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凹⒍觥庇搿扒亢贰薄B肤峁叱Mü氏碌娜宋镅扒蟆叭嗣竦自嫉那苛Α保膊煌洹熬衽鄣拇瓷恕薄?梢酝ü髌啡宋锏钠牢觯炻月肤嵝∷凳导缗衫砺鄣奶卣鳎约袄嗨仆铀纪滓卜蛩够渚钠省�
(4)在倾向“体验与追忆”的一类小说中,还应当注意到冯至、师陀、萧红和骆宾基诸家。冯至的《伍子胥》近年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应关注其如何用类似散文诗的片段来结构小说,并把人生的体验与感觉,用纯净的美的境界来表现。师陀在这一时期贡献的《果园城记》(短篇集)和《结婚》等作,或以怀旧情绪叙写昔日的温暖与凄凉,或给世态讽刺加入寓意与传奇,都比前一时期创作更有新意。萧红的《呼兰河传》等出色的小说是本时期产品,也是其代表作,适合做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艺术鉴赏,可以和萧红上一个十年的创作合起来做整体评析。
三 通俗与先锋
(5)属于这一类追求的小说主要出产于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所以应考虑到“通俗”与商业文化联姻,以及“通俗”与“先锋”汇合的社会审美需求,主要是市民的需求。张爱玲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多写都市男女婚恋中千疮百孔的经历,由女性角度来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的脆弱与黯淡。小说结构语言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感觉化意想的运用与深度心理的剖析,等等,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其小说既先锋又通俗,所以读者面大。90年代以来又再度走红,其中也有文学的社会审美心理变迁的原因。评析时可以以《金锁记》或《封锁》为中心文本。“评论节录”中所引的鉴赏文字可供参考。另一专以女性大胆笔触写男女情事的苏青,也可以和张爱玲做一比较。此外,对其他通俗又先锋的小说家,如徐表现爱与人性的多重性的“大众传奇”(《鬼恋》、《风萧萧》等)、无名氏的浪漫言情小说(《北极风情画》等),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并和下一章的“通俗小说”结合起来评析。
四 现实与民间
(6)这一节专论解放区新型小说。孙犁是解放区仅次于赵树理的重要小说家。了解这位“白洋淀”派的鼻祖,应抓住两点特色:其一是重于发现和表达农民的精神和人情之美,尤其擅写纯真健美的北方农村青年妇女。这一特点,也可以联系现代文学史上历来对农民和妇女的描写类型,来进行比较;其二是单纯明净的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应注意从审美的层面体悟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追求。
(7)这一节还有一个论述和思考的重点是比较分析两部“土改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要点是:前者较真实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后者的表现则比较简单化、规范化;前者擅作有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擅于场面和生活气息的描写;前者结构较平板,语言细腻但可能失之沉闷,后者的情节处理有波澜,语言也较生动简净。比较两者各自得失,可以引发对解放区乃至后来许多创作的成就与不足的思考。
【知识点】
“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新洋场小说(新鸳蝶体)、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白洋淀派、山药蛋派、新章回体。
【思考题】
(1)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这是一道偏重文学史知识性的题目,首先要对讽刺与暴露小说的历史背景进行简单描述,即单纯的抗战热情消退之后,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化,国民党政府暴露出来的种种腐败,也可以更进一步探究到作家战争文化心理的变化,这些是讽刺与暴露小说产生的原因。其次要结合文学史线索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概述,重点评述的作家作品应该包括张天翼及其《华威先生》、萧红及其《马伯乐》、沙汀及其《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记》、钱锺书及其《围城》等。对于高年级和考研究生的同学,除了要求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创作情况的记述之外,还应该对这些同是讽刺暴露小说的不同之处(如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取材和视角、不同的文化选择等等)有更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一节。
(2)评路翎的小说(可以《饥饿的郭素娥》或其他作品为例)的思想艺术特色与得失,并说明其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联。
这道题具有一定综合性,除了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关于路翎的内容外,还应该结合第二十一章第三节胡风理论的部分,综合考察路翎小说与胡风的文学理论的关系。评价其小说思想艺术得失,要结合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理论与路翎小说的主题(底层人民的“原始强力”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的内在联系,可以《饥饿的郭素娥》或《财主底儿女们》等小说为例,例如分析其小说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呈现的现代派特征和丰富复杂性,以及同时带来的对疯狂和变态的反复渲染。此外,还可结合附录中《评路翎小说底艺术个性》,细致分析“生命的强力”主旨所带来的“饱胀感”形成的独特的节奏以及由此带来的阅读的压抑,“渴求的力”的艺术带来的震撼美学效果以及由此带来的小说肌理的不均衡、语言的浓度和力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累赘和可读性差,等等。
(3)评张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
