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109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第109章

小说: 升官发财在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青面上不知不觉地已挂上了满满的笑,定定地看着陆辞,一眨不眨。
  陆辞却已收回了手,大方表示:“每个季度,京城里的一间书铺都会给我送些最新刊印的书籍来。既然你这般好读书,那我便投你所好,只要一读完,就派人给你捎去,以作一阅吧。”
  狄青:“…………”
  陆辞说完之后,并未留意到狄青一下蔫了下去的生无可恋,而是匆匆走了。
  一想到要开辟新的土地,再进行招商的计划,他就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假期加班的干劲。
  今日只是陆辞的休沐日,并非休衙。
  当看到陆知州风风火火地又走了回来,将自己关在了资料库藏里时,所有人面面相觑,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果然如此’,露出个心领神会的善意微笑。
  大多数官吏,在亲眼目睹过那遮天蔽日的可怖蝗潮来袭,却被所有人意想之外的鸭群打击得溃不成军的一幕后,就对早早遇见到蝗灾这点,还坚定地贯彻了一件件防蝗措施的陆辞,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但在得知别的州府军监几乎各个受灾惨重,蝗虫一过、地里颗粒无收时,他们后怕之余,就对陆辞满是敬佩了。
  崇文俊等实干派官员,更是兴奋得在心里下定决心,要比知州还卖力干活。
  除非是只想着老老实实混资历,宁求无过、不求有功的那些人,但凡是还有雄心壮志,想有一番作为也好,想为百姓谋取福祉也罢,有这么一位精力充沛、机敏果断、敢作敢为的新知州在,显然是天大的好事。
  他们不知的是,若放在一年以前,想让自认是一条咸鱼的陆辞相信,他在天高皇帝远的汾州任知州时,竟会变成个连休沐日都要自愿回来忙公务的工作狂的话……那怕是比登天还难。
  偏偏此时此刻,陆辞对自己的转变还无知无觉,在翻阅那在别人眼里除了枯燥乏味,便是让人头大如斗的往年资料时,甚至还有几分乐在其中。
  连以前很是吸引他的美食,都不如‘怎样将汾州越变越好’这一主题来得让他感兴趣,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
  在资料库里待了足足半个多月后,陆辞却陷入了困境。
  要想鼓励更多的商人驻扎和来往此地,大的是修路修地,小的则是给商人提供便利和优惠。
  需要投入的钱财,能从哪儿来?
  他在查清账目后,起初不可避免地将主意打到了公款头上。
  身为知州,他能动用的公款,可真不是一笔少数目。
  哪怕汾州不比别的州县富裕,但也是多年来的积蓄,绝不是陆辞独自奋斗来的所得,就能比得的。
  然而再多的钱,只要一直放着不动,哪怕在不断累积,也还是会不停贬值。
  对这极其明显的一点,陆辞自然不会蠢到认为,历任的知州都看不出来。
  但他们除了必要的消耗外,都默契地不会去动它。
  而每必须动一分一文,都要在文书中写得清清楚楚,请求上头批阅。
  而朝廷对此类申请的批示,则是无比苛刻,几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官不修衙’。
  官署破败,要想稍作修缮的话,要走的流程却足够将人累得头昏脑涨。
  与其惹那麻烦,倒不如忍上几年,等资满走人。
  说到动用公款去做生意的话,便是个不折不扣的灰色领域了。
  当然,放在一些个位高权重的官吏身上,这样的行径,可谓屡见不鲜。
  但他们大肆挪用公款,再借用官府的名义与民争利,所敛得的利润,就全拿去中饱私囊了。
  只要及时填补回去,不存在亏空,又没人告发的话,大多数人都运气好得能逃过台官的弹劾。
  台官对此潜规,也不是一无所知,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免引起公愤。
  对些本就权力有限,还受到掣肘的其他官员而言,就只能盯着这块诱人的肥肉流口水,而不敢轻易去碰了。
  陆辞不禁犹豫。
  他虽愿将投入所得,悉数归还公家,但这么一来,一旦出了任何差错,责任仍会全落在他的头上的。
  届时负责审查案件的官员,可不会在意他的本心是好是坏。
