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种田文那些年(快穿) >

第5章

穿越种田文那些年(快穿)-第5章

小说: 穿越种田文那些年(快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不久她还偷偷扒出来看她爹瞒着她娘偷藏了多少钱呢,几十个铜板,她向爹讨两文当作封口费不过分吧。
  “阿嚏——”
  远在地里的卢家富打了个喷嚏。
  夏天过去了,现在天已经开始转凉,莫不是着凉了?
  卢家富拢了拢自己的衣领,这件薄棉袄好像有些漏风。
  卢秀玉同样在打量那一片档口,她和一肚子馋虫的卢宝宝可不一样,人家看着那一个个商铺,脑子里滑过的是一个个商机。
  她已经观察这片铺子很久了,哪种类型的生意最好做,来往的客户有什么样的喜好,几天时间就分析的七七八八。
  换做现代,卢秀玉有数十种办法在这一片占据部分市场,可在这个封建时代,她的身份和年纪终究限制了她很多想法。
  该怎么做,该做什么,怎样得到家里人的支持,这是现如今卢秀玉最需要费心的事。
  好在这个朝代对女子的束缚并没有明清时那么严苛,女人做生意也是常态,尤其在三档口这一片,男人下地干活,女人在官道附近兜售吃食茶水是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还有些人家男丁少,女人也要下地干活,兜售的任务就会交给家里年纪稍大的孩子。
  这些对卢秀玉来说都是好事。
  “大堂姐,我们还没到地方吗?”
  这都快走了半刻钟了,脚疼倒是小事,最让卢宝宝受不了的还是肩上背的那个竹篓,感觉两侧肩膀的皮都快被磨掉了。
  所有人都羡慕她皮肤雪白娇嫩,其实皮肤娇嫩也有不那么美妙的地方,比如更容易被晒伤,也更容易产生擦碰伤。
  据她娘的口述,小时候的她时常哭闹不休,就是因为皮肤受不了粗糙的棉麻布,身上时常红肿一片,那段时间,徐娇娘放弃了最爱的懒觉,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手里永远拿着她的衣服不断揉搓,用手的劲道将原本有些硬挺的布料揉到软化。
  现在她稍微大点了,对布料的耐受性也增加了,但在给她做衣服时,徐娇娘还总是格外注意,卢宝宝几件幼儿时穿的棉布衣都被她拆解裁剪后缝在了新衣服的手肘、胳肢窝、衣领袖口等容易磨到的地方。
  今天是她第一次出来割猪草,徐娇娘一时也没想到竹筐带子磨损肩肘的可能,于是就有了她现在受罪的情况。
  卢宝宝有些娇气,可她自诩自己曾经也是个成年人,怎么好意思在两个孩子面前抱怨呢,她只是想快点到达目的地,把身上的竹篓放下松快松快。
  “就快到了。”
  卢秀玉指了指不远处的河流,看到这条沿经村落的水源就说明目的地快到了。
  近二十分钟的脚程,背着一个越三四斤重的竹篓,对任何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吃力的,在出发前,卢秀玉已经做好了中途休息几次的准备,可一路下来,小妹妹们都没有抱怨一声,这让卢秀玉有些吃惊,也有些高兴。
  当然,这样的情绪都是针对卢宝宝而言的,毕竟最小的堂妹卢秀心虽然才五岁,却已经有了五大三粗体格的雏形,一路蹦蹦跳跳,就跟外出放风似的,一点都看不出疲累的样子。
  倒是二堂妹,娇滴滴的,身量比一般孩子还要小一些,看上去就像一团软棉花,这一路走来卢秀玉都心惊胆战的,生怕那一个竹篓把她压趴下了。
  “累了吗?”
  卢秀玉佯装淡定地问了一句,只要卢宝宝开口说累,她立马可以停下让她休息一会儿,反正已经快到目的地了,她可以先去割一波猪草,等她缓过来了,再带她过去认清可以当猪饲料的野草种类。
  “有点累,不过一想到以前这些活儿都是大堂姐一个人干的,姐姐每天都要那么辛苦的来回好几趟,就觉得我不应该抱怨了。”
  卢宝宝这话很大程度上是出自真心的,说实话,她是真的佩服大堂姐,对方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割猪草了,以前卢宝宝没有背着竹篓走过这一段路,没有切实的体验,只知道她辛苦,却不知道这一段路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原来那么艰巨,更别提割完猪草,背着更重的竹筐的回程路了。
  换做她肯定做不到,恐怕坚持个一两趟就该哭着鼻子想办法躲掉这桩苦差事了。
  她真的很尊重大堂姐这样吃苦耐劳的人,当然,她依旧变不成这样的人。
  卢宝宝怂怂地想着,自己以后真的要像大堂姐一样一天几趟地割猪草吗?可要是不做,她岂不是成了爹娘一样的人,以后一定会遭嫌弃的吧?
