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孝经智慧 >

第20章

孝经智慧-第20章

小说: 孝经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曾子对话的情景,而主题是关于孝的问题。孔子是用启发式诱导曾子,向他提问先王的“顺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否知道?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
  “先王”,上古贤明君王、先代圣德之主。比如尧舜禹,商代汤王,周代文王、武王等。“至”,最高。“要”,关键。“用”,因,因此。“汝”,宋代的岳珂本作“女”,下文同;“女”、“汝”相通,“你”的意思。
  孔子把孝道升华为先王的至高的德行、关键的道理,指出用此来顺治天下,便会使得民众和睦,君与臣民之间没有怨恨。
  曾子“避席”,郑玄注本作“辟席”,“避”、“辟”相通。曾子很尊敬夫子,谦下地从坐席上站起来,站到一旁,说自己鲁钝不知。《注》:“《礼》:‘师有问,避席起答。’敏,达也。”
  于是孔子向曾参讲述了“孝”的要义,师生之间展开了一场交谈。有意思的是,在谈话中,孔子还没有忘记叫站起来“避席”的曾子再回去坐下来,然后对他再行讲说。孔子说:“复坐,吾语汝。”孔子大教育家的和蔼可亲的风采也跃然纸上了,而弟子如沐春风地聆听孔子教诲也宛如就在眼前了。
  孔子有一种智慧,传道则必得其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向曾子系统地阐说孝道,传孝道于曾子,就是既不失言,又不失人的智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曾子本身就是个大孝子。
  魏源于此有深论,说:“抑又考古今言孝者,推舜为大孝,武王、周公为达孝,曾子为至孝。然曾子得曾以为之父,春风沂水,舞雩咏归,同为圣人之徒,各由狂狷以造于中行,其天伦所遇之境盖过于舜,而几同于达孝之周公。《孝经》‘严父配天’之宜,惟夫子以韦布享王祀,上及先世,足以当之,而曾子亦其邻几者也。《孝经》之传,专授曾子,意深矣哉!”(《孝经集传序》)此也是有见地之论。

