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

第4章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第4章

小说: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知道古人如何把杀气腾腾的战争威胁,包藏在文文雅雅的词句当中,这封信值得一读。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信函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寥寥三十字,意思有四层: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舆论,讨伐朝廷罪人——首先将你定性为朝廷罪人,出兵就堂堂正正了;
  军旗麾盖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这是给你竖立榜样,指明前途;
  现今正在训练八十万水军——这是在显示肌肉;
  要与孙将军在你的吴县打猎——吴县即现今江苏苏州市,是当时孙权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打猎,猎物当然不是野鸡野兔,而是你孙权啊!
  这哪里是什么邀请函?明明是最后的通牒,更是挑战的战书。
  静默一阵之后,资格最老、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张昭,首先发言说:“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又挟制天子征伐四方;如果抗拒他,首先道理就不顺。况且长江的天险,他已经与我们共同享有。至于在兵力的多寡上,就更不能与他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不如迎接曹操。”
  他所说的“迎接曹操”,就是遮遮掩掩地说“投降曹操”。张昭以下的一班文臣,首先考虑的都不是国事,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家属,所以马上纷纷附和,当然,个个口头上都是振振有词。
  孙权没有想到张昭、秦松等人,现今的骨头更软,私心也更重。他不想再听这些人毫无骨气的屁话,就借口要更衣,走出大厅。当时所谓的更衣,就是上厕所的雅称。说到上厕所,那时候人们擦屁股还很原生态,是用硬质的竹片或木片来刮除,叫做厕筹。但是去除厕所的臭味,高门贵族却很讲究,是用小小的干枣放在旁边,用来堵塞鼻孔,专门叫做厕枣。
  鲁肃一看,立即跟了出来,提醒孙权说:“主公千万不要听众人的谬论!赶紧请公瑾回来商议定夺吧。”
  原来,周瑜这时正奉孙权之命,前往柴桑东南的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出差。他得到孙权的紧急召唤,便飞速赶回柴桑。那么这一次,周瑜又会怎样显示他国家脊梁的重大作用呢?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记载,周瑜一回来,议事大厅就再度开会,他作了长篇发言。他首先面向孙权,其实是针对众人,严肃说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意思是说,虽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质却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具有不寻常的军事雄才,凭借父兄开创的事业,据有江东,辖地纵横几千里;士兵精锐而且足够使用,物资充足,英雄人物乐于为您效力。就应当横扫天下,为汉朝除去这个奸凶;何况曹操亲自前来送死,怎么可以迎接他呢!
  开头这段话,是立论的根本。针对张昭等人说不投降曹操“道理就不顺”,更针对曹操信中把孙权定性为“朝廷罪人”,做出有力的反击,从而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那么周瑜把曹操定性为“汉贼”,即东汉朝廷的奸贼、逆贼,他有根据吗?回答是不仅有,而且还非常充分。
  根据就在这一年上半年,曹操的一次重大政治举措上。正月间,他宣布废除东汉朝廷一直实行的三公执政制,改用丞相执政制。于是,曹操就不仅在实际上,而且也在名义上,实现了对东汉朝廷大权的一人垄断,从而彻底把汉献帝变成了傀儡。西汉的中央行政体制,大体说来,是沿袭秦王朝,实行丞相制,以丞相为朝廷行政系统的首脑,丞相有时也称为相国。丞相一人执政,对皇帝的君权有潜在威胁,所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就废除了丞相制,改用新的三公执政制。三公是太尉、司徒与司空的合称,三者共同执政,瓜分了原来属于丞相一人的权力,对君权的威胁就大大减小了。但是,朝廷中一旦出现强势的大臣,就又会恢复丞相执政的旧制度,以便自己独揽大权,此前的董卓就是如此。在当时,董卓是名副其实的汉贼,不然也摊不上关东各路联军讨伐他的大事儿。但是,要论对东汉朝廷祖传行政体制的叛逆,董卓还是比不上曹操彻底。董卓自己当了相国,却并没有敢明目张胆废除三公,所以王允还在当司徒,暗中筹划刺杀董卓。而曹操却来得更加生猛,一开始就把三公全都废除了,自己当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确实比汉贼董卓还更加汉贼,所以周瑜对他的定性,一点也没有冤枉他。既然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汉贼,坚决不向他低头屈服,就是名正言顺的事儿了。
  接着周瑜具体分析敌我形势:“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现今北方既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而且他放弃鞍马,凭借舟船,与江东一争高下,这原本就不是中原军队所擅长的本事;再说如今气候严寒,曹军的战马没有草料;驱赶中原将士长途跋涉于南方的水乡,不服水土,必定要生疾病。以上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却冒险违背;因此擒杀曹操,就在今天!
  这一段分析,入情入理,客观准确。但是,真正体现周瑜国家脊梁作用的,还不在此,而是在末尾向孙权请战的实际行动: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向西挺进,保证为将军您击败曹操!因为驳斥也好,分析也好,那都属于务虚。没有实际行动和勇于担当,务虚就可能变成无用的清谈。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社会上从来不缺少说起来一套又一套,干起来却躲得看不到的清谈家、嘴皮子。但是,清谈要误国,实干才兴邦。真正的国家脊梁,应当言行一致,勇于承担重任,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去为国家分忧解难。眼下的周瑜,正是这种值得钦佩的国家脊梁。
  更为难得的是,周瑜不仅挺直了自己的脊梁骨,他还要帮助年轻的孙权,把君主的脊梁骨挺了起来。《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当晚,周瑜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为孙权对比双方的力量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众人一听到曹操来信说有“八十万”大军就恐惧不已,简直可笑。其实曹操带领的北方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长久在外体力疲乏;而他得到的荆州投降士兵,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心思还很复杂。如此的军队,人数多也不可怕。有精兵五万,我足以制服对方,希望将军不要过虑了!
