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孝经智慧 >

第25章

孝经智慧-第25章

小说: 孝经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先行孝悌之道。
  3。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注》:“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曰莫善于乐。”
  孔子说,要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他提倡用“乐教”来教化民众,达到民风民俗的转移变化。
  当然,“乐教”从广义上讲,并不局限于音乐,“乐”是“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之一艺,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在内。中国文化传统特别重视“乐教”,如《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孔子重视“乐教”,他本人就是一个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笔者在拙著《孔子的智慧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中有详论,可参见。
  我们还可以读一下先秦儒家关于乐的著作《乐记》。此中有段话说得好:“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认为乐的审美本质就是“和”,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之“天地之和”的体现。人们在享受音乐的时候,使得“感动人之善心”,从而“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致乐以治心”,还达到孔子所说的“移风易俗”。现代社会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智慧,进行现代的“乐教”,感动现代人的善心?

广要道章第十二(2)
另外要说的是,本章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八字,因为对音乐的社会功用做出了精到的概括,也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念深入人心,且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久远。作为成语的“移风易俗”,也家喻户晓。
  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注》:“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
  孔子说,安定君上,治理民众,没有比倡导礼敬更好的了。孔子特别重视礼,《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于仁了。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法来引导民众,用刑罚来整顿他们,民众虽然免除了犯罪,但是没有耻辱之心。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来整顿他们,民众就有耻辱之心,而且能守规矩。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关于礼的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揭示。
  《礼记·曲礼》还排列了“非礼”的“七不”,让人们看到不守礼不尊礼的种种危害与弊病:(1)“道德仁义,非礼不成”。(2)“教训正俗,非礼不备”。(3)“分争辨讼,非礼不决”。(4)“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5)“宦学事师,非礼不亲”。(6)“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成”。(7)“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的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说孔子提倡的“礼”与“乐”,是有内在理路联系的,那就如先哲所言的“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礼乐是关联在一起的,必须礼乐并至,内外双修,从而才能达到各层面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再聚焦于“礼”与“敬”
  1。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
  孔子在阐述了“四教”之后,再深入一层开掘“礼”的核心含义:“礼者,敬而已矣。”礼,说到底就是一个“敬”字罢了。
  然而虽只是一个“敬”字,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是巨大的。因为能尊“礼”,而能有“敬”;因为有“敬”,便能有“悦”。这里出现这样的序列:礼——敬——悦。
  再从付出与收获来看:一是,子女付出了对父母的孝敬,也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故敬其父,则子悦”。二是,弟弟付出了对兄长的敬顺,自己也获得了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敬其兄,则弟悦”。三是,臣子付出了对君主的尊敬,也获得了自己内心的喜悦,此所谓“敬其君,则臣悦”。
  2。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注》:“居上敬下,尽得欢心。故曰悦也。”
  此中“一人”是指被他人尊敬的人,如父、兄、君;“千万人”,则指子、弟、臣,此举其大数言之。由此可推知,被敬重的人属于少数,而因此收获喜悦的人却是众多。这里面就有重要的道理,“此之谓要道也”。“要道”,就在于使家庭因敬爱与喜悦而和谐,社会因敬爱与喜悦而和谐,国家因敬爱与喜悦而和谐,在人人内心的喜悦之中融合为和谐。
  此章所说的下对上的尊敬,是从一个方面获得的喜悦;而另一方面如第八章已说的,是由于“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获得欢心,这便是《孝治章》所云“故得万国之欢心”,“故得百姓之欢心”,“故得人之欢心”。此两章一起联观,可以加深理解。
  三、《广要道章》现代启示谈片
  如何教化民众?如何臻于和谐社会?如何移风易俗?这是任何一个王朝、一个时代都会遇到的话题、问题、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治政的主题。每个朝代都在苦苦思索,上下求索,迷茫中摸索,这一章让我们看到2500多年前孔子的智慧。