  小姑娘脸皮挺薄的,心里开始思忖回家后像爹娘学几手,首先得把这脸皮磨厚一些。
  卢秀玉不知道卢宝宝已经打定主意临阵退缩了,脑海中回想着堂妹刚刚的一番话,心里就像是三伏天吃冰棒——透心爽啊。
  那么可爱的女孩子,用崇拜的眼神瞅着你,问你累不累,肯定你的付出和辛劳,人生还有什么好遗憾的。
  卢秀玉觉得自家崽崽实在是太懂事,太乖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女孩子,让人恨不得现在赶紧抱抱她,亲亲她,然后挡在她面前,成为她最坚实的避风港,叫她不用承受世间的一切苦难。
  “竹篓很重吧,大姐帮你背。”
  卢秀玉二话不说帮她脱下竹篓,抱在自己身前。
  十岁的卢秀玉体格并不逊村里十二三岁的少年,两个竹篓对她来说十分轻松。
  什么锻炼教育滚一边去吧,她决定做一个偏心的娘了,至于锻炼教育,等她将来生了孩子,让她自己的崽来承受吧。
  说着,还和蔼地笑了笑,摸了摸乖宝的脑袋。
  卢宝宝都惊呆了,开始思忖起了自己刚刚那一番话,如果说刚才她八分真心夸赞大姐,那么剩下的两分确实存在讨好这个大姐的心思,可她没想过这么奏效啊,现在的大姐和以前的大姐分明就是两个人。
  难道大堂姐的弱点就是受不了别人赞美她,崇拜她?
  果然,伟人卢家富曾说过,这个世上没人能躲过甜言蜜语的威力,如果有,一定是你的语言能力,表情动作还不够。
  卢宝宝像小仓鼠屯粮一样将这个发现存在了自己的脑子里,准备以后有机会再实践一番。
  “前面路滑,姐姐牵着你走,小心别摔了。”
  卢秀玉牵起乖宝的小手,感受着那软绵的手感,都不敢握太重,生怕捏疼了她。
  此时她外表依旧沉稳,内心早就开始了土拨鼠尖叫。
  我是谁?我在哪儿?
  最小的卢秀心看着往日和她最要好的大堂姐背起了二房那个讨厌鬼的竹篓,还牵着讨厌鬼的手走在前头,心里一千万个懵逼。
  卢秀心年纪还小,很多喜恶都是源于父母的态度,因为她娘时常在背后咒骂二房的人,以至于她也开始讨厌那个漂亮的二堂姐,出门前她娘不是说大堂姐有算成,这次讨厌鬼要吃苦头了吗?
  所谓的大苦头就是被摸脑袋,被牵手?
  卢秀心委屈地瘪了瘪嘴,她也想要吃一下苦头。
  作者有话要说:  秀玉未来的孩子:我连个胚胎都不是就替我安排上了吗(⊙


第6章 屠夫家的小娇娘6
  “卢家大丫儿又来割猪草啊,这一天天的到点儿就能看见你,真是勤快姑娘。”
  “是啊,之前不是磕伤了脑袋吗,也不见你多休养些日子。”
  河滩边上有不少妇人正在清洗衣服被褥,还有几个小娃娃,在稍浅的河滩上踩水捉鱼,看到卢秀玉带着俩妹妹过来,几个和卢家相熟的妇人对着卢秀玉寒暄了几句。
  “大娘,我的伤早就好了,再说了,我也闲不住啊,这不,家里的长辈和妹妹们心疼我,还给我派了两个帮手呢。”
  卢秀玉笑吟吟地应道。
  说话的这些大娘未必有什么坏心思,可有些话传来传去就容易变了味道,比如刚刚那两句话,对方的本意可能是夸赞她勤快,关心她的伤势,可也能被理解为卢家的孙辈里只有她这个姑娘能干活,家里的长辈也不心疼她,伤还没好全呢,又让她来割猪草了。
  卢秀玉的成长经历复杂,她知道语言有时候也能伤人。
  于是她四两拨千斤地回答了她们的问题,特地提点出她身边的两个堂妹,意在告诉大家自己的伤好全了,家里人和两个懂事的妹妹都体恤她,今个儿陪她一块来割猪草了。
  卢秀玉足够小心谨慎,在远远看到人群的时候就把背篓还给了二堂妹,因此这会儿三姐妹看上去整整齐齐的,正如她所说的那样,两个年幼的妹妹是过来帮忙的。
  “诶呦,刚刚还真没注意,那是你二叔和三叔家的闺女吧,长的可真俊呢。”
  那些人倒是一早就看到了卢家三孙女卢秀心,可还真没看到站在俩人身后的卢宝宝。
  不是说卢老二家的闺女岁数更大一些吗,怎么看个头,大的那个反倒更像是妹妹呢?娇娇小小的,一团孩子气。
  村里见过卢宝宝的人不多,因为这个懒馋的丫头一点也不喜欢动用除了嘴巴以外任何一个肢体器官的活动,这几年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
