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卸甲后我待字闺中 >

第61章

卸甲后我待字闺中-第61章

小说: 卸甲后我待字闺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离开前,顾浮还是很认真地和他们重复了一遍——
  “我当真是女子,和我成亲的也不是谁家姑娘,就是望昔。”
  因为太过认真,林毅还有左领军等人终于产生了一丝动摇。
  之后顾浮与林毅,还有一小支护送顾浮的亲兵快马加鞭,终于赶在春猎结束之前抵达春猎猎场。
  顾浮的亲兵里面有认识郭兼和李禹的人,于是顾浮就将自己的亲兵扔给禁军和赤尧军,自己则带着林毅去见皇帝。
  大约是因为三年时间不算长,皇帝还是顾浮记忆中那副模样,岁月不曾在他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面对顾浮,他依旧是那个温和又有点像顾浮亲爹的君主。
  他嘉奖了顾浮,问了顾浮几句边境的近况,又同顾浮商量起了她和傅砚的婚礼该怎么办,最后才说皇后也很想念她,让她去收拾收拾,见一见皇后。
  从头到尾,林毅都跟在顾浮身后,没什么存在感。
  林毅在北境也立下过不少军功,但在顾浮面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并不意外皇帝会把注意力都放在顾浮身上。
  可从皇帝说起顾浮的婚礼开始,林毅就有些懵——
  原来要和顾浮成亲的人,真的是国师。
  可是好奇怪啊,为什么说是去顾家迎亲,又为什么说成亲后住忠顺侯府,这到底是谁娶谁?
  还有顾浮一个外臣,怎么好去见皇后?难道顾浮和李禹一样,也是李家的人?
  不等林毅想出个所以然,顾浮已经告退离开,留下林毅一个人面对皇帝。
  不久后林毅的爹——镇南将军林翰海来了,父子二人久别重逢,场面很是感人,林毅也将心里的疑惑暂时抛到了脑后。
  皇帝将林毅视作很有潜力的将才,不免同林家父子多说了一会儿话。
  等从皇帝的营帐出来,林毅正想问自己父亲有关顾浮的事情,就看见不远处被好几个夫人和姑娘围着的……顾浮?
  林毅被雷劈了似的僵在原地,呆愣的表情让他那一身坚毅刚硬的气质荡然无存,看起来就像个二傻子。
  也不怪他,实在是顾浮现下的模样和她在北境那会儿相差太大,穿了一身京城时下最流行的裙装不说,头发也梳成了女子的发式,发间点缀几支简单的钗环,脸上还抹了浓淡适中的胭脂。
  走近一点,隐约还能听见有人唤她“顾二姐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恰好顾浮也看见了林毅,十分恶劣地朝林毅笑了笑。
  穿着男装时给人感觉肆意邪气的坏笑,突然出现在女装的顾浮脸上出现,竟显得格外……惑人。
  林毅膝盖一软,当着他爹的面摔了个狗吃屎。
  林瀚海:“……”
  顾浮揽着身边的穆青瑶,对围着自己的女孩们说道:“我还要去见皇后娘娘,待会再来找你们。”
  已经嫁做人妇的棠五对身边一位姑娘说道:“你瞧着吧,世子妃要是不提醒她,等她从娘娘那儿回来,定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到时候还得我们去找她。”
  众人哄笑着,放走了顾浮。
  等那群女人散去,站起身的林毅才开口问他爹:“刚、刚刚那位是……”
  他不敢认那是顾浮,于是带着渺茫的希望,向林翰海求证,希望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比如说那是顾浮的妹妹什么的。
