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 >

第71章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第71章

小说: 穿书之裕妃升职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了热点怎么办?
  那自然是制造了新事件。
  正统帝唤了李善。
  这一位大伴心腹。
  “朕近日圈一些卷宗。你跟绣衣卫那边合计一下; 落实人证物证。”
  正统帝吩咐的明白,说道:“这等着御史台先动手弹劾,后面一定要钉死这些贪官,总之,朕要这些贪官污吏之辈的事情大行天下。”
  “最好这些贪官的背后; 暗中给一些流言,道是指明了是朕的几位皇兄指使。”
  正统帝不介意了抹黑皇家的体面。
  正统帝就是要体现了,他要大义灭亲。
  他是天子嘛,以天下臣民为重。
  总之,光是王爷们祭旗那哪够?
  还得一批养肥的肥猪一起祭旗。
  猪给养肥了,当然就是要吃掉的。
  赵州离承天府太近。
  承天府又是护了京都的州治。
  这宰了一批养肥的肥猪,那揽了银钱。
  正统帝要做的就是为赵王可能的造反做准备。
  一旦赵王起事。
  朝廷要镇压了,哪可能不花了大把的银子?
  军动出队,这都是钱。
  “奴才领旨。”
  李公公得了皇帝给的名单,这全明白了。
  帝王行事。
  这自然是一举多雕。
  正统八年,腊月。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明明将要新年了。
  可这等月份里,京都气氛就是不同。
  若说前面的天家兄弟闹矛盾。
  那么,是人为的流言。
  普通的百姓就是瞧一下天家的热闹。
  那么,等着吴王、楚王死,是一个转折的话。
  在朝堂上起风波,一波的官员被弹劾贪污受贿时。
  更多的聪明人已经意识到,这真正的大风波来了。
  这肯定要卷落了进去很多人。
  怕是最后都要人人滚滚的落地。
  皇城后宫。
  永寿宫。
  玉荣听着小桂子禀了外面的消息。
  这真是听了跟传奇里的故事一样。
  “这是出了青天大老爷啊。”
  玉荣捂嘴笑了。
  其时,哪有什么青天大老爷?
  这不过是卷进了天家的弑君案里,这不,这牵连开始了。
  玉荣这般认为的。
  风波特别的大。
  就小桂子念了的名单,这都一串子了。
  这些人查了贪污。
  这老百姓最恨的,自然就是贪官。
  至于那些乡绅地方们,肯定也恨的。
  要说为什么?
  那恨的方向,肯定跟普通的老百姓不同。
  普通的百姓,在承平年间,想做官的话没那么容易。
  不管是科举,还是求学的门路都不容易。
  这个时代想脱产念书?
  这没钱,可不能的。
  光有钱,还不行。
  这还得有身份。
  那就是祖上往上查,三代都得清白人家。
  这行商的,贱籍的,都不行。
  总归,这除了身份外。
  还得有钱外。
  还得有读书的天份,真是一个读书种子。
  想一想,一个人口可能三四万的县里,三年就出了四、五个名额的秀才。
  这还是平均的数。
  可能一些文风鼎盛的地方。
  一年县里一下子占足了七、八个的名额。有些文风不行的,三年一次就是陪跑。
  这就是秀才,看着功名的起步。
  这都如此难。
  秀才,能有什么好处?
  除了免徭役,见县官不跪,可以向县官递了贴子,自称学生外。
  无外乎,就是秀才踏上了功名路的起始。
  当然,最是第一等的禀生,还可能得朝廷给的进学补助银子。
  也不多,就是混一个人的温饱。
  秀才之上,举人更难。
  举人是一州之地,三年才出了那么几十人。
  一州之地,数百万的人口。这何其难也?
  这里面基本上没寒家子弟多少事儿。
  除非天才,不然,很容易就给涮下去。
  为何?
  求学难。
  这等书籍珍贵,学问不外传的时代里。
  想通过了科举,想过了乡试,真是拼了底蕴和天份。
  这很多的隐形门坎,就是一种筛选。
  可这种筛选,还是留有余地。
  不管出身寒微。
  只要有天份,还是可能鱼跃龙门,一朝农舍郎,一朝天子臣。
  那么,普通老百姓恨贪官。
  那是觉得贪官,吃的是民脂民膏。
  这是切肤之痛恨。
  至于乡绅们嘛?
