儿还没有进行现代化建设,连首都火车站都还带着点儿古朴的味道。其他建筑也颇具历史的感觉。
  苏青玉和苏卫华走出车站,心境又发生了一个改变。
  苏青玉还好,早年就自己独闯天下。苏卫华却是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陌生的地方生活,心里向往和激动。
  “姐,以后我们就在这里学习了吗?”
  “嗯,”
  “这里有长城,有□□广场呢。还有故宫。”
  “嗯。”
  “姐,念书真好。”
  苏青玉笑着点点他的头,“那就好好念,争取能够一直在这里念下去,念研究生,搞科研。”
  苏卫华摸了摸头,高兴的眼睛冒光。
  也不用他们自己去学校,这边就有学校安排了来接人的老师,和本地的学生。
  知道在这里就要分别了,苏卫华还挺害怕,“姐,我一个人走啦。”
  京大的老师笑道,“要不要我们找人送你过去。不过你们理工大的老师要是以为我们抢学生就不好了。”
  苏卫华脸一红,连忙道,“不用不用,我自己过去。”说着就背着行礼往理工大那边跑了。
  苏青玉登记了姓名,给老师看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负责接学生的是招生办的一位年轻助教,等苏青玉签完字了,笑着道,“同学,欢迎你的加入,我们会安排人送你回学校的。”
  苏青玉笑道,“谢谢老师,我不着急,可以多等几位同学一起,免得让同学来回跑。”
  “这样也好。”老师觉得这学生挺懂事。
  苏青玉在后面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放下行李,耐心等人。她身边是几名一起来接学生,负责送学生去学校的本地学生。
  苏青玉还想着和大家聊聊天混个脸熟,结果人家就认出她来了。
  “你就是上报纸的那位吧,苏家屯苏青玉。”
  一个短发女学生喊道。
  苏青玉面露诧异,又有些不好意思的点头。心道没想到上个报纸出名了,还能有这好处。
  “你们好。”
  “哎呀,我刚就觉得眼熟。看你名字,就想起来了。”
  连老师也看过来了,“啊,就是上报纸的那位大队书记。听说你是知青呢,后来怎么当上队长了?”
  苏青玉道,“是社员同志们信任我。”
  老师笑道,“培养了那么多大学生,你可真了不起。”
  其他学生也是一脸佩服。
  自己当大学生还不要紧,关键是让那么多人当上大学生了。同样作为学生,他们佩服的同时,也带着点敬仰。
  作者有话要说:  八点半见。么么哒


第179章 
  平时把工作做好; 做出成绩来的好处; 这会儿就体现出来了。
  在这个年代里; 大伙儿对报纸信息的信赖是最大的。
  苏青玉这种被全国报纸点名表扬过的人; 就差在脑门上写上‘我是好人’几个大字了。
  都不用苏青玉拿出自己结交人的手段,大伙儿就愿意和她熟悉; 愿意了解她,和她做朋友。
  因为大家觉得,和好人做朋友,那在外人眼里,自己也是个很优秀的好人。
  就在等人的这个功夫里,几个学生包括老师都听苏青玉说了苏家屯的一些事情。
  听到知青们用自己的知识; 跟着苏青玉一起办厂; 一起科学种田,都听的热血沸腾的。
  “我当初怎么就没遇到你啊,我就去了一年考回来了,这一年里什么都没干。白去了一次。”
  短发女生遗憾道。
  苏青玉道; “哪有白费,你留下了汗水在那片土地上,那片土地知道你去过。”
  这话有些煽情; 有两个同样是下乡考回来的学生心里一酸。
  苏青玉说这话说到大家心里去了; 对她印象更好了。觉得不愧是上过报纸; 当了地方干部的人。
  她和大家混熟了之后,就主动提出来想为学校做点事情。平时忙习惯了,一下子闲下来了; 总觉得浑身不踏实。希望能为学校招生工作贡献一点力量。
  有学生主动帮忙,这当然是件好事儿。
  为了赶着开学,这次高考和招生工作都很忙,这些学生也是本地的提前来学校的学生,安排过来帮忙的。光靠学校老师根本就不够。
  接学生的老师道,“可是你不熟悉路啊。”
  苏青玉确实还不熟悉现在的首都,也没逞能,“同学们要办入学手续,我可以给他们指个路,领着他们办手续。”
  “这样也好,我回头和招生办老师打个招呼,招生办管一顿饭。”
  干活还管饭,苏青玉笑着点头,也没客气。
  人家都吃,她要是不吃,那就是不合群。
  又接了几个外地的学生,老师就安排一个学生送他们去学校了。
  几个人都站起来抢着去送,要和苏青玉一起聊个天什么的。
  老师笑道,“以后都一个学校的了,还怕没机会,宋抗美去。”
  头一个和苏青玉打招呼的短发女生高兴的站起来了,热情的帮着苏青玉拎行李。
  “走,我带你们去学校。”
  离开车站,苏青玉才道,“原来你叫抗美啊,是不是还有一个援朝?”
