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

第9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9章

小说: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鸣惊人”,这个惊人之“鸣”,使他人心甘情愿地改变了对此人的评
价并对其抱有特别的好感,也是近因效应的神奇所在。
近因效应还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人际交往中的新鲜感。
人际关系中之所以需要“新鲜感”,是为了使一段已经适应了的
交往活动再向前发展一步,就好象一条向前延伸的直线每过一段时间
跳一下,向上升高一点以后再向前延伸。实际上,其中的“新鲜感”
的原理就是“近因效应”。
夫妻之间恐怕最是需要“保鲜”的人群了。所以电影《手机》那
〃句“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难免会有一些‘审美疲劳’,才会引起〃
了那么多人的关注,使得一时间“审美疲劳”成了一句流行语。在现
实中,许多人的婚姻不用说20年,即使几年,也可能产生“审美疲
劳”。
精心营造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如同培育鲜花般不时地施肥、浇
水、除草,才能拯救“审美疲劳”,使夫妻永远恩爱,充满乐趣。彼
此有自己的空间,尊重对方,重视沟通,营造浪漫情调,这些都是婚
姻保鲜的招数。
近因效应对提高我们的口才也有借鉴意义。说话是声音的连续,
最后的声音容易“余音绕梁”,更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近因
效应比较明显。这提醒我们,在和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注定要说一些
消极的话,那么最好是放在后面说,留一个光明的尾巴,可以给人比
较好的印象。比如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开始时常打败仗,在
给皇帝报告军情时,不得已写“屡战屡败”。谋士给他出主意,改成
“屡败屡战”,结果不但既避免了皇帝问罪,又显示了自己的不屈不
挠的斗志。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近因效应,往往最后的一句话决
定的整句话的调子。比如向学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
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
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语句排列的顺
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却全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
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
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
的气氛。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如果善于利用语句的先后顺序,会产生比较
好的近因效应。有时候学生所做的事让教师生气,甚至发火,而近因
效应提醒我们:发怒之后莫忘安慰!例如:“……也许,我的话讲的
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
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
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如果一时
实在想不出安慰的话,也应该对挨批评的学生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
〃膀。相反,如果用“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
“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
学生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这种一巴掌之后揉一揉的做法,能使人忘
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就是“近因效应”的原理。
15晕环效应:
为何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我们爱某个人就会连同他
的屋子和栖歇在屋上的乌鸦也喜欢。
我们知道,鸟鸦本来不美,周身漆黑,呱呱乱叫,习惯上被视为
不祥之物。然而,人们爱人、爱屋,为什么还推及乌鸦呢?
这就是人的认知和情感旁推的心理现象,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也就是人们在认知中,观察对象时,对象的某个特点、品质特别突出
就会掩盖我们对对象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被突出的这一点
起了类似晕环的作用,导致观察失误。这种错觉现象,就叫“晕环效
应”。晕环,是指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朦胧圆圈。
古时候有一个历史故事诊释了这种心理效应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大臣弥子暇深受卫灵公的宠爱。一天晚上,
弥子暇听说母亲突然生病,匆匆偷驾着卫灵公的座车赶回家看望母
亲。按照当时卫国的法律,私自偷乘国君座车的是要砍掉双脚的。但
是,卫灵公得知此事以后,非但没有怪罪弥子暇,反而称赞他说:
“你真孝顺呀,为了看望母亲,连违法受刑也顾不上了。”
一次,弥子暇陪同卫灵公观赏果园,他尝了一个桃子,觉得很好
吃,就将吃剩的挑子献给卫灵公。照理,臣子将吃剩的东西给国君,
是大不敬的事,可是卫灵公却说:“你真爱戴我呀,有好东西也不独
自享用,留下来给我尝。”
可是后来,弥子暇因事冒犯了卫灵公,失宠了。卫灵公想起旧事,
气呼呼地说:“这家伙早就不是个好东西,擅自驾乘我的车,还把吃
剩的桃子给我吃,真应当从重处罚他。”
卫灵公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就体现了晕环效应的作用。他
宠信弥子暇的时候,认为弥子暇做的事都是好的,不满意弥子暇的时
候,便认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坏的。
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晕环效应。比如学校里,某学生数学课
考试不及格,他的数学老师就推断这个学生一定是贪玩的学生,学
习不努力,天资不聪慧,将来也不会有大作为,等等,从而对这个学
生不太关心和过问了;而对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数学老师往往
会认为这个学生学习努力、认真,天资聪慧,将来必有出息,在与该
学生的互动中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他(她)的进步,并及时给予
鼓励。
再比如,某人到一家私人商店买东西,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件商品
质劣价高(通过与别人购买的同类商品相比较),就很不高兴地说:“都
是奸商,没有一个好东西,唯利是图。”于是便由于一个商人的表现
否定了所有的商人。
我们与高学历的人谈话,即使对方说一些无聊的笑话,我们可能
觉得他是在含蓄地表达观怠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发言总是会让我
们认真聆听。
在男女青年对恋人的评价上,当恋人的某一两个条件比较优越的
时候,可能会忽视对恋人其他条件尤其是内在素质的体察,这也是为