  可能就是恨了,为何能坐上了官位不是自己。
  至于贪不贪?
  如何不贪。
  不过是贪的多与寡。
  以及有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是清官老爷再清名?
  那清官老爷的亲人呢?清官老爷的家族之人呢?
  这可是一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
  家族之中,出了一位官老爷,那是要一起享福的。
  “可不嘛。茶馆里,都在说了青天大老爷的好话。老百姓人人都叫好。”
  小桂子也是附合了话。
  “嗯,本宫都想不到啊。这一回,本宫的父亲也是沾了光。”
  玉荣是真没想到。
  这一回倒台的人多了。
  她的父亲耿老爷沾了光彩,然后,官位升了一位。
  四品官位升一级,这自然就变成了从三品的官爷。
  这于耿府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喜事。
  耿府里欢喜。
  玉荣自然也是面上有光。
  若说耿老爷这一回升官,那是满府上下欢喜。
  那么,耿大爷耿谨也升官了,成了七品京官,同样让人欢喜。
  一门之内,两人京官。
  在京都之中,也算得站稳了脚跟。
  “便是大哥也是做了七品京都,本宫是真高兴。小桂子,你来报喜,本宫便赏你一回。”
  玉荣是给了赏赐。
  当然,这赏可不是光为了这一回的喜讯。
  而是一直以来小桂子办事,这办的合了玉荣的心意。
  赏什么?
  玉荣赏了小桂子的,就是一座小宅子。
  在京都的小宅子,这真不便宜。
  这明里给的是小桂子,可实则嘛?
  也是给小桂子留一条退路,以便小桂子可安置一下他要抱养的侄子,未来做了养老的儿子。
  “本宫现在不好求了圣上。不过,你倒可以安排起来。早早抱了婴孩,打小就养起。好好教养,教好了,养熟了,才会是小桂子你百年之后的祭拜后人。”
  玉荣说的实诚。
  若是不早早的养了。
  不打小的养熟了。这就是便宜了别人。
  小孩儿与大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要经营的。
  若不然,亲爹亲娘之间的血缘关系,哪是养父敢比的。
  “奴才谢娘娘。”
  小桂子这得了准话。
  心头自然有信儿了。
  此时,是真正的高兴。
  “你心中有数,本宫是信任你的。”
  玉荣叮嘱几句。
  不外乎,就是仔细再寻问了宫外,特意收养的那些孩子。
  这些孩子玉荣有大用。
  这自然是用心培养了的。
  给吃、给穿,这当然不够。
  要培养了忠心,这便是得打小的洗一洗嘛小脑袋瓜子。
  玉荣很用心。
  目前,见着了一点儿的小效果。
  至少,除了永寿宫外,她的宫中已经安插了好些的人手。
  俱是亲信。
  却又是隔了开,之间的单线联系。
  保密不错,至少,不会引到了永寿宫的牌面上。
  打小桂子这里听了耿府上的喜讯。
  当晚,玉荣在秋兰那儿,又得了准信儿。
  “哦,良嫔动手了。”
  玉荣一听到良嫔那边有消息了,她这松了一口气。
  良嫔一直没举动。
  她还以为良嫔这是不敢报复武嫔,也是惧怕了皇太后和承恩公府的势力。
  现在看来,她想多了。
  良嫔是敢动手的人。
  “秋兰,吩咐咱们的人,一定要耐住了性子。这等时候,千万不可造次。咱们继续躲开了风波,那么,就一定不要卷进去。”玉荣再三的吩咐。
  秋兰应了话。
  “娘娘放心,咱们这些奴才自然听了娘娘的吩咐。可不敢陷进去。”
  秋兰的语气里,全是慎重。
  正统八年。
  腊月,这是过了小年,天越冷。
  年味儿,却是越重。
  在这等新年时节。
  正统帝对于慕容国舅、大理寺、刑部那些官老爷们,还没给郑王、吴王、楚王的案子,这是给一个答案。
  皇帝有些生气。
  可过年了。
  到底年下要封笔了。
  于是,这一桩天大的弑君案。
  这反而要按下,还没有这一个腊月里,那些贪官污吏的案子那是审的一个痛快。
  腊月。
  京都的午门外,这可是见了血。
  真的杀了不少的人头。
  滚滚落下的贪官脑袋,这没引了看热闹的人害怕。
  反而是得了许多的欢呼。
  特别是念了那些贪官,是如何如何的行了不法事,贪了多少时?
