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还看今朝 >

第752章

还看今朝-第752章

小说: 还看今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汉都在汉川可以称老大,但是和其他几个都是省会的副省级城市相比,优势不突出,真要拼起来,谁上谁下都很正常,所以茅书记有些压力也很正常。”沙正阳分析道,一边陪着曹清泰不如旁边林荫夹道。

    正午的阳光仍然有些热意,但进入林荫中,被枝叶分割的细碎阳光洒落下来,阴凉伴随着徐徐微风过来,感觉很舒服。

    “不仅仅是如此。”曹清泰淡淡的道:“老茅这个汉都市委I书记还是有一些争议的,当初要竞争这个位置的人可不少,他92年还是农业厅长,这才几年,就从高官、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到省委副书记兼汉都市委I书记了,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不满意,所以我估计他可能会在汉都市委I书记任上要干几年了,而能不能在这个位置上拿出让人信服的成绩出来,可能也决定着未来他的前途去向。”

    “哦?”沙正阳倒是没想到这一出,但一回忆也的确是如此,自己刚到宛州时因为胡满云之子被杀一案,茅向东作为刚上任的副省I长还给林春鸣打过电话过问,这才几年,已经是位高权重的省委副书记兼汉都市委I书记了,在省委常委中排序甚至还在李铭之前。

    “而且汉都的地位也不一样,和西部三市,成都、西安和汉都,都是副省级城市兼省会,但汉川又横跨了中西部,所以地位也很特殊,这样一座城市如果拿不出足以向组织交代的成绩来,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就算是汉川省委省政府也要受到影响。”曹清泰进一步道。

    汉都市委I书记和市长人选不是汉川省委能决定的,虽然省委有推荐权,但是决定权在中央,不过茅向东是汉川省委力荐人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中央对汉川省委工作认可,但同时这也是汉川省委为茅向东这个人选向中央的一个背书。

    “那也是好事,汉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班子架构,这样才可以做到政策持之以恒,我们国内很多地方都是换一任领导,换一套想法,人走政息,起码我觉得茅书记这一次的考量还是比较准确和切合实际的,如果能够花上两三年来持续投入打造,我觉得汉都市是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

    沙正阳也衷心希望汉都市能在这一块上大胆的做出决策来启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培育和扶持。

    基础设施建设上汉都市委市政府完全可以主动对接中国电信,邀请电信部门在汉都试点,这方面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一个地方投资环境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正面影响还会越来越大,一个好的口碑比你在很多方面花更大的代价都更有效果。

    同时汉都市也应该有针对性的扶持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但要加大力度对汉都现有这方面产业的发展支持,同时也要启动定点招商策略。

    目前日资、台资进入大陆发展也开始进入高峰期,沙正阳有印象,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这几年里,大批日资和台资的电脑组装、元器件和零部件生产、网络设备制造企业大举进入大陆,像燕京、深圳、苏州、上海、南京、福州、厦门等地是最重要的投资地,武汉、成都等地也吸引了不少企业来落地。

    汉都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大举出击,主动招商,同时还应该考虑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加大投入,营造一个更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和研发环境。

    “正阳,你觉得我们平原省在发展新兴产业上有没有优势呢?”曹清泰突然停住脚步,扭头问道。

    “啊?平原省?”沙正阳略感吃惊,但看见曹清泰的目光,意识到一些什么,点点头:“省I长,您面前我肯定不能说假话,平原是人口大省,更是农业大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上和汉川相若,但是在中心城市建设上,中州发展欠缺较多,教育和科研资源差距其他几座城市比较大,产业培育也没有真正形成,不过平原省的优势也很突出,地理位置处于中心位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人力资源极其丰富,尤其适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比如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和汽配产业、家电制造业、建材和家住制造业、服装箱包产业、食品产业,这些都应该是平原省当下着力培育的。”

    曹清泰轻轻叹了一口气。

    平原的情况比汉川更为具体,人口密度更大,农业人口乃至于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增收压力更大,平原省委省政府一样面临着和汉川省委省政府一样的压力。

    怎么来解决好产业培育和发展经济乃至于实现就业增收的问题,也成为摆在平原省委省政府面前的考题。

    曹清泰现在作为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高官,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农民的增收,农业结构调整,这些问题都一样困扰着他。

    本来今天只是帮茅向东一个忙,而茅向东也的确没有意识到汉都市的发展会和平原省牵扯到多少瓜葛,但是在听完沙正阳极具诱惑力的产业构想之后,曹清泰也忍不住有些怦然心动了,所以也才有了这一趟百花山之行。

    “我也知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最适合平原省的,但是现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都面临着来自周围兄弟省市的巨大竞争压力啊。”曹清泰摇了摇头,“吃饭的时候听到你给茅向东出谋策划,我都有些按捺不住了,但你也说得不错,无论是中州还是洛京在各方面都与汉都有差距,这个必须要承认。”

    见曹清泰提到洛京,沙正阳微感诧异,洛京是平原省第二大城市,也是老工业城市,仅次于中州,但是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一直不太好,慢慢落后下来,别说和汉都比,就是与中州比也有较大差距。

    平原省的人口大市不少,六百万人口以上的地市比比皆是,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好的却没有几个,中州和洛京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高官,你的工作又要调整么?”沙正阳在这方面很敏感,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啊?你怎么会这么想?”曹清泰吃了一惊,反问道。

