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

第27章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第27章

小说: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则是道教对神仙的专门称呼。
  受到以上两种力量的带动,民间又出现了第三支造神力量。它虽然来自草根底层,其潜在能量却不可小觑,而且很有特色。具体情况下面就要讲到。
  以上三支力量,皇家、宗教和民间,虽然都在造神,动机却不尽相同。朝廷的皇室,是在寻求神灵的庇护,延长自己的统治;还想借此化解民众的愤怒,以便把自己对民众反抗的血腥镇压,说成是神灵的意志和惩罚。至于宗教,则是为了自身的顺利传播。尤其是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它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加快了本土化进程,而本土化的关键,则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相适应。把体现儒家忠义观念的典型关羽,吸收到佛教当中,正是佛教本土化的特殊方面。至于民间大众,因为灾难深重,饱受痛苦,实在太需要一个神灵,而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神灵,来帮助自己解除现实的苦难了,所以就积极跟进,参与进来。
  关羽的历史真身,经过完美化、帝王化和神灵化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最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一结果又有哪些特点呢?
  如果从态势比较明显的北宋徽宗算起,到清王朝灭亡为止,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塑造,从时间上说,长达八百年之久;从范围上说,上至皇家君主,下至草根底层,包括社会的多个阶层;不仅出现在中国本土,而且远播海外,包括东亚、南亚和欧美非各洲。最后的结果,使得历史的关羽,变成了文化的关羽,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非常奇特的一幕,即所谓的“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的载体,大体有七大类:文字作品、戏曲作品、图像作品、口头传说、神庙建筑、祭祀活动、组织帮会等。通过这些载体,关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几乎可以与孔子文化相比。比如祭祀关羽的神庙,就遍布全国各地和海外,现今数量依然不少。比如笔者所到过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关帝庙、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庙(俗称关氏家庙)、湖北省当阳市关陵和玉泉寺小关庙、河南省洛阳市关林、许昌市关帝庙、安徽省亳州市关帝庙、福建省泉州市关帝庙、四川省自贡市关帝庙,都是其中的著名者,至今依然香火缭绕,人气旺盛。至于海外的关公庙,包括遥远的欧洲、美洲和非洲,往往与当地的华人同乡会馆相结合,从而在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关公神灵之下,把原籍来源不同的移民组织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关公文化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很有特色。特色在哪里?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的混杂性。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和严格界线,历史与神话,凡人与神灵,人间与地狱,神仙与妖魔,都可以随意穿越,自由混搭。二是塑造的实用性。皇家的君主,将其塑造成忠于朝廷的护国神。寺院的宗教,将其塑造成自家宗教的护法神。民间的信众,当然也会如法炮制,按照各自的需求来塑造:发家致富谁不想啊?关公就变成财运之神。金榜题名谁不想啊?他又变成为文运之神。人在江湖漂,担心会挨刀,谁不想依靠帮会组织保护啊?他又变成结义之神。农民靠天吃饭,谁不怕旱灾啊?他又变成求雨之神。海外的移民,谁不想有一个精神认同和根源依靠啊?他又变成各种同乡会馆的统一主神。前年笔者在福建省泉州关帝庙,看到不断有情侣携手前来,双双跪拜,祈求婚姻美满,关公又变成姻缘之神了。我当时就很感叹:关公呀关公,真是够您老人家忙活的啊!
  总而言之,在关羽身上,我们充分领略到文化在两方面的巨大力量:一方面,是把历史上的关羽形象,彻底加以改变和塑造,从而形成了面目全新的“关公文化”。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关公文化”,反过来又对后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在这方面,不要说三国的名将,就是纵观整个古代中国的名将,也无人可与关羽相比,完全可以评他为总冠军。文化的这种力量,同古代中国五行学说中的水,可谓极其相似:既是软性的、无形的,然而其渗透和影响的力量,却强大到不可抵挡。用现今时尚的话来形容,就是软实力。怎样培养具有正能量的软实力,又怎样发挥软实力的正能量,是当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回顾关公文化现象,会对我们有启迪。这正是:
  关公演变成文化,影响人间八百年。
  要想知道关羽身后留下的种种谜团,请看下节。
  三 谜团关公
  三国的名将群体当中,关羽不仅名气极大,而且留下谜团也很多。这些谜团,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的玄机值得破解,其中的风韵也值得领略。比如,与文化相关者,他为何会被赋予一张最具标志性的红脸?与科技相关者,神医华佗是否主动前去为他做过刮骨疗伤的外科手术?与军事和政治相关者,他是否在长沙恶战并且收降过黄忠?下面,就让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个谜团,是关于关公的脸。说到他的脸,立即会想到《三国演义》第一回中“面如重枣”的描绘,也会跳出来那一句“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的歌词。关公为什么是红脸?背后有什么玄机吗?回答是确实有玄机,而且这一玄机还很有趣。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这与汉代以来,一种非常盛行的政治文化指导理论密切相关。这种理论叫做“五德终始”。