  林翰海蹙眉:“你在她手下待了三年,怎么换身衣服就认不出来了?”
  还真是顾浮。
  林毅颤抖着双手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你怎么都不和我说?”
  哪怕写封信告诉我也行啊!!
  林翰海淡淡地瞥了自家傻儿子一眼:“如今这天下,除了你们原先隶属于北境军的人,还有谁不知道忠顺侯是女子?”
  林毅:“……”
  林毅被刷新认知的同时,顾浮正和穆青瑶一块,朝皇后的营帐走去。
  穆青瑶成婚的时候顾浮不在京城,但因顾浮军功赫赫,人人都知道安王世子妃的娘家是顾家,那大名鼎鼎的北境军统帅——忠顺侯顾浮是她姐姐。
  所以并没有人敢轻易看低她。
  两人的相处也和曾经一样:在穆青瑶面前,顾浮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可以毫无顾忌地付出信任,也不用怕自己的话太过惊世骇俗,吓到穆青瑶;而在顾浮面前,穆青瑶也不是那个人人称赞、进退得当的完美女人,她懒得摆出那副和善的笑颜,说起话来的语气也是平铺直叙,淡得仿佛没有什么事能轻易牵动她的情绪。
  穆青瑶虽然已经嫁人,但掌家的事宜还是安王妃在管,她不过搭把手,因为闲得慌,就自发去书院当起了教书先生。
  她顺口和顾浮说了些书院里的日常:
  “原先我只负责教学生画画,后来总有教经义和策论的先生来同我换课,对学生说我身子不适把课腾给了她们,弄得我实在没事干,便又兼任了数术课,可每个月都有考试,我为了让学生拿出好成绩,只能和香道课的先生换课,和学生说教香道的先生病了,由我来代课……”
  顾浮听得直笑,也不知是被逗笑的,还是欣喜于书院这三年来的不断改革,要知道书院最初建立的时候,可没有每月考试的规矩。
  她也不确定这样的改革是好是坏,但她喜欢这种剑悬颈上的紧迫感。
  皇后营帐内,瑞阳长公主也在。
  顾浮向皇后行礼,刚起身,瑞阳就走到她面前,向她行礼。顾浮连忙躲开,却被皇后制止,皇后说:“受着吧,没什么受不起的。”
  顾浮只好受下这一礼,并在瑞阳长公主行礼后又回了一礼。
  顾浮赶到猎场已是最后一天,所以没什么机会大显身手。
  但因陛下旨意,顾浮得以护送圣驾回京。
  于是在圣驾抵达京城那天,羲和门城门大开,顾浮身披铠甲,骑着骏马走在最前方,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整整齐齐地进入城门,踏上被称之为御道的羲和大道。
  羲和大道宽四十五丈,是足够二十几辆马车并驾齐驱的宽度,大道两旁禁军林立,禁军往外便是御道排水的沟渠,沟渠对面又是一排武侯伫立,越过武侯才是前来叩拜的百姓。
  圣驾华丽威严,有百姓忍不住抬头悄悄地看。
  待队伍走过御道,圣驾入宫,御道两旁的禁军武侯尽数散去,有关领军消息在城内逐渐传开——
  今日护卫圣驾入城的不是禁军统领,也不是赤尧军统领,而是忠顺侯,他们大庸第一个女将军,女侯爵。
  作者有话要说:  怕被误会,我提前解释一下——
  顾浮在北境的地位太过特殊(特殊到不需要刻意操控舆论,就能让所有人捂住耳朵,杜绝一切对她不利的信息,盲目相信她是男子的地步),光靠分割军权还不足以让朝臣放心,所以遭朝臣忌惮不得不回京是必然的趋势。
  但不代表她回京之后就会当个相夫教子的女人,她会继续当官,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操心书院的管理,做天下女子的铸刀人。
  当初诈死,被夺走一切的荣耀都不能阻止她向往自由的灵魂,这次当然也不会。
  ——
  谢谢李哈哈,水月久安,夏天的生日,顾诣四位小天使的地雷!
  爱你们=3=


