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媚君 >

第132章

媚君-第132章

小说: 媚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兰陵正在出神,依稀听见他说了什么,可又疑心自己听错了,瞠目愣愣看着他。
  他将茶瓯往兰陵跟前推了推,笑容依旧:“你我家长辈差不多时候去世的,算着都快出孝期了,可以谈婚论嫁了,你只要点一点头,我立即去向陛下和太后求亲。你放心,我们温家是莱阳望族,很有钱的,我不会让你过苦日子。”
  兰陵咬住下唇,默默看了他一会儿,道:“这个时候娶我啊……你可得想清楚了,外面人正用各种言语编排我,都说得可难听了,你要是娶了我,少不得要受株连……”
  温贤丝毫不惧,一派风轻云淡:“不怕,等我们成了亲,我就带你回莱阳,那是我温家的地界,谁要是敢在那里胡说,我立马叫人扇烂他的嘴。不要怕,我保证,我会保护你,我会让你耳边清清静静,每一日都过得快乐。”
  兰陵没应,也没拒绝,只痴痴怔怔看着他,慢慢的,眼眸湿润,盈满了泪珠,竟哭了起来。
  这一下可把温贤弄慌了,不管是印象里,还是亲眼所见,这位兰陵公主都是无所畏惧的主儿,可从没见过她像寻常女儿般梨花带雨。
  温贤一边给她擦泪,一边叹道:“你不愿意就不愿意呗,哭什么啊?我难道还能抢亲么?你可是公主啊……”
  兰陵抽噎着,目光深隽地看向他:“你把我抢走吧,我愿意跟你走。”
  事情出了这么长时间,外人不是落井下石就是在看她笑话,就连她为之付出良多的至亲都不曾给予她半分温暖,只有温贤,会认认真真地对她说:“不要怕,我会保护你。”
  过后的二十年,兰陵时常会想,那个时候她是真心想舍弃所有荣华跟温贤走的,若没有她皇兄的自作聪明,若没有裴元浩那混蛋的下流行径,若没有那可恨的荒唐一夜……也许,她的人生会是另一种模样,完全不同的样子。
  可当她失去女子宝贵贞洁的那一刻,她胸膛内涌动的恨意几乎要将所有良知吞噬。
  那是她要给温贤的!那是她要留给心爱之人的!
  她究竟做错了什么,又为什么要经历这些!
  特别是狼狈回京,洗去身上所有耻辱痕迹,要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时,眼睁睁看着她的皇兄与宠妃恩爱,看着她的母后心安理得享受太后尊荣,看着所有罪魁祸首都活得那么好,唯有她的人生一塌糊涂,惨不忍睹。
  所有的不甘,所有被情爱冲淡的野心顷刻间复活,迎风而生,变得狰狞可怖。
  李忧他们这个时候又回到了她的身边。
  自打兰陵与温贤相爱,也顾忌着李怀瑾身上的背主叛国之名,怕连累了温贤,再加上宋玉正盯着她身边这些见不得光的人,出于多种考量,兰陵有意疏远李怀瑾旧部,大有要与他们划清界限的架势。
  他们也不死缠,默默离开,同时也撤去了所有对兰陵的助力。
  当多年后,当兰陵权倾朝野,心硬如铁时,能冷静地回首这一段风云岁月,很轻易地就嗅出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关于她身世的流言之所以传得那么快,是因为其八分真两分假,令人不得不信。而她的死对头们,那妖妃的余孽又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呢?
  还有裴元浩,凭他的本事怎么会知道皇兄打算在那一晚送她离开长安,他又怎么有胆量敢占有她。
  所有的一切只有一个解释,李怀瑾,不,是她的生父留下的那些旧部并不希望看见一个耽于情爱、软弱可欺的少主,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颠倒乾坤、搅动社稷的长公主。
  可当她有足够的阅历和智慧参透这一切时,她已深陷入命运的泥淖,难以挣脱,更无法自救。那泥淖生出无数触角,血淋淋的,与她的唇舌相连,不断输送着权力的滋味,令她食髓知味,渐渐地上瘾了。
  当年,兰陵几乎没有费多少力气就说服温贤陪她留在长安,他是那么好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情真意切,甘愿为了她舍弃莱阳的家业,远离亲人,陪她经受风雨,默默呵护着她。
  直到死的那一天,兰陵才想明白,这辈子纵然她曾权倾天下,令八方诸侯拜服,享尽了世间荣华与富贵,可终其一生,她拥有过最美好的、最值得珍惜的宝物是温贤,还有……他给予自己的爱。
  那是她拥有过的最好的东西,是她做过的最美的一场梦。
  她不是没有想过向温贤坦白瑟瑟身世,不是没有想过把所有自己做过的事都告诉他,可每一回话到嘴边都难以出口,最终变成了在谎言之上再堆砌无数谎言,不停地去欺骗,去隐瞒。
  她也曾想过,若上天肯给她一次重来的会,回到那个细雨濛濛的午后,当裴元浩倚靠着廊柱慢条斯理地说:“你的人可真厉害,短短月余就平息了谣言,可也就因为此,又让大哥对你身边的人上了心。我算是看出来了,他跟陛下一条心,巴不得帮着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我听说又要跟南楚打仗了,你敢不敢干一票大的?这一票若是干好了,你我在朝野之上从此再无敌,连皇帝都得乖乖向咱们低头。”
  如果那个时候她没有点头,那事情会是什么样的走向?