  老百姓中有喝倒彩的。
  等官老爷掉了脑袋,那只有叫好声不断。
  总之,民情有了。
  民愤解了。
  贪官杀了。
  坐明堂的天子,自然就是好天子。
  弑君案低调了。
  贪官案成为了人人嘴里念叨的热闹。
  这自然让郑王府里,郑王爷不满意。
  可不满意又如何?
  民心如此。
  老百姓更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杀了贪官,自然是拍掌的大好事。
  至于王爷是死?是活?
  跟老百姓太远。
  这弑君案离的近的,是勋贵,是宗室,是高官。
  唯独了跟老百姓们,有关系,又是关系隔了一层。
  说到底了,在百姓眼中,天子是神圣的。愚昧的百姓,是真相信了,天下要有主的。
  这里的“主”,是指圣明的天子。
  昏庸的天子,肯定不招人待见的。
  皇城后宫。
  长春宫。
  良嫔上门求见。
  武嫔这落难了,良嫔还是来的头一个宫妃。
  又或者说,没谁那么没眼色,特别的来看了武蓉儿的落难嘴脸。
  到底要顾及了寿康宫的皇太后嘛。
  “不见。”
  武嫔的气色不好。
  她是闷出来的。
  这气多了,自然胸口闷得慌。
  “……”
  在宫人得了话,要去回了信儿时。
  “等等。”
  武嫔又喊住了人。
  “算了,还是去瞧瞧,这一位良嫔的来意。本宫倒要看看,本宫落难了,是不是就真成落地的凤凰被人欺?”
  武嫔是有底气。
  底气来原皇太后,来原承恩公府。
  她要见了良嫔是不怕的。
  二人都是嫔位。
  对于良嫔,武嫔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
  在长春宫的正殿。
  武嫔见到了良嫔。
  大病没痊愈。
  这还是出来的良嫔,那是画了妆彩的。
  特别是脸上,这扑了厚厚的脂粉,这来掩饰了苍白的面色。
  那唇畔也是上了红脂。
  “良嫔妹妹,真是稀罕啊,你这来了长春宫。本宫瞧不懂,你这是来看本宫的笑话?还是别有用意啊?”
  武嫔单刀直入,没给什么题外话的机会。
  良嫔瞧着宫人送了茶水、点心。
  她没饮,也没碰点心。
  良嫔可是病着。
  她吃了药汤,这是避了茶的。
  “看笑话?谁人敢啊。”
  良嫔捂嘴,笑了。
  笑声一停,又是咳了两声。
  “咳咳……”
  良嫔似乎咳了好几下,又是深呼吸,是压了压后。
  良嫔才是抬了眼眸子。
  良嫔看着武嫔,说道:“妾来,只是来探望了武嫔姐姐。”
  这话说的,良嫔一点儿也不心虚。
  “哦?”
  武嫔挑眉。
  “本宫可不相信。”
  武嫔是真不相信。
  “好吧,武嫔姐姐不相信。那妹妹就说了来意,妹妹是想投靠了姐姐。”
  良嫔说道:“若是以前,姐姐可能瞧不起妹妹。现在嘛,姐姐可瞧得上妹妹?”
  武嫔沉默了。
  若是当了皇贵妃那时候。
  良嫔哪怕一张脸值钱了,在武蓉儿的眼里,也算不得什么。一个赝品而矣。
  可现在呢?
  时移世易。
  良嫔这一张脸在武嫔瞧来,就是值钱了。
  “你想投靠本宫?”
  武嫔冷笑,说道:“本宫还有什么值得你窥视的?”
  武蓉儿不傻。
  她落难了,惹了帝王之怒。
  哪怕家世背景在那儿,这还是降了位份。
  良嫔投靠她?
  武蓉儿一个字眼儿都不相信。
  “自然是想得了寿康宫的一些眼缘。”
  良嫔吐了一点儿的“实情”。
  这让武蓉儿沉默了。
  武蓉儿肯定不会说,皇太后放弃了她。
  恰恰相反的,武蓉儿还要表示了,寿康宫依然看重于她。
  若不然,宫里的小人可多的是,这想落井下石不在少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