开宗明义章第一(3)
二、孝是德本,教所由生
  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注》:“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言教从孝而生。”
  孔子首先揭示,孝之所以重要与关键,其中最紧要的两点:一是孝为道德的根本。根本者,就是大树的根蒂,而这棵从人的心灵深处所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它的根子就是孝。
  二是教化是由孝而生成的。孝是人性道德之根,由此生成伸展出道德的枝叶、花朵,由此而硕果飘香也好,或由此涩果苦果也罢,一切均从根子上来。唯其根深,才能叶茂而花盛;唯其务本,才能本立而道生。
  古代有所谓伦理道德的“五教”,也称为五常之教,指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如《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古人认为,抓住这些教化,那么其余用来教化人的也可以推而知道了;在众多的道德教化中又以“五教”为最要,而“五教”之中又以孝为至要。
  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注》:“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
  这条内容是说,自己的身体以及毛发肌肤等,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有所损伤,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孔子又说过:“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种理念,曾子铭记在心,且一生遵行,甚至在临死之前,还自豪、*地让弟子们看看自己手、足,没有损伤的身体,作了又一次示范性的孝道的教化。
  有意思的是,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又传承了老师的榜样,且又传递给自己的弟子。《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就记载这样的事情:
  乐正子春走下堂的时候,扭伤了脚,后来伤好了,但是数月不出门,仍旧有忧愁的脸色。门下的弟子询问:“夫子伤足瘳(,病好),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乐正子春也严格地遵行爱惜身体,保全身躯就是孝;不过乐正子春也显得有些“迂”,有点“愚”,太拘泥于举足移步之琐碎之处了。如果都像乐正子春那样的话,那么人生怎样去作出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来?
  其实孔子的话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一,身体是行孝道的载体,没有这一载体,子女如何很好地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身体是行孝之本,因此要全之。二是,保全身体,不受到伤害,主要是指不要犯罪而受到刑罚,不要在与他人斗狠之中受到伤害,不要在声色犬马之中糟蹋生命,不要不爱生命不知节制,而早逝、夭折,死于非命。三是,保全好身体,还能为国家服务,当时是“事君”,这是孝的延伸。四是,保全好身体,还为了传宗接代。五是,对于保全身体,孔子是很辩证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了闻道,可以朝闻夕死;面对着道义,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些才当是孔子所说的大道理。
  3。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开宗明义章第一(4)
《注》:“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荣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疏》:“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先荣其父母,此孝行之终也。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
  孔子又提出更高层次上的孝道的内涵,那就是孝不仅是保全身体、不毁坏就行了,这仅是一个开始而已。在此之后,应该是立身行道,只有行道,才能立其身,从而扬名后世,光显父母。这就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后代要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极目标了。反过来说,如果子女辱没先祖先宗,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4。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观,故曰终于立身。”
  孔子又接着完整地揭示了孝的逻辑进程有三阶段:始——中——终。
  (1) 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始于事亲”,这也是孝之“始”。“事”,是奉事、侍奉、服务的意思。从自己身体的保护、保全做起,从在家里奉事父母做起,这就是孝的起始。
  (2) 孝之中。“中于事君”,这是由家里的“事亲”,走向社会的“事君”,侍奉国君,为国家做事,把孝道推广开来了。在此过程中间,孝行又转化为侍奉国君的“忠”,这是“移孝为忠”。“中”,解释为中间:一是指行孝道之中间,相对于开始之“始”、结束的“终”而言;一是解释“中”为年龄的青壮年出仕之时。
  关于孝与忠,曾子说过:“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篇》)又如《荀子·致士》中提出,招纳贤士办法中有一条就是要对方:“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莫不明通。”有这“六忠”,则莫不畅通无阻。宋代岳飞就曾说:“臣窃谓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乞解军务札子》)为了忠君,甚至可以献出生命。
  (3) 孝之终。“立身行道”,终极目标就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也是由开始、经中间,最后达到圆成的结果;最终能做到孝与忠,便能立身扬名了。
  当然这是孔子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行孝道的完美人生。这种目标很高,一般人也许达不到;但是这种理念却深入人心,一般人都很向往。
  郑玄曾认为,“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忠;七十致仕,是立身为终也者”。(《疏》引郑注)所谓“致仕”,就是年老退休。其实,我们一想就知道,大多数人不能走全、走完这样的人生路途,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做官,也因为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长寿。这种解读似乎太机械了,因此遭到他人的反驳。其实,那些在家里行孝道奉事父母,出外劳作,服务社会,忠于国家的人,也都有立身扬名于世上的。自古至今那么多流传的孝子故事与事迹,就有许多“立身行道”、“终于立身”的例证。因此能在家孝,在社会上忠,则孝与忠两全。
  三、引《诗》明意
  孔子喜好引《诗》来说话、修辞、表意、明理,这成为一种审美的言谈方式,也成为他的修养与风范的重要元素。孔子那时代叫《诗》,后来到了汉代《诗》上升为一部重要的经典,才称为《诗经》,所以这里的《诗》,就是《诗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5)
《论语·季氏篇》记载了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独自站立在那里,他的儿子孔鲤恭敬地小步快走从庭院经过,这就是所谓的“趋庭”。孔子就问他:“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鲤退而学《诗》”。此可见孔子是怎样看重《诗经》的,甚至说不学《诗》,就不会好好讲话。就在短短的《孝经》中,孔子就有10次引用了《诗》。
  此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此诗大约是西周初期的作品,歌颂周文王接受天命创立了周朝,并用“天命不易”告诫嗣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注》:“《诗》大雅也,无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义取恒念先祖,述修其德。”
  “无念”,就是“勿忘”,不要忘记的意思。这里的“念”解释为“忘”,这就像“乱”解释为“治”一样,这又称为“反训”。《尔雅·释训》:“勿念,勿忘也。”又如《左传·文公二年》引此为“毋念尔祖,聿修厥德”,杜预注:“毋念,念也。”“尔”,你、你们。“聿”(),句首助词,无义;或如唐玄宗解释为“述”,遵循、依照的意思。“厥”,代词,那、其。这是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修炼那德行。——这里贴切地用《诗》句教诲曾参,要勿忘祖先,勤于进德修孝。
  四、《开宗明义章》现代启示谈片
  在《孝经》里,我们可以汲取孔子的智慧,为现代社会、家庭的道德教化提供经典的借鉴。
  孔子揭示了“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问题,“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历史的经验是“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但是,在现代的道德教化中,孝道曾经被猛烈地批判过、扫荡过。虽然时过境迁,但那种文化的伤痛、道德的沦丧也不会被历史遗忘,遗憾的是传统的“孝道”确实是越来越淡出了。
  今天,当我们重新醒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智慧时,也不妨再理智地审视《孝经》的经典,明智地传扬传统的孝道。其实“孝道”,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动脉与静脉,又是密密麻麻的微血脉毛血管,广为流布,周遍滋润着。现代社会提倡孝道,小则可以和谐一个家庭,中则由家庭而延伸至和谐一个小区,大则再衍变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孝道”在现代,乃至将来可能依然不失为“至德要道”。
  孔子也让今人看到他说教的风采:诲人不倦,溢于深情;层层说理,步步开导;传承历史,妙于修辞。现代人之所以讨厌那些道德的说教,因为往往是干巴巴的,缺乏道理的精警、言词的要妙。孔子也在那里说教,但就是不一样。如果说教能够学到并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现代人谁不愿意来聆听这样的说教?如果我们将《孝经》一路读下去,那么也许会对上面所说的孔子智慧有更深更真切的体会。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爱戴父母的人不敢对他人憎恶,敬重父母的人不敢对他人侮慢。爱戴与敬重竭尽于奉事父母,而把道德教育施加于百姓,树立典型于四海之内。这大概就是天子的行孝。《甫刑》说:‘天子能行善尽孝,那么民众也都有赖于他的行善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