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女友-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知夏就用粤语和她聊天,聊了大概十分钟,她的心情好到快要爆炸。她读过林知夏的所有着作,对林知夏的研究内容极其感兴趣。但她始终不敢联系林知夏。
前不久,她听人说,林知夏一行人要访问他们的大学,她才鼓起勇气发出一封邮件,今天还抱着论文直接找上了林知夏本人——林老师果然和她想象中一样漂亮温柔,成熟稳重,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知性气质。
她也不再掩饰,坦荡地表述道:“林教授,我想做你的学生。”
林知夏任职的大学也面向香港地区招生,学校采取“申请面试”的制度,学生需要提交一份申请资料,再通过面试考核。根据大学的安排,今年的面试时间在四月下旬。
截至目前,林知夏已经接触了许多学生。去年十二月,她定下了一位外校保送的硕士生和两位直博生,再加上别的研究组转来的博士后,她的课题组人数瞬间飙涨。如果再加一个陈诗涵,她怀疑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兼顾每一位学生。
林知夏对自身的要求很严格,“传道授业解惑”是她的职业准则之一。她思前想后,没有立刻答应陈诗涵,而是鼓励她再多申请几所学校,多联系几位导师,陈诗涵却说,她只报了林知夏的学校。
破釜沉舟,莫过于此。
林知夏有些惊讶。
陈诗涵还说,她在“导师评价网”上搜索了林知夏的名字,学生们都把林知夏夸得天花乱坠。林知夏的博士生方怡雯半年发表了两篇论文,每一篇的质量都很高,惹人垂涎,叫人钦羡,这充分说明林知夏不仅是一位独立的principalinvestigator(课题组长),还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导师。
林知夏谦虚地回应道:“我没有那么好,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努力。老师的名声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
话虽这么说,她和陈诗涵分别之后,马上掏出手机,打开“导师评价网”,搜索自己的名字“林知夏”——手机网页显示出二十几条评论。
第一条评论获赞最高。那名学生说道:“林老师只有二十多岁,但她的知识储备像是七十多岁,大家不要因为她年轻就不敢报名,她是责任心超强的好老师。”
另有一位学生说:“她组里有个徐姓学长。徐学长要是在我们组,十有八九会延毕,她不延毕学生,责任心强还是不强?”
林知夏注意到,这位提出“延毕”的学生的网名是“崔小明”。她点击“崔小明”的头像,又见他给谭千澈打了好几次高分,简直是谭千澈老师的忠实拥护者。
林知夏把手机锁屏,放回她的背包里。
“你想收陈诗涵吗?”汤婷婷问她,“那孩子有天赋,没心眼,我挺看好的。”
林知夏重复她的评价:“有天赋,没心眼?”
汤婷婷捧起奶茶,吸了一口,才说:“就像段启言一样,我真是没救了,我就喜欢这种类型。”
林知夏轻笑了一声。
*
接下来的几天,林知夏一行人奔波于香港的城区之间。林知夏原本希望能与两所香港大学合作,然而,她只搞定了其中一所,离开香港的前一天,她与那所大学签订了“联合研究组”的协议。她的本科导师谷立凯是“联合研究组”的总负责人,谷立凯快要评上院士了。比起二十岁出头的林知夏,谷立凯的资历、年龄、人脉、根基更让众人放心。
在谷立凯的帮助下,北京那两所顶尖大学都愿意加入研究组,“四校联合”的招牌瞬间打响,谷立凯的日常工作越发繁忙。
2017年四月下旬,他特意带上几位同事和学生,从北京飞到省城,前来与林知夏商讨“联合研究组”的启动计划。
林知夏和谭千澈共同负责这一次的招待工作。他们这对同门师兄妹虽然在一所大学内任教,但是,他们许久没有见过面,平常也不聊天,林知夏觉得她和谭千澈的关系可以用“井水不犯河水”来形容,而谭千澈却喊她:“小师妹。”