  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音乐,革命时期的“红歌”、“*”的狂暴乐歌、改革开放后的摇滚乐、流行歌曲等等,都是时代的节奏的反映,也是人们心灵的映现,还是那一时代风俗的凸显。音乐就在我们身边、耳畔、心里,每个人都有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与舞乐,我们都在默默地接受着音乐的教化,这就是“乐教”。现代人主动地、能动地、灵动地重视“乐教”了吗?
  孔子所提倡的孝、悌、乐、礼,如果用现代人已经养成的惯性思维来看,那都是“老掉牙”的、“落后”的、“糟粕”的、“陈腐不堪”的东西,怎能比得上时尚的、新潮的、西方的那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不过如果能冷静地深思一番,原来孝、悌、乐、礼中确实饱含有宝贵的东西在,抽绎其合理的内核,而加于时代的形式与内涵,照样可以转换为生气勃勃的现代式的智慧。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来教化民众,并非每家每户都要走到,并非每日都要见面去教诲。用孝道来教化,那是用来敬爱天下为人父母的方法。用悌道来教化,那是用来敬顺天下为人兄长的方法。用为臣之道来教化,那是用来敬重天下为人君的方法。《诗经》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如果不是孝这种最高的德行,那么谁能顺应民心,而效果至于如此巨大呢?”
  【讲读】
  首章曾标出了“至德”之目,但未作具体阐明,本章深入阐发“至德”的义理。
  一、三德:孝道·悌道·臣道
  1。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注》:“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
  孔子为什么要说君子用孝道来教化,并非要至于每家,并非要每日去见面教诲?因为君子只要行孝于内,然后自然化成之,而流行于外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表率的作用、典范的魅力。
  2。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所以……者”,是指“用来……的东西、方法、手段”等。“敬天下之为人父”,意思是使“天下之为人父”的均被敬重。以下句式可以类推之。孔子说,用孝道来教化,那就是用来敬爱天下的为人父母的方法。
  3。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注》:“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
  孔子说,用悌道来教化,那就是用来敬顺天下的为人兄长的方法。
  4。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注》:“举臣道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
  孔子说,教化为臣之道,那是用来敬重天下的为人君的方法。
  二、引《诗》赞美并深化
  1。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注》:“恺,乐也。悌,易也。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
  此出自《诗经·大雅·()酌》,歌颂统治者爱护人民,能得到民心。又《诗序》:“《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句中本作“岂弟”一词,此引文作“恺悌”,又《吕氏春秋·不屈》引此句也作“恺悌”。“恺悌”,这是和乐平易的意思;“恺”,乐也;“悌”,易也。这里的《诗》是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
  2。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这是对《诗》的评论,孔子说,如果不是孝这种最高的德行,那么谁能顺应民心,而效果竟然至于如此巨大。
  三、《广至德章》现代启示谈片
  现代人也要行教化,教化如何能“得法”?不妨看看孔子的“得法”。
  孔子给予我们的一种智慧,是他主张在内容上抓住孝道、悌道、臣道,即是着眼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关系的融洽,因为这是最高的德行,能够顺应民心,且能由此层层推广出去。——今天我们不必照搬,但启发我们现代教化也应该从“至德”入手,从人心自然存有的德性因而导之。这样做,才能顺应民心,收到实效。
  孔子给予我们另一种智慧,那就是教化不必走家串户,不必唇焦舌敝,不必家到户至日见,不必每家每户每日地宣传说教,那就是要自己做出榜样来、每家做出榜样来、上位的人做出榜样来,然后就会由内而流行于外,教化至于全社会。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收效且高效的方法。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尽孝,所以忠诚可以移用于奉事君王。奉事兄长能敬重,所以恭顺可以移用于奉事尊长。居于家中能治理家庭,所以治家也可以移用于做官的治政。因此在家庭内孝行形成,而名声也就树立,且流传到后世了。”
  【讲读】
  第一章曾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但是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论说。此章是遥承首章,而说“扬名”旨意。同样因为是将其意蕴引申之演绎之,所以谓之“广”,并称为《广扬名章》,且紧列于《广至德章》之后。
  一、三事·三德·三移
  1。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注》:“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君子所居则化,故可移于官也。”
  孝子“三事”,是“事亲”、“事兄”、“家理”,这是从切身的环境、从一个家庭的范围说起。
  “居家理”,就是居家能够治理好。关于“居家理”,笔者想起徐复观说过的话:“在中国历史中,在大危难之际之能免于销毁,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得力于‘家族’。而此家族实为以道德为中心的自治团体。”(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们接着说,在这一家族中传统的孝道、悌道、父子之间的犹如君臣之道,是构成这一“以道德为中心的自治团体”的主要道德,是维系中国“免于销毁”的有力的保证之一,可见“家”、“居家理”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之重大了。
  这三件事情,要做好的标准就是“三德”:“孝”、“悌”、“理”。然后要做三种迁移、转化,这便是“三移”:“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这种“三移”的过程与结果是:以孝道来奉事君王,那么也就会忠诚;以奉事兄长的敬顺来奉事尊长,那么也就会顺从;君子居家能够治理而化成之,以此做官也能治理而化成。
  这是孔子设计的理想的线路,是由内而外,由家庭之内而推广到家庭之外,由家——社会——国——天下,其根本在孝,其效果在和。因为孝悌,然后由子与父母和谐、弟与兄长和谐,而至于家庭和谐,再至于社会和谐,然后是一国的和谐。
  俗话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