第147章 番外:愿岁岁长相守
  绥和十八年;春,细雨,微凉。
  礼部这些日子忙翻了天;正筹备给太子选妃的事宜;世家女子画像流水般送进尚阳殿,皇后还没说什么,倒先被皇帝陛下挑剔了个遍。
  “光禄大夫家这个夫人是继室;为人端得泼辣跋扈;把原配留下的嫡女欺负得差点上吊;这样的女人能养出什么好闺女?选这样的人上来,是想让东宫内帷不宁么?”
  礼部侍郎吓得直打颤;只觉膝弯发软,将跪未跪之时;见皇帝陛下又翻开了另一幅画像。
  “这模样生得也太勉强了。”
  “郭祭酒家倒是书香门第;瞧上去不错;可朕怎么听说他家姑娘比小子还蛮横霸道;时常把兄弟们打得叫苦连天?”
  礼部侍郎:也别犹豫了,直接跪吧。
  沈昭颇为投入地认真将画像翻到底,枯着眉眼,一副不甚满意的样子;抬起头,见侍郎又跪了;没耐烦道:“你跪什么?你要仔细听着朕刚才说的话,再回去挑好的送来;别一天天的就会敷衍公事。”
  那侍郎是擦着汗、虚着步子迈出殿门的。
  瑟瑟大清早看了一出好戏;托着腮戏谑:“皇帝陛下真是不得了;连人家里那些内帷琐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都快赶上街头聚堆的大姑八大姨了。”
  魏如海正奉茶进来,听到皇后娘娘打,一时没忍住,‘噗嗤’笑出了声。
  被沈昭冷冷睨了一眼,他忙把笑憋回去,老老实实摆茶瓯。
  “我有校事府,那是专门监察百官,刺探密的,什么查不出来?”沈昭一本正经说道。
  瑟瑟哑然失笑,敢情昔日风光无限、令朝臣闻风丧胆的神秘府衙如今成了帮皇帝陛下刺探各家闺秘事的组织。
  她想象着王效领各路高,身形敏捷地跃下墙头,然后放下剑,颇为严肃地侧身去听人家墙角……这到底是什么人间疾苦啊!
  正悠然遐想,瑟瑟听沈昭在那念叨:“可惜我跟小襄同宗同姓,儿女不能通婚——傅司棋倒跟我不同姓,可他和灵儿这几年全生的小子,那一个又一个的臭小子,看着就让人心烦。”
  瑟瑟笑道:“你可越说越不讲道理了,人家愿意生儿子,又碍着你什么事了?再者说了,小傅子家的孩子才几岁?就算真有姑娘,那跟咱们的钰康年龄上也不配啊。”
  沈昭被这么一噎,上来脾气了:“瞧你那一副甩掌柜、说风凉话的模样,敢情儿子的婚事是我自己的事,跟你无关了?”
  眼瞅着两人又杠上了,魏如海默默退到一边,双合叠于身前,等着看好戏。
  果然,皇后娘娘不负其望,立即反唇相讥:“哦,我非得跟你一样,像个长舌妇似的把人家家里那点事都抖落出来,才算和你一样关心儿子婚事了?”说罢,颇为鄙夷地瞥了他一眼:“好歹是个天子,忒掉价了。”
  沈昭两眼一瞪:“说谁是长舌妇?”
  瑟瑟毫无畏惧:“你!”