  “啊,对啊,我弟弟叫援朝。”宋抗美道,“我爷爷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走的,走之前最遗憾的就是我爸还没娶妻生子,没看到下一代。”
  苏青玉道,“对不起。”
  宋抗美笑道,“没什么,我爸说我爷爷走的光荣,以后我们也要继承他的遗志。可惜我学的是文科,不能保家卫国了,我弟弟现在才十五岁,也不知道以后走那条路呢。”
  苏青玉认真道,“各行各业都是为国家做贡献,都是光荣的。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好。”
  “是啊,我当初下乡的时候,其实也是想做出一番成就的,可惜我没什么本事。”
  宋抗美道。
  苏青玉笑道,“那以后咱们一起在学校里努力学出成就来。”
  宋抗美笑着点头。
  苏青玉又和其他学生互相认识了一下,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虽然很疲惫,但是都有些意气风发。
  聊起天来,各个都有一种挥斥方遒的气势。
  苏青玉可知道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是没吹牛的。
  这些老三届的大学生,后来确实都挥斥方遒了。
  火车站到学校还有些距离,学校这会儿也没有专车接送,都是要自己坐车的。宋抗美收钱买票一条龙服务。坐上公交车就给他们指路线。
  苏青玉认认真真记下路线,发现和以后的路线确实完全不一样。
  毕竟未来都是重新规划过的。
  到了学校,一行人报名,领取东西。这会儿大学生都比较独立,基本上都是自己来报名,自己搬行李的。
  不过学生们倒是都很热情。提前来的学生们在楼下看到了,都会帮着搭一把手。
  看着这些年轻而富有正义感的学生们,苏青玉心里都是暖暖的。
  真不枉重新念一次大学了。
  送到宿舍楼下,宋抗美就走了,倒是和苏青玉交换了联系信心,她住在楼上二楼二零五室。是外语系的学生,让苏青玉有事儿就找她。
  一来就认识这么个热心肠的女同学,苏青玉也觉得是意外之喜,笑着道,“一定。”
  宋抗美这才笑着走了。
  苏青玉住四楼,得亏了力气还算有点,要不然还真爬不上去。
  好不容易到了宿舍里,她才松了口气。
  宿舍门是开着的,她敲了敲门走进去,里面已经来了四个人了。在收拾东西和看书。
  听到动静都看了过来。
  苏青玉笑着问了声好。
  其中一个梳着长麻花辫正在边吃花生,边看字典。见有新人来了立马站起来看,“哎呀,咱宿舍来齐了。”
  “同学,你哪里来的呀?”
  苏青玉笑着道,“华南省来的。”
  “华南啊,我是华北的。咱两这一南一北,也挺有缘分啊。”
  苏青玉道,“这是千里来相会。”
  长麻花辫笑了起来。走过来帮着苏青玉搬行李。
  其他同学也过来帮忙。
  给她指了指唯一的一个空床,是个下铺。
  很多人讲究觉得下铺容易弄脏了,苏青玉倒是喜欢,觉得方便。
  那位长麻花辫又帮着苏青玉铺床。
  “谢谢。”苏青玉感激道。
  能遇上这么热心的室友,也是求学时期的一大幸事儿。
  “谢什么,我可比你们都大,没准都要喊我一声老大姐呢。”
  旁边一个学生头女学生笑道,“张娟,你可别骗人了。才二十五,就想当大姐。你把牛芳放哪一边去了。
  另外一个正在叠衣服的短发女学生道,“这老大姐谁想当就当吧,我是不争的。我永远年轻。”
  “看吧,我就说我是老大姐。”张娟高兴道。
  “可不可以安静点,没看人在看书吗?”
