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盛芳 >

第113章

盛芳-第113章

小说: 盛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念禾的脚步一下子就顿住了。
  裴继安恍若未觉,径直去得桌案后头坐了下来,也不多说,将那一桌子散乱的文稿一一展开,快速扫了一遍,提笔沾墨,另寻了白纸来誊抄。
  他先写得慢,后写得快,写到后头,笔走龙蛇,连头都不抬,专注得很。
  沈念禾本还有些尴尬,此时见他反应,倒是自在了许多,看那砚台里头只剩一点残墨,必定不够用,便补了一点子清水进去,寻了墨砚来帮着磨墨。
  她在此处磨墨,磨了没两下,就听得外头不远处那李账房道:“还在里头吗?”
  一时赵账房道:“我瞧着那厢房好似空了,应当走了罢?”
  原是那两个如厕归来,在对面说起闲话来。
  裴继安的厢房进门处便有一处大屏风,但凡他在里头,时常都是挡着正门的,是以那两个不曾见得里头样子,警示以为他们已经走了。
  “好悬你机灵——我看那沈姑娘不知怎么了,好似不太想走,边上裴官人等得脚都快站不住了,偏我们实在多余,还没地去!”
  “亏你一把年纪了,从前也自称坊市间一枝花,好几个人上赶着提亲的,这一点东西都看不出来?还什么‘不知道怎么了’,那裴官人都表现得都这般明显了,哪里有什么不知道的?”
  她们也不着急走,又重新坐回厢房里闲聊起来。
  两间厢房隔得极近,又都没关门,只隔了一层屏风,那两位声音还半点都没有压低,叫对面沈念禾这一处字字句句听得清清楚楚。
  只听对面一时讨论说“裴官人最近这几日眼睛都要长在沈姑娘身上,也不晓得那姑娘瞧没瞧出来”,一时说“都这般明白了,还要哥哥妹妹的叫,倒不如早点定下来,倒叫我们旁人看着着急”。
  那个说“哥哥妹妹怎么了,成了亲也能叫,旁人就好叫这一口,叫什么哪里就碍着你了?”,这个又说“哪一门都没你们家两口子黏糊,都老白菜梆子了,还要哥啊妹啊的叫,也不嫌老不羞!”。
  被嘲笑的那个少不得又要辩驳几句,道:“好歹我们家只哥哥妹妹叫两声,哪似你们家,孙子都几岁了,夜晚还要学什么牛郎背织女——也不看看自己会不会织布了!”
  她二人说笑半日,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锁门走了。
  沈念禾只觉得丢脸极了,却又担心被发现,连磨墨的动作都放小了,唯恐被人听出此处还有人在,一旦被捉住了,实在不知当要如何反应才好。
  好容易盼得人走了,她才松了口气,转头一看,却是正正对上那裴三哥看过来。
  裴继安微笑着开口道:“墨要黏住了。”
  沈念禾一愣,循着他的手指低头一看,却见那砚台上头墨汁浓得同胭脂膏子也相差仿佛,莫说写字,那笔尖一沾上去,落于纸上,怕是连字都写不出来囫囵一个。
  “想什么这般心不在焉的?”裴继安笑问道,好似方才什么都没听见一般。
  他装傻,沈念禾自然不会蠢得再提起来,虽然觉得丢脸。却也只随便寻了个理由敷衍过去,道:“方才走神了……”
  裴继安却是半点不肯放过她,刨根问底道:“想的什么趣事,说来我也听听?”
  沈念禾总不能说自己是因为听得旁人说我同你是一对这样的话,便含含糊糊道:“也没什么……”
  她还要再说,裴继安却是又道:“方才李账房有一句话,说得是真的十分对,也不晓得你听到了没。”
  沈念禾立时就来了兴致,问道:“什么话十分对?”
  裴继安就微微笑了一下,看着她道:“头一句,说的是‘裴官人最近这几日眼睛都要长在沈姑娘身上’,我觉得十分对,又对又准。”
  ***
  京城,福宁宫。
  太子周承佑站在偏殿当中,也不坐,只守在门边,手中拿着一封折子在看。
  七八步外的桌案边上,摆了七八个大小箱子,里头俱是装了满满的折子。
  同等在偏殿外的还有陈皇后并傅太后,陈皇后侍立在边上,傅太后年纪大了,手里抓着拐杖,坐在一张交椅上,见得孙子双眼下头一片浅青,显然是多日不曾睡过一个好觉的样子,忍不住就转头与陈皇后道:“承佑年纪还小,又太过孝顺,遇得事情就不知道管自己,你这个做娘的,却也要看一看,不能将来他爹好了,他却又累坏了。”
  这样的话,傅太后好说,陈皇后却不好照着做,只得应了一声,道:“儿臣知道了。”
  傅太后如何不知这儿媳妇是在阳奉阴违,皱了皱眉,也懒得理会她,只把孙子叫了过来,道:“晓得你忙,却也不能可着自己身体来操劳——却不看你父皇眼下情状,正是当年苦熬熬出来的!”