  朝中虽有王旦为他暗中保驾护航,可同样也有王钦若等人伺机而动。
  他这看似微小,却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
  若是自己轻易妄为,落了话柄,连累的恐怕不只是自己一人的仕途,而会被王钦若等人拿去借题发挥,让推荐他往地方任官、向来做事谨慎的王旦也受到攻击了。
  陆辞再三斟酌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汾州,只能称得上是刚刚站稳脚跟,初步累积了一点声望。
  但离彻底掌控这里,却还是差太远了。
  陆辞轻轻地叹了口气,无奈地暂时搁浅了这一很是诱人、却有急功冒进之嫌的念头。
  ——还是再等个一年吧。
  陆辞在压下那一想法后,面上仍是若无其事,行事也一切如常,并未让别人看出任何端倪来。
  大的固然不能着急动,小的却是能尽情改动的。
  半年一晃而过。
  陆辞将供给官学所耗的学田作为试验田,在多次的失败后,终于成功因水上田,折腾出了大宋第一块梯田。
  又在这块惹来无数人惊奇眼光的梯田上,收获了第二批熟种。
  在确定它能带来渐趋稳定的利润,供应一家学舍还绰绰有余后,陆辞便趁热打铁,直接扩大了官学的规模。
  他雇请农人开辟了一片荒地,又雇请匠人,在原本的基础周围,多修了八处学舍。
  八处学舍,分别掌八门新开的专科,主为培育专精一方、可用的官吏。分别涵盖了律学、医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甚至还有陆辞利用闲暇时间,亲自编撰了基础教材的化学,以及为糊弄朝廷那边的问询,而准备折腾出的一个摆设性的‘道学’。
  要不是各方各面的水平跟不上,弄了也是白费功夫,陆辞差点没无耻地想将元素周期表,给完完整整地抢先弄出来,而不是目前的化简残缺版了。
  不过正式的奏疏才递上去没多久,就被王旦给客气地退了回来。
  陆辞不禁有些意外。
  王相公难道会反对么?
  却说夏初闹蝗时,得亏有汾州那‘骁勇善战’的鸭军排忧解难,尽管无法挽回蝗害已造成的损失,但起码成功挡住了蝗潮的继续南下,将受灾范畴限制在了长江以北。
  南边快熟的夏稻得以保全,在蝗虫渐渐被灭除后,粮食沿着水路,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北方,及时挽回了差点要变得不堪设想的局势。
  这消息传入京中后,无数人都重重地松了口气。
  一大批玩忽职守的官员落马,而立下大功的陆辞,自也要重重地赏的——对此,陆辞认为,自己显然是占了鸭子的大便宜了。
  毕竟朝廷有赏,也无法赏鸭子,更不可能给鸭子赐官,到头来才全便宜了他这汾州知州。
  皇帝龙颜大悦,一口气将陆辞的寄禄官阶提到了正五品的中大夫不说,还萌生了要将他的福星调回京城来的想法。
  得亏王旦一直盯着情况,及时进宫去做了说客,赵恒才暂且打消了这一念头。
  经此一事,陆辞就发现,除了自己的俸禄上涨外,更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他所上的奏疏,通过的速度变快了许多。
  原先的顺畅,是王旦给他的方便。
  而如今,则还要加上他的意见在朝中渐有的分量了。
  王旦也愈发喜爱陆辞,此时便以难得一见的轻松调侃的口吻表示:当今圣上,对修仙问道,已不复当年热衷了。
  陆辞不由挑了挑眉,稀奇地笑了笑。
  众所周知的是,王旦素来谨慎,批阅的文字间,更难辨他喜怒。
  这会儿却堪称‘明示’了陆辞,可见官家的的确确是有所转变了。
  陆辞从善如流,直接将本来就只打算拿来装装样子的‘道学’撇开,换成了农学。
  当他所构建的八大专科的新模式,正式召入了第一批学员时,不知不觉间,新的一年又已来到了。
  ——朝廷下达的第一封通知,便是告知天下,官家已改年号‘大中祥符’,为‘天禧’。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拿公款做生意的官员比比皆是,甚至连范仲淹和岳飞都这么干过,不然根本养不起那么多人。
  范仲淹是在镇守庆州时,从军库借钱做生意,获利两万多贯。因为利润全部用于公务,而且是权宜之计,事后他坦然上奏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岳飞的生意做得更好,每年一百五十八万,相当于岳家军三个月的开支。岳家军的产业不但有酒店和房产,还有当铺和赌场。