  周瑜用确凿的数据来说话,孙权的顾虑就全部打消了。他拍着周瑜的背,动情地说:“公瑾啊,你的话实在是太合我的心意了!子布、文表等人(指文臣中的张昭、秦松),只想保全自家的妻室儿女,私心太重,很是令我失望。只有你和子敬(指鲁肃),才与我同心协力,这真是上天安排你们两位来辅佐我啊!五万人马,难以一下子动员起来,但是已经选出三万精兵,船只、粮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你先带领出发迎战,我继续征调人马和粮草,充当你的后援。如果你能把曹操老贼收拾了,那最好;即使出现问题,回转来与我会合,我再与他决一死战!”
  就这样,三十四岁的周瑜,二十七岁的孙权,一同把脊梁骨挺了起来,共同面对五十四岁的老强人曹操。孙权将前线三万人马,分为左、右两部,任命周瑜为左部督、老将程普为右部督,由周瑜统一指挥。
  三国是古代军制的变革期,影响深远的重要变革之一,就是督将战区制的形成。此前的东汉,如有军事行动,一般是临时选拔将领,同时征调军队,两者结合之后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将领交出军权,士兵各回原地。这叫做“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兵无常地,地无常兵”。到了三国,战火长期不断,原来那种办法难以适应战争,于是各国开始在地盘中,划出固定的战区,派遣常驻的部队,任命常驻的指挥官,以应对战争的形势。战区的指挥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司令,一般带有“督”或“都督”的头衔,于是督将战区制诞生了。以孙吴而言,战区大多沿长江的边境线设置,如柴桑督、武昌督之类。大型战役发动时,部队的指挥官也称督。在参战军队大量增多的情况下,还会设置“大督”或“大都督”,就是前线各军的总司令。下一节要讲的江夏大战,周瑜就担任“前部大督”。接下来的赤壁大战,周瑜虽然名义上是左部督,但是因为拥有前线部队的指挥权,实际上就是前部大督。之所以没有正式给予前部大督的名号,不过是为了照顾老前辈程普的情绪而已。
  如果说,六年前的压力和考验,还只是人质送与不送的一般性选择,那么此番压力和考验,就是生存还是灭亡的严峻性抉择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用自己的忠诚无私,深谋远虑,尤其是言行一致,勇于承担重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国家分忧,为君主解难,周瑜,就是这样非同凡响的国家脊梁。一个国家,固然需要这样的脊梁,而且越多越好;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底层分支单位,比如公司、学校、家庭等等,也都需要类似的脊梁。如果上至国家,下至底层,都有大大小小的脊梁作坚强的支撑,我们的中华民族,必定会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
  脊梁挺立周公瑾,岂止风流顾曲人!
  要想知道在沙场上的周瑜,如何充分施展他的军事天才,请看下节。
  三 名将之花
  在这一节中,将专门来讲周瑜的军事才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军事才能也有大量描写。但是,书中所描绘的周瑜,虽然身为主帅,军事才能却极其平庸。赤壁大战与曹操对垒,虽然取得胜利,然而却全靠别人帮了大忙,孔明草船借箭,孔明借来东风,庞统献连环计,否则他早就被曹操灭了。那么周瑜的军事才能,真的是如此平庸糟糕吗?如果不是,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他的军事才能又展现在哪些重大战役当中呢?
  根据陈寿《三国志》等史书的可靠记载,享年仅仅虚岁三十六的周瑜,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中,竟然连续打赢了三场大战,即江夏大战、赤壁大战和江陵大战,同样也可用“三大天王”来形容。在我看来,这三大战役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堪称大赤壁之战三部曲。以赤壁之战为中心,江夏之战是其前期的预备和铺垫,而江陵之战则是其后期的扩展和延伸。讲述赤壁之战而没有看到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那就不免肤浅了。那么这场大赤壁之战的三部曲,究竟是怎样上演的?周瑜在这场气势恢弘的演出中,又展现出怎样的杰出军事才能呢?
  先说前期的江夏大战。孙策猝死,孙权接班。经过六年的经营,孙吴实力大大增强,开始向西面上游的荆州扩张。实施扩张的具体行动,就是周瑜指挥的上述三大战。其中首战的目标,定为上游荆州江夏郡的黄祖。
  黄祖是荆州割据者刘表的大将,长期镇守东部的江夏郡,与孙权的地盘接壤。早在建安四年(199),周瑜已经随同孙策,与黄祖交过手。那一战,由于刘表派兵支援,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黄祖成功脱逃。此番周瑜决心要完整歼灭黄祖,怎么个完整法呢?他具体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在建安十一年(206),亲自率大军长途奔袭,一举攻占了麻屯和保屯。他不直接进攻黄祖,而是先拿下这两个地方。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讲述战争,必须紧扣地理才能点到要害。原来,江夏郡西端有一个陆口(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是长江南岸一条支流陆水,在此汇入长江的水口。东汉末年战乱,民众流亡,这里形成两大流民武装的营垒,就是麻屯和保屯,各有上万人口。从陆口以下,长江向东北流动,约二百五十里即到黄祖的据点沔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然后折向东南,约四百五十华里,再到孙吴西端的军事重镇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