他措词亲昵,声线冷冷淡淡,反差强烈,让人疑惑。
林知夏可以理解谭千澈。因为,上周五,林知夏收到了韦若星学姐的电子喜帖。
韦若星学姐是上海一所知名大学的副教授。从去年开始,她和同校的另一位男老师确认了情侣关系。那位男老师年轻有为、仪表不凡,与学姐十分般配,既是“男才女貌”,也是“女才男貌”,大家纷纷夸好。
而谭千澈依然故我。与从前相比,他的行事风格几乎毫无改变。
林知夏对谭千澈依旧客气:“院长和副院长找我开过会,领导们很重视‘四校联合研究组’,也希望你能带着学生加入。你是谷老师一手栽培的学生,近半年来的科研成果显着提高……”
“你想让我加入吗?”谭千澈点了一根烟。
他们站在实验楼东侧的一座花园里,春风和畅,视野开阔,他的笑声也带着烟味:“我猜你不想。”
花园内草地茂盛,翠竹菁葱,松柏成林,处处皆是好风景,谭千澈坐到一把长椅上,香烟的灰烬落在他的指间,他开口道:“谷老师是研究组的总负责人……”
“你是谷老师的得意门生,”林知夏顺着他的意思说,“你要是能进组,皆大欢喜,学长。”
谭千澈掐灭烟头。
林知夏始终和他保持一米的距离。他又问:“你今年招的学生,质量过得去吗?这一回我可没空替你把关。”
“谢谢,”林知夏说,“我可以自己把关。”
谭千澈看了一眼手表,才把香烟扔进身边的垃圾桶。他站起来,走了几步,身高腿长,步子迈得也大。
谷老师将在上午十点左右抵达校园,眼下正是九点五十五分,时不待人,谭千澈与林知夏一前一后地走向学校的会议大厅。他们等了几分钟,谷老师就带着一批同事与学生出现了——在这批人里,杨术文算是林知夏的老熟人。
杨术文混迹在人群中。当他望见谭千澈,他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连声喊道:“哎?谭学长!”
转头时,杨术文视线一扫,恰好碰上林知夏,温暖的笑意凝固在他的嘴角。他的心脏堕入冰窟,动作机械地点了点头,喊她:“林学妹啊。”
林知夏友好地笑了一下。
杨术文却仿佛撞鬼一样绕到了别处。
学校的领导们聚集在附近,正与另外几位教授闲谈。谷老师双手负后,走向杨术文,还对他说:“你师兄和师妹都找到了教职,你要想留在学术界,需得再加一把劲。”
去年九月,杨术文博士毕业,就在谷老师的组里做了博士后。他对科研的兴致缺缺,之所以选择做博士后,只是因为,他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心想“我博士能毕业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嘴上却说:“好,谷老师,我会努力。”
“加油,学长。”林知夏的声音从他背后传来。
他不敢回头,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林知夏停留在原地,继续与谷立凯聊天。谷立凯不仅提到了“四校联合研究组”的协议内容,还问起了沈昭华教授的近况。他说,他发给沈昭华的邮件没有回复,拨打沈昭华办公室的电话,她的学生就说,他们沈老师请了长假。
林知夏如实转告:“我也听说了这件事。沈老师请假去休养了,下半年才能回到学校。沈老师的工作比较辛苦,经常要外出考察,我认识沈老师这么多年,也没见她休息过。”
谷立凯的神色颇为异样。
这,就有些奇怪了。
杨术文炸掉实验室的那天,谷立凯都没有这样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他在林知夏的面前并未多说,但是林知夏有所察觉——谷立凯与沈昭华是大学同班同学,他和沈昭华相识几十年,肯定比林知夏更加了解沈昭华。
*
当天下午,林知夏去了一趟古生物学研究所,找到了何远骞教授。
何远骞是沈昭华的女婿,也是沈负暄的父亲。但他的处世态度比他的儿子沈负暄要更真诚朴拙一些。
前不久,林知夏刚给何远骞的实验室送来一批琥珀,何远骞见到林知夏,面容显得和蔼可亲。林知夏索性直接问他:“沈老师最近还好吗?”