  正要多嘱咐几句,只听得不远处床边有动静,却是一个医官出声叫道:“拿面盆来!拿面盆来!”
  傅太后立时就忘了自己本来想说什么,也顾不得多问,拄着拐杖连忙凑了过去。
  太子周承佑同母亲一人跟着一边,也急急随了过去。
  只见偏殿后头的床榻帐幔已经全数被卷起,床上躺了一个人,边上四五个医官或跪坐、或蹲坐、或半趴在床上,或半蹲、或半靠在地上,围着那床榻,另有三四个小黄门,或手捧针盒、灸盒等等。
  听得那医官叫,早有小黄门急忙捧了面盆过来,只是还没走近,那几个医官就全数退得开来,那几个小黄门也连忙往后退。
  床榻之上,天子周弘殷全身上下都在痉挛、抽搐,嘴巴里大口大口先呕出白沫,继而是被灌进去的汤汤水水,一面吐,一面打摆子,眼看十分不好。
  医官们后退都是下意识的反应,只一瞬间就都反应过来,刹那间又围了上去,施针的施针,号脉的号脉,也有抢了小黄门的差事,去捧痰盂、面盆的,人人俱是额角冒汗,面色苍白,脸上十分难看。
  傅太后见得儿子这般情况,吓得脱口叫道:“星南人在何处!?”
  已是连“大和尚”的尊称都不叫了。
  周承佑忍不住回道:“太后,不若还是等医官们看一看再说吧?”
  他话刚落音,就察觉到有人在边上轻轻地扯自己的衣衫,转头一看,却是母亲陈皇后站在一旁,做一副在整理袖子的样子。
  陈皇后提点过儿子,自己却是应道:“叫来再说,太后说得对,从前是吃他的药病的,怎么也要知道酒精吃了什么!”
  傅太后压根不打算听儿媳同孙子的话,早在叫第一声时候,身边跟着的那个嬷嬷就已经偷偷溜的出去寻了人,此时早已重新回来。
  三人在此处说话,床上的天子周弘殷却是不停地在往外呕吐,吐完一阵,好容易消停了一会,不多时,又再一回吐了起来。到得后头,肚子里已经空荡荡的,只能不断干呕、
  医官们探查完毕,半晌才推出来一个人回话。
  那人也不敢用那等含糊不清的医理同脉案回话,只好直接道:“……下官无能,陛下此病凶险异常,实非我等所能扭转……”
  这话几乎等于在说——天子是救不活了,我们也已经尽力了,你们看着办吧。
  得了这一句,傅太后勃然色变,把手头拐杖一甩,直直就砸到了对面医官头上,嘴里骂道:“我养你们何用!”
  那医官也不敢躲,硬生生挨了这一下,头上被砸得出血,等挨实了,才跪下去请罪,一面跪,一面叩叩叩地重重磕头,不多时就头顶一片血红,整个人昏了过去。
  他昏在地上,傅太后却半点不理会,只盯着另几个医官道:“陛下若是好不了,你们一个都跑不了,全给我提头来见!”