  两人相互怒视,僵持了片刻,沈昭默默把头缩回来,朝着魏如海叱道:“看什么看?传点心去。”
  魏如海瘪了瘪嘴,心道:得,又没吵赢。正慢吞吞地往外走,忽听殿外传进乳母慌张地声音:“公主殿下,慢点。”
  一阵香风撩过,八岁的小姑娘‘吧嗒吧嗒’跑进殿,沈昭当即笑开:“蓁蓁,到父皇这儿来。”
  小公主毫不犹豫地越过她父皇,飞扑进瑟瑟的怀里。
  两扑了空的沈昭呆愣了少顷,颇为忧郁地默默把收回来。
  沈蓁蓁今年八岁,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在外面疯玩了半天,窝在母亲怀里撒了会儿娇,就呵欠连天,被瑟瑟哄着沉沉睡过去。
  瑟瑟正将她放在榻上,掀帘出来,就见沈昭堆着一张笑脸捧着一盘桂花糕凑到她跟前,腻歪歪地嘘寒问暖。
  “是不是饿了?吃一点,这是膳房新做出来的,还热乎呢。”
  瑟瑟也不是气性大的,台阶到跟前她就下,捏起一块软糯糯的糕点塞进嘴里,朝沈昭轻勾了勾唇角,倾身,飞快地在他颊边印上一吻。
  魏如海只出去传了个点心的功夫,待进了殿门,就见刚才还拌嘴的两神仙又好得跟化了一半的糖似的,黏糊糊地腻在一起,咬耳朵,摸脸蛋,哎呦,看得人脸发烫。
  两人正甜蜜着呢,內侍进来禀,说是温相求见。
  年前沈昭刚把虚悬已久的左右丞相填补齐全,望尽朝,能当此位的也就只有钟毓和温玄宁,只不过在两人谁为尊上颇有些为难。
  按照功勋和出身来讲,钟毓远不及温玄宁,左相之位当属温氏。可……虽然当年之乱已过去十多年,如今海晏河清,本不是旧事重提的时候,但朝凡是经历过兰陵掌权时代的老臣都觉得,那毕竟是兰陵之子,施与恩威都当慎重。
  而近十年来沈昭新提拔上来的年轻臣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没有切身经历过当年之事,而沈昭为了周全瑟瑟和钰康的颜面又没有将全部事情真相公之于众,他们不知其利害,只亲眼见这些年温玄宁为社稷、为百姓鞠躬尽瘁,劳心又劳力。就拿新推出的税法来说,十之**都是最先出自温玄宁之,只不过后来由凤阁六部仔细商讨修订,在出了最后面世的本。
  温玄宁当年因外戚之祸而被迫隐退,曾深入乡间田野,深谙百姓疾苦,提出的新税法都是切实从百姓利益出发,一为利民生,二为丰国仓,得了很多朝实干派年轻官吏的支持。
  朝堂上大臣们因左右丞相人选而争得面红耳赤,沈昭也不好明着帮谁,就由着他们去争,谁知没过几天,钟毓就自己上书要求以温玄宁为尊。
  他在奏折里写得很清楚:凡明堂之上皆天家臣子,何分伯仲?
  沈昭顺势下旨,拜温玄宁为左相,钟毓为右相。
  钟毓的脾气向来耿直,言语间总是得罪人,但这一出堪称深明大义,倒是得了很多朝官员的称许,一时美名远播,势头竟不逊于温玄宁。
  所幸两人年少相识,彼此欣赏,这些波折不曾冲淡两人的情谊,政事上也都是广纳良言,不曾专行。
  自然,有沈昭在,他们就算是想专行也不成。皇帝陛下这些年虽然看上去温和仁慈了许多,朝氛围也不像前些年内忧外患时那般紧张,可唯有天子近臣才知道,左右丞相也好,六部九寺也罢,都牢牢攥在皇帝的心里,他不曾放权,甚至不曾有过丝毫的懈怠,所谓百官奏事无不可说,所谓君臣和睦无禁忌,那不过是表面章,皇帝仍旧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温玄宁时常想,也许正是因为此,所以沈昭根本不在乎他和钟毓谁是左相,因为谁做都一样,只要沈昭在一日,谁都翻不出天。
  他特意挑了个姐姐在的时候,将新拟定好的官制改革呈上来。
  沈昭翻了几页,见还是他驳斥过的内容,心里有点冒火,正想发作,可顾忌着瑟瑟在跟前,强行忍了回去,冲着温玄宁笑眯眯道:“玄宁来得正好,朕和皇后正为太子妃的人选而苦恼,你那里可有合适的人推荐?”
  温玄宁这些年被沈昭算计惯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立马察觉这是坑,低着眉眼,恭恭敬敬地道:“臣不敢,臣是外戚,臣是朝官,臣不敢插东宫内事。”
  沈昭见他不跳坑,微挑了挑眉,眼眸莹亮,似是蓄满了坏水,笑容愈加亲切:“这怎么能是插东宫内事呢?你可是钰康的舅舅。”
  温玄宁见招拆招:“君臣有别,臣不敢造次。”
  “你知道君臣有别,你还给朕送这样的奏折?”沈昭那脸像街头耍戏法的,倏地变了一副表情,将奏折扔到温玄宁跟前,怒道:“朕都说了,官制不同于税制,事牵朝臣切身利益,稍有差池就会闹得人心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