“还好啊。”何远骞简略地答道。
今天是何远骞的办公室开放日,他的学生们刚刚离开,茶几上剩了五六只一次性的塑料纸杯,杯中装着纯净水。
何远骞端起纸杯,为摆在窗边的盆景浇水。
夕阳横斜,灿烂的余晖铺到了他的脚下。他和花盆都被镀上一层浓重的金橙色。他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才说:“林老师,我这儿有个好消息。我们用仪器测量那一批琥珀,琥珀里有新物种,我的学生正在收集数据,写论文,明年就能见刊了。多谢你了,林老师。”
“不客气,”林知夏又绕回了刚才的话题,“我很久没收到沈老师的消息了,也没在学校里见过她。之前我听别人说,沈老师休假了,我还为她觉得高兴……”
何远骞右手一抖,水从杯子里洒了出来。兰草的枝叶伸展,青翠欲滴,水珠在兰花的花瓣上溅开。
办公室的房门大敞,门外还有一些古生物研究所的同事们路过。众人的脚步声忽近忽远,办公室内部却一派安静。
林知夏等了几秒钟,何远骞仍未开口。她便下定决心道:“沈老师是我的第一位导师,她教我做研究,把我带进大学……”
“沈老师也很惦念你,”何远骞终于坦诚相告,“今年年初,她被查出胆管癌,去北京看了医生。发现得早,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我们一家人都相信科学,没太忧愁……沈老师不想把生病的消息外传,人过了七十岁,器官衰老,病痛是常事。先前她请假去做手术,不便让同事或学生们担心。”
林知夏追问道:“后来呢?”
何远骞沉默不言。
林知夏声音更轻:“我能去看看沈老师吗?”
何远骞低声喟叹:“我这就去给沈老师捎个信。”
何远骞的叹息声让林知夏明白,沈老师的病情并不稳定。林知夏的焦虑随之而来。她想联系沈负暄,向他打听一下沈老师的现状。
第170章 日方中方睨
沈负暄考取公务员之后,在基层工作了一段时间,就调回了省城。自从他返回省城,他和林知夏等人的接触不算多。段启言约他出来吃饭,他推诿几次,段启言就没再邀请过他。
林知夏越想越不对劲。
她给沈负暄发了一条微信:“晚上好,沈同学。”
林知夏私下里很少与沈负暄聊天,措词都显得分外生疏。但是,沈负暄秒回她:“晚上好。”
林知夏抓紧机会,问他:“沈老师最近怎么样?”
他和他父亲如出一辙:“还好啊。”
林知夏深知沈负暄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她和沈负暄做了四年的同班同学,亲眼目睹沈负暄的日常娱乐就是把段启言耍得团团转。
沈负暄唯恐天下不乱,说话半真半假,在他成年以后,那种习惯也没有改变。邓莎莎曾经评价道,她和沈负暄相处短短两天,差点就被这个学弟迷昏了头,可见他并不简单,很有两把刷子。
林知夏赞同邓莎莎的意见。
她放下手机,一头栽倒在床上。
江逾白推门进屋,只见林知夏倒床不起。他走过去,坐到床边,熟练地捞起她的腰,她靠在他怀里,仍然抓着手机。又过了一会儿,她收到何远骞发来的微信消息——那是一段很长的话,何远骞如实转述道,沈昭华在今年四月中旬接受了一场手术。沈昭华一家人对手术都持有乐观态度,然而,现实却扇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手术之前,沈昭华对外绝口不提此事,是因为她以为自己很快就能复原,重返工作岗位。
手术之后,沈昭华的状况恶化,癌细胞扩散转移,靶向药的功效并不明显。她准备在近期公开病情,为学生们重新安排导师,她偶尔也会和家人们谈起林知夏,还梦到了林知夏十岁时的样子。
下周四,她想和林知夏见面。而现在,她住在省城人民医院的特护病房。
林知夏的心情百味杂陈。她尚不清楚沈昭华的“恶化”到了哪一种程度,只盼着医学奇迹尽快降临。
她在床上躺平,枕着江逾白的腿,还把自己的手机交给他。
江逾白读完微信,温声安慰林知夏:“下周四,我陪你去医院。”他翻了一下日历,下周四正好是四月二十七号。
*
今年的研究生面试被安排在四月下旬。
四月二十七号之前,林知夏一共要面试二十多个学生。
她筛查了一遍简历,又粗略地浏览了学生们已发表的论文——在这一批学生里,陈诗涵无疑是最出色的,再加上陈诗涵是女生,只报了林知夏一个导师,而林知夏就喜欢招女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