  所谓“五德”,德者,性质也,即木、火、土、金、水这五行的特性。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五行的特性各不相同,具有相生或者相克两种关系。以相生关系而言,木材燃烧生成火焰,火焰生成灰烬即泥土,土层中矿石生成金属,金属融化生成水样的液态(另一种说法是水汽在冰冷的金属上凝成水珠),而水则滋润树木生长,这样就形成相生的循环。这种五行之说,后来又与政治发生结合,逐渐形成“五德终始”的理论,并且在汉代,开始对现实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按照东汉班固《汉书》中所引录的《世经》,这种理论是把中国古代的王朝,根据时间先后排序之后,再用循环相生的关系,将“五德”(也就是五行)与之对应匹配。第一位是伏羲氏,与之相对应的是木德。每经过五个君主和王朝,形成一个循环,然后周而复始。第三个循环,是从周王朝开始,对应木德。但是请注意,接下来并不是秦始皇的秦王朝,而是刘邦的汉王朝,对应的是火德。理由是此前的秦国,曾经是周王朝下属的诸侯国,即使后来完成统一,也不能算是承受天命而创建的崭新王朝,所以不能列入正规的序列当中。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属于汉王朝的中兴重建,并非革新天命之举,所以依然属于火德不变。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为新兴王朝,尤其是东汉王朝,制造“奉天承运”的根据,从而将其政权神圣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荒诞。然而在东汉和三国,以及三国之后的长时间内,这玩意儿却是正儿八经的指导性政治文化。刘备所建立的政权,自称继承东汉王朝,正式的国号依然是“汉”,而不是后世所说的“蜀”或“蜀汉”。这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所载蜀汉与孙吴订立的正式盟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既然依旧是汉朝,所以也继续对应火德而不变。
  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又有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所以同王朝对应的,还有五色当中的某一色。而对应的颜色,就是该王朝象征正统和吉祥的标志性颜色。汉朝既然对应火德,所以标志性颜色,就是赤色。由于赤色是汉家正统的标志,当时的人们又常用“赤心”一词,来形容对汉朝的忠诚之心。比如,董昭替曹操给杨奉写信说:“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这见于《三国志》卷十四《董昭传》。孙权给曹丕写信说:“权之赤心,不敢有他。”这见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注引《魏略》。所谓“赤心”,就是现今所说的一颗红心。
  说到这里,背后隐藏的玄机就很清楚了:原来关公这张红脸,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图像标志,套用现今的时尚名词,就是英语词汇“标志”的LOGO:首先,它是在彰显汉朝的正统,表明关公只是汉朝,而非其他任何王朝的顶尖勇将;同时,它又在突出关公的品质,表明关羽是无限忠于汉朝的最大忠臣。换言之,它的双重文化内涵,就是两个具体的定位:一是朝代的定位,二是品质的定位。后世有一副赞美关公的对联,写得非常之准确:
  青灯观青史,手中青龙偃月;
  赤心辅赤帝,胯下赤兔追风。
  其中“赤心辅赤帝”一句,就是上面双重文化内涵的简练表达。赤帝者,即汉室皇帝刘备也。
  其实,就连当时另外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也与此密切相关。三国各自的第一个年号,曹丕称帝时是黄初,孙权称王时是黄武,称帝时是黄龙,都带“黄”字;唯独刘备称帝,取了一个章武。说穿了原因也很简单:曹丕和孙权,都认为自己是改朝换代的新兴正统王朝。旧的汉朝属火,对应的是红色;火生土,新王朝属土,对应的是黄色,所以第一个年号都带“黄”字,不然,就不能显示自己是正统所归而承受天命。刘备则不同,他是兴复汉室,并非改朝换代,所以不用“黄”字,要扫黄,取了一个“章武”。章武者,彰显武功从而兴复汉室的祖业也。还有,蜀汉灭亡那一年,曹魏军队大举进攻,面对生死关头,后主刘禅公布了最后一个年号,叫做“炎兴”。这是为什么?你看炎字怎么写?两个火字上下重叠,火上又加火,既是汉朝的象征,又表示国运会再度旺盛。再加上一个兴字,老天爷应当就会保佑自己的王朝渡过难关重新振兴了。还有,据《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记载,东汉时期的军装,是红色的“绛衣”。为什么是红色?因为这是汉朝的标志色呀!
  第二个谜团,是《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五回,写了一个后来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关公中了曹军的毒箭,神医华佗得知,专程前往进行刮骨疗毒的外科手术,而且义务献爱心,不取分文报酬。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关羽刮骨疗毒,《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确实有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令医劈之。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左臂被医生切口子动手术,右手却在切烤肉端酒杯,关大将军确实是一条好汉。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在关公左臂上动刀的,究竟是何方神医,史书却完全没有交代。《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说主刀者乃是神医华佗,时间在关羽进攻樊城水淹七军的时候,这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了。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必须先从华佗说起。
  华佗其人,《三国志》卷二十九有专篇的传记。他本来姓华,名敷,字元化,沛郡谯县人氏(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曹操的小同乡。前面讲过,古人的名和字,总有意义上的某种联系。“敷”字的意思是分布、布施,他的表字“元化”,意思是基本的教化,合起来就表达了布施教化的意思,两者完全吻合。为什么后来名字又变成华佗了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精细考证,原因在于东汉佛教文化的影响:因为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有一个表示药物的词汇“agada”,中文音译是“阿伽陀”。其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相同,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特别称呼。
  华佗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全能型医疗和保健学家。据《三国志》卷二十九《华佗传》记载,不仅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在健身上,他是中国第一套多动作组合式健身体操,即“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五禽戏”的禽字,在这里泛指禽兽,而不单指飞禽。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九十多岁。在养生上,他还创制了养生养颜的独家秘方,即“漆叶青黏散”。漆树的树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一百多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