  ☆、第七十三章

  一大早天还没亮; 有要上朝的人家便点起了屋内和廊下的灯火。
  顾家往日只点大房老爷和大少爷的院子,顾浮回来后,整个大房那叫一个灯火通明。
  顾浮毕竟是功臣,所以哪怕朝臣们极力反对; 皇帝还是在朝中给顾浮留了个位置; 开创了女子入朝为官的先河。
  朝臣们原先还觉得以顾浮的本事; 在外打打战就算了; 回到朝中定是领个虚职,每日上完朝就去兵部点卯; 当个摆设。不曾想顾浮回来没几天; 就在早朝上和人吵了一架。
  争吵的内容还与东境有关——磊国之后; 东境又有小国与磊国结盟,他们倒也不是想和磊国一样跟大庸硬碰硬,只是不想纳贡; 但生意还想和大庸继续做下去。
  说白了就是贪心不足。
  而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底气; 其实也和他们向大庸提供的货物有关。
  比如这其中的桑国,桑国盛产布料; 他们能提供一种比麻布更加紧密、厚实、耐磨,还防水的布; 是搭建营帐、制作船帆的最佳布料。
  又比如林国,他们国内种植一种名为胶树的树木; 胶树的树汁凝固后会变成具有弹性的固体; 经过加工附着在车轮上能达到防震的效果,还能做成鞋底; 十分耐磨且柔软,做工也比需要一层一层纳的布鞋简单。
  还比如云国,他们从地底下挖出了“燃墨”; 其形如水,色如墨,味道非常难闻,但可作柴火燃烧,也可替代火。药,引发爆炸,是军造司这几年来的新宠。
  这些货物都具有独特性,在大庸境内,甚至是其他东境小国里都找不到相似或者比他们更好的替代品。
  可皇帝不打算惯着他们,直接下令东境军,发动了战争。
  此举对大庸自然也有影响,但显然对那些小国影响更大。
  近一年,眼看着北境恢复安宁,和磊国结盟的小国怕大庸腾出手来彻底灭了他们,就想跟大庸议和。
  朝中目前分成两派,一派主战,认为就这么放过那些小国,会让其他小国觉得他们大庸脾气软,日后没事就骚扰一下,看情况不对就议和,长此以往有损国威。
  一派主和,认为没必要打,有损国库更有损他们的大国气度。
  偏就顾浮别出心裁,提出了新的想法。
  这场战不能继续打下去,东境不比北境,北境不打不行,不打就会被外族劫掠,不打就要给出大量的金银粮草去跟外族谈和。但东境贸易繁华,其税收也是国库的一笔重要收入,战火一旦蔓延,反而会损害大庸自身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非常想将这几国打下收入囊中,却迟迟不驳回主和派的原因之一。
  但也不能就这么放过那几个贪心的小国,不仅是为了敲打其他东境国家,也因为那几个小国所拥有的东西实在是太特殊了,别说皇帝舍不得,顾浮也舍不得。
  所以顾浮支持议和,但要让那几个小国补上这几年的朝贡,还得多倍补偿大庸这些年来因为他们造成的损失,威胁他们不赔就打,这样既可以维持东境的安稳,又能震慑其他小国,让他们清楚,想要和大庸作对,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国库是否能交得起赔款。
  也不知是顾浮的提议真的有问题,还是顾浮的性别让朝臣们对顾浮带有偏见,反正结果就是——顾浮同时得罪了两派人马。
  顾浮也不怵,来一个怼一个,来两个怼一双,虽然没有因为吵赢了架就让此事敲定,但也让众臣明白,和谁吵架也不能和顾浮吵架,反正这个朝堂之上,他们找不出比顾浮还牙尖嘴利的武将。
  退朝后,皇帝留下了顾浮与几位朝臣,又详细问了顾浮她的想法。
  不过这次,顾浮的说法又多加了一层内容,那就是逐渐增加这几国的朝贡与税收。
  “他们不义在前,我们便是不仁,其他小国也不大可能会因为同情而对他们伸出援手,毕竟这些年来,那些老实纳贡的小国生意也因为他们受到了影响。
  “一旦他们不堪重负,拒绝缴税或来朝,大庸就有理由出兵。到那时候,他们已被耗空国库,打起仗来也不容易殃及其他小国与东境的通商。”
  顾浮的话让几位大臣侧目不已,之后皇帝又问了许多顾浮没提到的细节,顾浮有内阁做情报库,知道的自然也不少,皇帝的问题她都能回答上来,甚至还都想好了应对的方案与适合的人选。
  最后因为皇帝满意的态度和暗示,在场几位大臣从第二天早朝开始,和顾浮站到了同一战线。
  顾启铮作为顾浮的亲爹,因为官阶不算特别高,没少被自己女儿殃及,可他能怎么办,亲生的女儿也不能说丢就丢了,只能生生受着。
  也因为顾浮,顾启铮在朝臣之中的地位变得有些诡异。
  明明只是个三品侍郎,在京城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家,但往来邀约的几乎都是些高门大户,就连安王见了他,也把他当成正儿八经的儿女亲家,不曾有丝毫怠慢。
  偶尔顾启铮坐马车上朝,看见车前骑马和他一块上朝的顾浮都会特别感慨:让侯爵给一个三品侍郎开道,满朝算下来也就他了。
  这天顾浮下朝,正准备先去吃个早饭,结果被等在殿外的瑞阳长公主拦下,说是皇后找她。
  顾浮跟着瑞阳去见皇后,走着走着若有所感回了个头,就见朝臣们自殿内鱼贯而出,有一身着青衫的官员,站在原地看着她们……
  不,是看着瑞阳。
  “他叫柳如宣。”瑞阳的声音传来,顾浮回过头,就看见瑞阳脚步不停目视前方,淡淡道:“出身青州。”
  顾浮想了想:“有些耳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