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结果。
从心理学上讲,之所以存在晕环效应,也许是因为我们在与某人
接触时,想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看到他整体的性格。比如当发
现某人在交往方面是主动的,就会把他归为外向这一类型中,而大脑
中存储着外向人的整体特点:他们通常是积极的、快乐的、比较随和
而又不固执,有活动能力,等等。这样,你就对方形成了上述的印象,
并采取相应的方式与之交往。这种简单归类使我们节省了判断他人品
质的时间。
实际上,要真正认识一个人,仅仅靠自己是不行的,单单靠几个
朋友的介绍也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广开信息渠道,从“内围”到“外
围”,从正面评价到反面意见,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然后从事认
真分析的“精加工”,这样,判断才能比较谁确。比如,你要了解某
一个人,不妨听听他(她)的朋友们的评价,也不妨听听他(她)的反对
者的看法。
“晕环效应”的根源在于绝对化看人的方法,把人的某一突出部
分不适当地延伸并掩盖其它部分。以这种态度和方法看人,把本来复
杂、丰富的人群简单分为两大类:完人和一无是处的人。实际上人都
是一分为二的。林肯说:“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
往优点也很少。”列宁也说:“人的缺点通常和他的优点有关,一个人
的缺点仿佛是他的优点的继续。”不是吗?粗鲁与直率往往并存,胆小
与谨慎往往同在。
目前年轻人中的追星一族,是晕环效应的最突出表现。许多年轻
人在明星的演唱会上如醉如痴,对崇拜的对象五体投地,甚至有的因
为偶像结婚而绝望自杀。这是把偶像神化了,已严重地脱离了现实,
是在自欺欺人。这种』白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偶像的一个优点一一歌
唱的好,而推及其他,认为偶像是个完人,在各方面都是值得自己信
赖和依托的精神支柱。这都是自己的幻想。
“晕环效应”告诉我们,在看人、评价人时,要懂得一分为二,对
人既不要要求别人是完人,也不要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对己则要时
时一分为二,不要自封完人,也不妄自菲薄,这样就会客观一些、全
面一点。
对于晕环效应,我们也可以加以正面的运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总是有限的,人们只能用点滴的了解来全面地概括你,所以尽量使你
首先暴露出来的特质闪光,这样可以曾强晕环效应,强化好印象。
最能产生晕环效应的是外表,外表的美丽往往容易留下美好的
第一印象,比如有磁性的声音、华美的服装、名贵的首饰等都可能
成为构建我们背后晕环的一部分。此外,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
力、才智以及家庭背景、个人修养都会产生晕环效应。一个粗俗的
举止,可能会破坏你的全部好形象,而一个美好的举动则可使你倍
增光辉。
在一些公司里允许普遍职员使用类似于管理层职务的头衔,也是
要利用重要职务的晕环效应。因为人们对比自己和对方的头衔,往往
决定了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因此头衔的晕环效应就显得相当
显著。除头衔外,公司的知名度及规模也是构成晕环的重要因素。因
此有许多小企业会选择依附于知名度和社会声望高的大企业,并在员
工的名片上注明大企业的名称,可以显著地增加社会对本企业的信任
 16投射效应: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编辑
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
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
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自己在参加成人教育,就认为成人教育很重要;自己的女儿在上
幼儿园,就认为儿童教育很重要;自己在研究围棋,就认为围棋很重
要;……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这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也当成另lJ
人认为重要的东西。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
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
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
应”。比如:在欢乐者的眼中,别人也该是欢乐的;在小偷看来,别
人尽是贼;高尚者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卑劣者则常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等等。
生活中,投射效应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形。
一是当他人的年龄、职业、性别、社会地位移身份特性与自己相
同时,投射效应交容易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总是评价与自己相同
的人,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所以一旦发现一个,就“情不自禁”
地去作一番“投射”性的比较,以平息心中与人“试比高”的冲动或
欲望。
另一种情形是,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时,就
会把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自己的性格、态度或欲望,转加到
别人身上,说是别人有这种恶习或恶念。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自己觉得打仗
时逃跑是很难堪的事,是懦夫,心里很不舒服,所以看着有人多逃了
几步,便大声嘲笑他,以减轻不安。因此,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内心
得以保持安宁,但往往影响了人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
这种类型的投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当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
心特性时,一个人更愿意或更经常把这些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
者比自己强的多的人身上。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名人有这些特性并不
致予损害其形象和影响其交往,我无名小辈有这些特性也就无伤大
雅。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这些特性,以求心理上的平衡。
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总是有一些共同的需要,而同处于一个社
会,具有相同的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的人则具有更多的共性,因此,
投射作用在很多时候都还是比较谁确的。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
番,就会出现错误。俗话说:“吾之熊掌,尔之砒霜。”你喜欢的,不
一定是我喜欢的,说不定还是我最讨厌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