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上最公平、合理而且经济。但在教育领域,如果教师在教育上面
堕人马太效应的规律,却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非常不利的影
响。
比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到班上同学学习成绩和纪律时,常常
说:XX班,XX几位同学的人品和成绩都是一流的,我们各科教师
都要齐心协力把他们的成绩再提升一步,力争在中考、高考中一鸣惊
人,至于XX等几位同学可谓朽木不可雕,放弃掉算了,他们不仅思
想有问题,成绩更是不值一提,无计可施,……这是典型的“马太效
应”的表现。
优等生固然可爱,但中等生和差生在人格自尊上和学习方面,理
应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作为一名教师务必防止“马太效应”的消
极作用,在给优等生“锦上添花”时,一定别忘了为中间生、困难生
“雪中送炭”,使他们和优等生共同成长。这才是为人师表者不可推卸
的责任。
马太效应还经常被用来解释贫富差距的原因。从人与人之间的
贫富差距来看,只要存在着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分配过程,贫富差
距就始终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人类社会。这用马太效应很好解释:越
是有钱的人,拥有的资金和其他资源越多,就越容易赚到更多的钱;
而越是贫穷的人,他占有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就越少,当然发财的条
件和几率也就越小。可以说,从马太效应的消极面来看,它是一种残
酷的效应。因而“马太效应”提醒我们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的注意和
重视,比如缩小不合理的贫富差距,为穷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等。
在社会交往中,马太效应也有许多体现。
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龙缺少朋友的人则
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
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或者说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
会。马太效应甚至在爱情中也适用。有一个女孩,跟男朋友闹翻了,
情绪极坏,以致下楼时不小心居然摔断了腿。住到医院后,她的情绪
更加恶劣,对男友恨上加恨,无法原谅,最终导致分手。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处于负面的马太效应中时,不要自怨自
艾,不要顺着马太效应发展下去。如果遇到挫折,就认命了,就等于
陷入到消极的马太效应中去,越不行就越不行了,每况愈下,只会堕
入彻底的失败。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
逆转这个效应。要转变心态,要相信自己,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都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要不信邪,把逆境当成磨练自己的机会,奋发图
强,争取改变自己的环境,从而进入正面的马太效应。
30竞争优势效应:
如何获得“双赢”
我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上公共汽车时,明明知道依次
上车会更快,可是当一看到车进站后众人仍会情不自禁地蜂拥而上,
结果上车速度反而下降。理性上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一旦行动
起来,理性却被不知不觉地抛到了脑后。
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蕴涵着人类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本性。用心
理学的话来说,叫做“竞争优势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
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
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
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
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
“竞争优势效应”。
这种效应的更极端的情况,则显得更加不理性。
有这样一个笑话: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三个
愿望,但有一个条件一一你在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敌人
将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个愿
望第二个愿望都是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将我打个半死”。
这个笑话是比喻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么强烈,拼着自己挨点皮肉
之苦,也要给敌人更大的苦头。
而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类似这样的情况。一对美国夫妻离异,根据
法官的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因此,丈夫开
始出售自己的车、房。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地得到一大笔财产,丈
夫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十美元的“天价”贱价出
售,妻子固然没有得利,丈夫也损失了一大笔。
这是在人们相互怀有仇恨的时候,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对方占
便宜的极端的竟争心理在起作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竞争本身有它
的积极作用。
竞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没有它,也许人类的进取心就会小
的多,没有它,也许便没有了嫉妒、仇恨,但也可能没有了效率、成
绩。
从心理学上说,竞争意味着自尊、自信,迫使你的追求变成一种
社会存在,逼着你去实现它。竞争是以内驱力为前提,激发内驱力做
功,把一个人最微弱的潜力也焕发出来。可见,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
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大自然的竞争,猿就变不成人;没有社会的竟
争,人就不能登上月球,甚至连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停滞不前。
然而,社会是共生的,像一架大钢琴,每个人都是琴上的键。上
面既需要高音琴键,又需要中音和低音琴键,各键只有依据曲本的要
求,对准属于自己的音,才能奏出美妙的曲子。这就需要合作。诚如
俗话所说“一木难支大厦”、“一个人玩不成棒球”。
就拿棒球为例吧。棒球队由9人组成,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不同,
9个人必须依靠“合作”来与其它队“竟争”,合作作为当然的原则而
被强制执行,不合作就不可能胜利。
同样是人类,既懂得竞争,也懂得合作。那么人们一般是在什么
情况下选择竞争,而什么情况下选择合作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选择竞争还是合作,是由以下这些因素决
定:刺激、对方的力量、交流信息和个性特征等。
刺激包括对个体有益或有害的刺激,如奖励或惩罚,利益的得到