  傅太后从前跟着先皇打天下,是亲自上过马,杀过人的,此时没了拐杖,颤巍巍一个老太太站在当中,却惊得剩下的几个医官一下子全数退了回去,又围到了天子周弘殷边上。
  生死有命。
  天子病成这样,不过等死而已,便是大罗神仙也不能救了,可傅太后如此说话,谁人敢去接?她又不是没有杀过御医,当年才进京入宫时,她有个妹妹身体虚寒,久病不愈,又多年未孕,特地召了前朝的老医官去看诊。却不想那老医官脾气耿直得很,直接说她妹妹活不过30岁,一辈子不能有后。
  傅太后进宫时是一路打进来的,当时全身都是血,正在怒火上,听得这样一番话,甚至连问都不多问一句,伸手把腰间宝剑抽了出来,对那医官就抽了过去。
  此事传开之后,民间也常有人说傅家残暴,教出这样的女儿来,将来总有三十年河西的时候。
  眼下早已过去了三十年,傅家自然过得还好好的,还正在势头上,可满朝的医官再见得傅太后时,多半都要提心吊胆些,忧心自己项上人头。
  医官们就这点本事,能想的办法都已经想过,但凡能有一点有用的,又怎么可能不管。
  一群人围了半日,也没得出什么结果来,却是等来了另一个人。
  ——星南大和尚一身寻常服色,左右各有一个小黄门送他进来。
  自周弘殷得病,周承佑同陈太后、傅太后三人都觉得那星南甚是不对劲,早将他软禁起来,着人去审问一番,只是一直没能问出来什么。
  此时那星南和尚进得门来,也不跟旁人多说,只同站着的三人行了一礼,径直就往床边去了。
  他动作甚快,取了随身带的银针施针,又开了药方,半个时辰针完,那周弘殷已是止吐,再过一会,踌躇也解了想。
  周承佑这才松了口气。
  当夜星南大和尚就载天子殿中守夜,周承佑则是回得垂拱殿继续批复公文,他翻来翻去,去死翻到江南西路监司官郭保吉送上来的折子。


第216章 鸡与鱼
  郭保吉发的乃是急脚替。
  上万民伕等在工地上,一应砖木瓦泥俱已备好,图绘工匠随时待命,而春耕繁忙,农时紧张,不能就候,此时只要朝中一句号令,郭保吉自然不得不急。
  他每日一封飞折送往京城,从前奏章不是被压在了天子周弘殷的桌上,就是被打发去给同平章事石启贤要他同中书再议。
  石启贤惯来善于揣摩圣意,听得这般言语,哪里猜不到周弘殷是不想同意,却又不愿意叫外头人拿来闲话,更不愿意被枢密使郭骏啰嗦,便也把此事留待后续再说,慢悠悠再议,并不着急。
  然而周弘殷清醒时只把太子打发出去做些杂事,不叫他再跟着处理政事,此时他昏迷许久,天子可以不醒,国事却不会就此停顿,便由傅太后出面请太子监国。
  周承佑监国已经不是第一回 ,从前每每遇得今上病重,他都要出来管一轮事,眼下又一次出山,驾轻就熟,并不用人多做提点,便把垂拱殿中积压的奏章拿出来批阅了。
  他连续熬了好几天,又要在福宁宫外侍疾天子,又要回垂拱殿翻阅奏章,一日能正经睡一两个时辰已经了不得,脑子难免有些不太清醒,是以见得郭保吉递上来的折子,也没去仔细探究从前情况,打个哈欠,一抹眼泪,立时就想起上回谈及此事时,今上言辞间多有不满。
  因这几年太子做什么都不讨好,就不太敢擅自做主,偏他心中也有主张,对那郭保吉颇为信重,很愿意叫他立一立功,做一点事,于是脑子一转,提笔一勾,事情登时被分发给了枢密院。
  按道理圩田修坝应当是政事堂的事情,可周承佑好歹做了几年的京都府尹,也监国过大半年,凑个理由并不难——今次郭保吉请批调明州、信州、建州三地驻军协助修缮堤坝、修造圩田。
  要用驻军,自然得枢密院出头。
  而今的枢密使郭骏,正是郭保吉的堂叔。
  侄儿的折子递到叔叔手上,再有叔叔牵头来办,会办成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此时急急等着批复的,全是要紧折子,周承佑此处一批完,小黄门就连忙取了去分发,很快就送到了枢密院里,又分发到各处。
  天子病重,政事堂、枢密院各出一人在宫中守夜,今日正好轮到枢密使郭骏,他洗过脸出来,看着郭保吉的折子,说的又是宣州圩田的事情,因早得侄儿打过招呼,爽快批了个“可”字,一刻也不耽搁,立时转给中书分发去了。
  银台司得了回折,按着流程发回给了同平章事石启贤确认并用印。
  眼下天子病重,石启贤守了几回夜,心中早已有了数,知道新君继位也就是转眼的事情,正想着如何才能得周承佑的青眼。他长于揣摩人心,一看这折子上太子的批复,就猜到了其人心思,自然不会在此时做出什么违拗之举,半点都不为难,大笔一挥,要什么给什么,只是下头各部司什么时候肯响应,就不管他的事了。
  不过小半日的功夫,周弘殷醒时压了小十天的宣州事就此落定,急脚替取了回折,快马加鞭,朝着宣州而去。
  ***
  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