  角落里一个上铺的女生不悦的抬头。
  她模样有些冷清,面部表情有些高傲。
  其他人看了她一眼,都没吭声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张娟就继续给苏青玉擦床铺床。
  两人都是手脚麻溜的,床很快就铺好了,苏青玉又开始整理衣服。
  张娟帮她擦好了柜子,过来一看,惊讶道,“呀,你的衣服连补丁都没有。”
  苏青玉:“……以前有,这次家里特意给换了没有的。”
  “咱家连个没补丁的衣服都没有。”张娟叹气道。
  苏青玉边叠衣服,边道,“你学什么的?”
  “学经济学。我填报志愿的时候,听说经济学学怎么赚钱的,我就报了。”
  苏青玉:“……”
  斜对面的上铺又传来一声嗤笑。
  苏青玉和张娟道,“有些人自己是傻子,总喜欢笑别人傻。”
  张娟噗呲一声笑了。
  上面翻书声音大了点。
  收拾好东西之后,苏青玉就和大家自我介绍了一下,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和院系。“我叫苏青玉,华南省人,按虚岁我二十了。是经济学专业。
  听到苏青玉也是经济学专业的,张娟可乐坏了,“你也是为了挣钱吗?”
  “对我也是,不止我自己挣,我还要带着身边的人一起挣钱。”
  张娟笑道,“你可比我心大。”
  和张娟关系好的牛芳还有李乐乐都笑了。
  她们也自报家门了一下。
  张娟是华北人,二十五岁,和苏青玉同一个专业。牛芳,二十六岁,是文学系汉语言专业的,李乐乐二十岁,外语系英语专业的。
  楼上那位看书的,自始至终没说话。
  剩下的还有三位据说是出去熟悉学校了,也没回来。
  苏青玉又拿出自己带的土特产和大家分享。是苏家屯的乡亲们自家做的面饼果子。
  张娟他们也没客气,高高兴兴的吃。
  牛芳道,“这是自家做的吧。”
  “嗯,我走的时候,队里的老乡们送的。”
  “你们老乡可真大方。我走的时候老乡什么都没送,就我婆婆给我塞了几个水煮鸡蛋。”张娟道。
  苏青玉笑道,“有鸡蛋吃还不好啊。”
  “就是差了点那个味道。”张娟叹气。差人情味啊。
  “怎么一股味道,”
  有三人拎着开水瓶走了进来。
  苏青玉就知道这是以后的室友了,她刚准备打招呼,就听到当头一个女生道,“张娟,不是你又拿出奇奇怪怪的东西了吧。”
  张娟抿了抿嘴。
  苏青玉道,“这是我的。你要吃吗?”
  那人看了眼苏青玉,似乎打量了一下,然后转过身没理人,自己放下了水瓶,坐在椅子上没说话了。
  另外两个也尴尬的看了眼苏青玉,然后都没说话。显然这三人关系是比较好的。
  见这个架势,苏青玉就知道这宿舍不会很和谐了。
  最起码短期之内不会和谐。
  不过没关系,五湖四海的来了,总要磨合的。
  休息了一会儿,牛芳也带着苏青玉他们去打热水,现在天还不算暖和,去晚了怕热水没了。水票都是报名的时候就发的。热水壶也是学校发的。
  苏青玉觉得自己和他们熟,当然要跟着大家一起,也拎着水壶跟着。
  等离开宿舍了,牛芳才告诉苏青玉,这三人都是首都本地的,有干部子女,工人子女。而牛芳他们都是从小县城来的,李乐乐倒是从他们东江省省城来的,但是不爱和她们搅合在一起。
  因为他们听说张娟是从农村来的,并且有一个残疾丈夫之后,对张娟态度就很不好。
  张娟乐观道,“这有什么,咱也不是人见人爱是不是?而且咱现在确实也穷。”
  牛芳道,“嫁没嫁人,嫁什么人,和她们有什么关系,都是不知道人间疾苦的小女孩。”


第180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