  村里倒是一直有她漂亮的传言,可其他没见过的人觉得一个六岁的丫头又能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恐怕都是言过于实。
  直到现在看到了真人,才知道那句老话说得对,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乡下人的形容词有些匮乏,他们能想到的最高褒奖就是临县送子庙观音娘娘座下两位童子,唇红齿白,一团福气,这卢家的二孙女长的比那童子还讨人喜欢。
  而且那丫头看上去性格也十分的好,红润的嘴唇向上弯弯,一直都噙着笑呢,人的心都让她笑软乎了。
  没想到卢家那俩人嫌鬼憎的玩意儿还能生出这样一个集天地之灵气的孩子,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歹竹出好笋?这样乖巧的娃娃怎么偏偏投身到了徐娇娘那个懒婆娘的肚子里。
  而且这闺女一看就是勤快的,小小年纪就背着那么大的竹篓陪着受过伤刚刚痊愈的堂姐来割猪草,光凭这一点就知道这孩子和她那对爹娘不一样。
  一时间,她们对卢宝宝的印象大好。
  卢家姐妹毕竟有任务在身,那些妇人也不好拉着姐妹几个说太多话,只是寒暄了几句就放行了。
  在三姐妹离开河滩去了更远一些的河坡后,唐家秀才娘子端着一大桶衣服来到了河边,身后还跟着一个清秀的男童。
  唐家在三档口村那也是说得上名号的人物。
  在宗族意识浓厚的古代,尤其是乡下地方,人丁越兴旺就意味着他们在当地的话语权越高。
  比起那些动辄生六七个孩子的人家,卢家的子嗣并不算多,卢老屠这代生了三个儿子,已经是难得的多产。可是因为卢家不论男女各个人高马大,加上村里人多养殖牲畜,还得仰仗卢家的屠户,因此绝大多数人家都不敢得罪卢家的人。
  唐家在村里是个例外,唐家的先祖一百多年前迁居到了三档口村,娶了当地的女人勉强融入了村子,但是这么多年,唐家世世代代都是一脉单传,在村子里除了姻亲,再无其他亲友,因此受了不少欺负。
  直到这一代唐家的当家人考中了秀才,这才拔高了唐家在村里的地位,一下子让唐家成了村子里少数几家不能招惹的人家之一。
  说来也是奇怪,三档口村有着好山好水,靠着肥沃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群山以及那一条临村的官道家家户户都过着宽裕的生活,可这样的好山好水却没有培养出几个会念书的人物。
  从李朝开国起,近百年来整个村落只出过一个举人,考中秀才的也屈指可数。
  到了这一代,三档口村拢共也就出了两位秀才,其中一位就是唐家的当家人唐茂才。
  唐茂才考上秀才的时候才二十四岁,这对于读书人来说,还正值壮年,村里所有人都期待他考一个举人出来,到时候谋个一官半职,好成为村里人的靠山。
  可天有不测风云,唐茂才三十岁那年去府城参加乡试,谁知道半路惊了马,他从马车里摔了下来,摔伤了肋骨,最后命是保住了,却也留下了后遗症,从此变得体弱多病,根本负担不了连日科考的压力。
  唐茂才的科举之路算是断绝了,唐家为了供出他这个读书人几乎耗尽了家底,加上他伤了底子,常年靠补药养着,花费不菲,于是唐茂才回了乡下老家,在三档口村开办了一间私塾,靠着束脩勉强维持生计。
  村里人都敬重这位读书人,加上村里不少孩子都在唐家私塾里念书,在三档口村,谁不给唐家人几分薄面。
  这会儿过来的妇人就是唐茂才的媳妇,跟在那妇人身边的则是两人的独子唐定元。
  “小秀才公又来陪你娘洗衣裳啦?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一群妇人有了新的打趣目标。
  “听我家大牛说小秀才公年纪轻轻已经能熟练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了,不像我家那头蠢驴,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