    “不是,我也就是顺口一问。”沙正阳见曹清泰吃惊的表情不像伪装,赶紧道:“平原人口众多,凭借着这份资源,迟早也能发展起来,只不过GDP经济总量发展起来,并不代表着经济就发达了,老百姓生活就好了,关键还是要看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才是关键。”

    曹清泰心中微动,“产业培育和发展对于平原这种内陆相对贫困的省份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不过绍棠省I长一直鼓着这口气不肯松,他觉得以平原的条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这是我作为分管省I长的责任,现在我也还考虑不到其他,先前我那么一问也不过是一时触动罢了。”

    这话就有点儿欲盖弥彰了,沙正阳皱皱眉,但曹清泰不愿意多说,沙正阳也知道有些话题比较敏感,尤其是在没有明确去向的情况下,更需要精神,曹清泰这么谨慎也在情理之中,哪怕和自己关系再密切,也需要把稳一些,免得成为笑柄。


………………………………

第七卷 第六十六节 成长速度

    曹清泰其实也面临着和茅向东相似的处境。

    他从汉都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办主任到平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只用了短短一年多时间,虽然他在担任新湖县委I书记之前就已经是副厅级干部了,但是副厅和副厅还是有区别的,一直到担任汉都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办主任,这个副厅级才算是真金十足的。

    当然若是只单论他担任副厅级干部的时间和履历,他在副厅级干部这一级上资历也不算浅了,但是一跃而上平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办公厅主任,这是实打实的正厅了,而且只是担任很短时间的副秘书长,就以省政府秘书长兼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两年后就担任省I长助理,然后迅速从省I长助理到副省I长。

    可以说他在正厅级干部这个过渡期的资历就显得有点儿单薄,任职时间刚刚够,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从正厅跨越到副省级,但他是却只用了三年就做到了,所以他这个副省I长不但排序在平原省政府高官中最后,仍然有很多人不太认同他的资历和能力,这也是曹清泰和茅向东一样同病相怜的感觉。

    事实上每一个刚刚踏上某个跨级新岗位的领导都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的一种情绪感觉,只不过有的人自恃资历老根基厚所以心态更宽松,还有的人在这方面自信心更强,心理状态更佳,也能迅速适应,这其实就是一个适应过程长短而已。

    随着时间推移,工作的开展,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度过这个适应期,然后真正进入状态,最终变成资深领导。

    曹清泰也同样力图早一些渡过这个时段,而要想快速渡过这个适应期,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出成绩来。

    作为分管农业的高官,如果换着是在二十年前,那绝对是实打实的抢手位置,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更是成为重中之重,虽然中央每每都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但是,越是这样高调强调,其实也就是一种变相的示弱,工业从来不需要强调大家都下意识的会将其列为头等大事,因为工业才是目前撑起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但农业又的确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特别是中央将农民农村和农业工作合为一体称之为三农工作时,那么其重要意义就会拔高到了政治高度,都知道当下中国仍然有八成以上的居民属于农村居民,他们的生计问题、就业问题、增收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所以曹清泰分管农业工作,看似有点儿受冷落,但是如果能在这一块工作上做出一点儿文章来,很容易引来高层的关注。

    “高官,您分管农业工作,而平原是头号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例和总量都是名列前茅,怎么来做好农业工作,您肯定有主意。”沙正阳避开了对方的弦外之音,他只能就对方的现状来给点儿建议,那样更符合他现在的身份定位:“不过,作为三农工作,我个人意见,还是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平原农村人口基数太大,虽然我也知道劳动力输出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就目前来说,这还只能是一个必须要使用的权宜之策,因为你没有能创造出那么多能容纳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业和服务业岗位,这是现实。”

    曹清泰脸色略阴,默默点头。

    “但我有一个建议,除了招商引资外,平原省政府应当从职业教育培训这个角度来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技能培育,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素质,帮助他们在自我薪资水准上获得攀升,同时对整个平原的招商引资环境也是一个有力的改善,特别是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招商引资时,如果你这个地区拥有的劳动力是经过初步技能培训的,和其他同等条件情况下的普通劳动力相比,那么无疑可以获得极大优势,哪怕企业方在薪资水准上付出多一些,对方也是愿意的,因为对方能赢得时间和商机。”

    曹清泰也不是无能之辈,一听就明白了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我们应当以专项资金和专项工作的方式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

    “对,其实这个技能提升可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既可以包括工业方面,同样也可以包含第三产业和农业本身,比如服务业方面的,农业多种经营的技能,这些都可以进行普及推广,不求每个人都能在这种学习中获得和掌握多少,只要有一部分能成功,那么其起到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都是相当可观的。”

    在沙正阳看来,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之所以迅速消散,除了人口政策带来的一些影响外,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当初在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培训和提升上政府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和应对,进而极大的削弱和降低了本来是相当丰沛的劳动生产力。

    相较于德国这类在职业培训上做到了极致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体系更像是走了两个极端,一是大规模的大学扩招,使得各类大学充斥了大量的大学生,这些人毕业后其实并不具备多少实质性的工作技能,而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而另外一部分从义务教育出来的学生却直接进入了社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培训,他们的目的也更为直接浅显,那就是挣钱养家糊口,相当一部分直接前往沿海地区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其中极少数会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成长起来,但是绝大多数人会在各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