  但是跟其他中饱私囊的人不同,他们将所得的利润,都给回公家了。
  当然,无私地为公经商的人,不过是凤毛麟角……(《易中天品三国…大宋革新》p190)
  2。其他学科是我文中时间线再过个几十年(宋神宗时期),由国子监折腾出来的
  中央官学,除太学外,在国子监管辖下还有许多专科学校。诸如:
  律学 宋初,有律学博士,掌授法律。熙宁六年(1073),在国子监置律学,为教习法律的专科学校。
  医学 宋初,医学隶属于太常寺。神宗时置太医局,医学专科学校学生有三百人,分科教学。徽宗崇宁年间,医学改隶于国子监,学生仍为三百人(外舍二百、内舍六十、上舍四十)。大观四年(1110),医学又改隶于太医局。
  武学 宋代武学,始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不久即废。神宗熙宁时,又建武学,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重建武学。武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专业学校。
  算学 宋代算学,始建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学生二百十人。算学教习数学和天文,大观四年(1110)归属于太史局。
  书学 书学亦始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初置于国子监。大观四年(1110)改隶于翰林院书艺局。书学教习各体书法。
  画学 画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绘画专业学校。画学创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大观四年(1110)改隶于翰林院图画局。关于书学、画学,本书第十五章 艺术部分,有章节论述。
  道学 道学教习道教经典。徽宗政和六年(1116),建道教学院,培训高级道士。其后,又令全国学校设道教专科班。又设有“道举”(贡举特科)。
  (《两宋文化史》)
  3。梯田为北宋时农业发展出的一部分(《易中天品三国…大宋革新》)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与陆辞一样的清醒人具都认为,官家终于放弃了那神神叨叨的年号‘大中祥符’,改为具有吉祥蕴意,却称得上中规中矩的‘天禧’,理应是个好兆头。
  仅仅从结果来看,只要官家不那么热衷于求神拜佛,国家在修建观庙、供养不事生产的僧道等方面,自然也就不会那么积极了。
  民力困乏,实在经不起更多折腾了。
  陆辞的想法,与王旦的竟是空前一致。
  天书造神的始作俑者王钦若,自那日当朝受了呵斥后,没过多久,就被寇准一党来了个落井下石,得了个被贬出京的下场。
  虽然京中做官,常要浮浮沉沉,但众人皆知,王钦若想要回来,这回恐怕没那么容易了。
  上回之所以会如此轻易,是因王钦若虽然被贬,但赋予他的新工作是主修《道藏》,与热衷道教的皇帝不谋而合,常能觐见圣颜。
  如今寇准也吸取了当年的教训,一下就将他打发的远远的,让这狡猾不死的千足虫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要不是王旦实在看不过去、出手拦了一拦,无比记仇的寇老西儿怕是要上谏陛下,恳请官家,最好将人派出国境——譬如大辽等地方去。
  等王钦若灰溜溜地一走,其以林特为首的一干党羽,在意气风发的寇准的虎视眈眈下,不得不选择了蛰伏。
  就此数月,寇准一枝独秀,王旦不时给他查漏补缺,稳定大局,让朝中难得地迎来了一阵风平浪静的好时光。
  然而这样让除了王钦若党的人感到不满的美好局势,只持续到了当年的六月七日,就被彻底打破了。
  常年操劳过度,身体状况始终好不起来的王旦,前些时日偶感风寒。他因挂心公务,并未太将自身病症放在身上,便只随便请了大夫,抓了副药吃吃,就继续处理政务了。
  然而病来如山倒,次日他连床都起不来,唯有上表告假一阵。
  赵恒起初也未太过担心,只下诏表达了一番慰问,让内侍送去了一些名贵药材。
  不料在六月七日这天,他没等来身体康复、神采奕奕的王相公,却收到了一纸恳请致仕的上奏。
  “王相公啊!”
  赵恒失声叫了出来。
  他被惊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