或失去。如果对于合作增加有益的刺激,选择竞争的趋势就会下降。
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根据力量对比的大小来决定自己应该选
择竞争行为还是合作行为。如果对方的力量实在太大,那么,自己多
半会选择与之联合共同完成任务,不愿拿鸡蛋去碰石头。但如果人们
自己有更大的力量时,多半会采用竞争。就是说有权力的一方更容易
得到合作。
此外信息交流可以大大增强合作行为。为什么信息交流有利于合
作呢?如果双方不进行信息交流,那么一般都会认为对方将采取竞争,
如果对方选择竟争,我即使不喜欢竟争也只好被迫参与。如果双方可
以进行信息交流,坦诚相待,彼此信任,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
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来自己想得到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
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
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
么,他们两就要给心理学家60元。结果如何呢?几乎没有哪一组的
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如果双方曾经
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另外,人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采取合作行为还是竟争
行为。一般来讲,成就动机高,一心想做出优异成绩的人,更易竞争;
而交往动机强需要朋友的人多半选择合作。另外,好强的人比谦虚的
人更易竟争。
那么如何使两个对立、敌对的集团变得友好起来呢?心理学家们
对次问题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把22个11岁的男孩分成两组,让他们一起去野营,两组的
成员都互不相识,野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两组的孩子互不
接触,以组为单位让孩子们进行探宝、野炊和做各种游戏。这样组内
的孩子之间便逐渐熟悉并亲热起来。第二阶段:开始让两组的孩子
进行竞争性对抗比赛。这就使得孩子们对对方组员抱有敌意。于是
就出现了拆毁对方帐篷,偷走对方的奖品,说对方的坏话等事情。第
三阶段:让两组成员一起看地形,一起吃饭,一起做同样的活动,使
他们被此互相接触和了解,但这种接触并不能减少组与组之间的竞
争。
同时,心理学家们制定了使两个组的孩子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行
动的计划。例如野营地全体成员必不可少的供水设施发生了故障,若
想修复必须全体人员一齐努力。于是,各组的成员一齐努力进行修
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地熟悉起来。此后,还让他们一起旅行,
共进一个帐篷,一起做饭和进餐。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超越了集团
的界限,彼此产生了友好的感情。
实验显示:两个敌对的集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必须协同努
力,这样,两个集团的成员站在同一立场上,从事同一项活动,此时,
双方有一种共同完成目标的愿望。事实也是如此。彼此对立的双方可
以通过协同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化敌为友。
许多管理者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为了培养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
在许多公司的培训中,通过类似的游戏,来让员工面对共同的困难,
通过一起克服困难的过程,让员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员工的
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要消除“竟争优势效应”的副面作用,还要推崇“双赢”理论。
合作,应该成为集体的主旋律,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发展
的空间。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
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人我们的“我”,与周围的人友好
相处,精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林肯在作美国总统时,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
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十分温
和地回答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其实林肯是在化敌
为友,也就是实现了双赢。
31感觉不可剥夺:
生活需要各种刺激
小时候你曾经玩过“瞎子抓人”的游戏吗?把一块布蒙在你眼睛
上,令你变成“瞎子”。你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小伙伴。可
是他(她)是谁呢?你用手摸他(她)的头、脸、眼睛、鼻子,如果
辨认的对,那你就赢了,再换一个小朋友来当“瞎子”,否则你就的
继续。
如果说“瞎子抓人”的游戏曾经令幼小的你感到刺激和有趣的
话,心理学家们所做的类似实验就不那么好玩了。
美国心理学家黑伯(D。O。Hebb)等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
验。假如现在你就是被试者,你被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按照事先的约
定,你必须尽可能长久地躺在床上,只有在吃饭或上厕所时才能起
来。你戴着一副半透明的护目镜,它仅能透过漫射的光线而看不见图
象,于是,即使你双目圆睁,你的眼前也是白茫茫一片。一副厚厚的
棉手套令你无法通过手的触摸感知你周围的东西是光滑还是粗糙,是
温暖还是冰冷;你还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你的耳朵里塞上了耳
塞。
在黑伯的实验中,当志愿者们被隔离12、24、48小时后,再分
别对他们进行包括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及组词等内容的测试。结果表
明:随着被隔离时间的延长,测试的成绩越来越差。其他类似的实验
也发现,隔离一段时间后,受试者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变得易激动,对
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出现错觉、幻觉。有些
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中途退出实验,所有参加过实验的人都觉得自己
好像经历了一场恶梦,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这说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
激。
感觉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
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
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
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感
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有一种疾病就是缺乏痛感,普通人特别害怕疼痛,可是对于患缺
乏痛感症的人来说,他们竟渴望疼痛!因为最可怕的不是疼痛,而是
没有感觉。所以崔健的歌里唱道:“快让我哭快让我笑,快让我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