这是一道作家作品的论述题,要求以新旧、雅俗的融合为中心,对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把握。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三节、温儒敏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第七讲第二节以及附录中的《论张爱玲》。关于女性解剖,要注意她对于现代女性的半新不旧的生存困境、压抑变态以及充满苍凉和恐慌的现代“荒原”意识的深度心理开掘;关于都市发现,要注意她对于日益金钱化的都市中新旧交错导致的文化错位与都市人生的千疮百孔的描摹;艺术创新方面,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叙事套路、人物设置、人物语言、服饰细节(可对比《红楼梦》等小说)等方面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市井小说色彩,同时要论及其小说心理剖析和意识流手法,充分感觉化了的意象的使用等西方现代先锋艺术的痕迹,并综合评述这种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解钱锺书《围城》的多层意蕴。
这是一道对作品主题的分析题,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和附录中《〈围城〉的三重意蕴》。要求结合对作品世态人情、人物形象、整体象征结构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从生活层面、文化反省层面和哲理思考等三个层面来理解。要点:1.从抗战中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绘,分析小说所反映出来的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的“新《儒林外史》”;2.从“反英雄”的主角入手,分析小说通过对知识阶层的讽刺,从文化层面反省民族精神的危机;3.从人生命运的角度,分析小说“围城”的整体象征结构体现出的现代人对自己的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
(5)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现代文学史上,孙犁小说跟我们常常称道的其他“情调小说”作家,如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在艺术上有何共通之处(第二问由高年级或考研同学选答)。
这是一道综合题,前一问比较简单,考察对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参考附录中《关于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首先,要求从孙犁颂扬“美”的总主题的选择来分析其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偏爱与对杂芜、丑恶等内容的回避。其次,要从艺术构思、结构布局、女性形象塑造、唯美的意境以及诗化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单纯情调”的体现,如《荷花淀》对战争题材的侧面视角的选择、对女性纯洁质朴的人性美的反复吟咏、《琴和箫》对死亡的浪漫主义与诗化处理、简洁素雅的人物对话,等等。
第二问由高年级和考研的同学进一步思考。我们一般谈到“情调”(如“牧歌情调”等),是指小说整体风格给人的审美感受,而“情调”一词的使用,本身也有一定的风格倾向(比如我们一般不会说路翎小说的情调),因此回答这一问,要抓住“情调”一词,对于现代文学史上这一脉不重深广的社会背景,不重情节,不重人物复杂性的塑造,而更重视人物性格的单纯化、淡化,美的意境的营造,行文的抒情笔致等方面的小说在艺术上的散文化、抒情化追求。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中第三章第三节、第十三章第二节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第四节的内容。
(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小说思想艺术的成就与不足。
这是一道作品比较分析题,对于这两部相同题材(土地改革)和相似创作背景(解放区)下的长篇小说,要注意在主题、人物塑造、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对比中突出它们各有长短的特征。要点:1.前者较为真实地表现出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后者对此则表现得较为简单和规范;2.前者长于有历史真实感和复杂性的人物描写和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长于场面和带有东北民俗性质的生活气息的描写;3.前者结构较为平板,语言细腻但有时失之沉闷,后者重视情节结构的波澜,语言多使用东北方言,更加生动;4.如果更深一步,还可以就这些差异的原因(作家主体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如丁玲身上保留了更多的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因而在与“工农兵”结合的转型过程中在小说中留下更多痛苦思索和精神探索的缝隙,而周立波虽则更倾向于主流文学政策的立场和民间形态的模拟,但其精美的文学趣味常常流露在对农村生活的诗意描写上。可以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三节和附录中《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
(7)40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童年生活的追忆体小说,并且都采用了童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后花园》,端木蕻良的《早春》、《初吻》,骆宾基的《幼年》等,试分析这些小说的特征,并思考它们的出现与战争背景的关系。
这是一道有难度的拓展思考题,适合于研究生学习。可以附录中《40年代追忆体小说的“儿童视角”》,以及钱理群的《对话与漫游——40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第四节和第七节的内容。这些小说的追忆体式,既展现出一个纯真的原生态的诗意童年生活情境,又有成年叙事者的声音的或隐或显的存在,在这个时间跨度和两种语调之下,形成颇有意味的诗学品质。这些作品表面上与战争无关,实际上回避战争而沉入回忆,正是作家的战争体验,通过回忆寻求心理支撑的表现,可以在40年代较普遍的体验与追忆思潮下理解这些小说与战争的关系。
(8)40年代在胡风文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形成过什么倾向的创作流派?试以这种流派中的一位小说家或诗人的创作为例,对胡风的影响做简要的述评。
本题偏重论述性,可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一章第三节、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和第二十六章第一节相关内容,以及本书相关章节的评论节录。七月派是在胡风文学思想的推动下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首先应简述它的形成过程、基本阵容、思想倾向和美学风格,着重说明胡风的影响和作用。论述胡风思想在七月派作家创作中的体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七月派小说家或诗人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语言、创作方法、审美追求等方面入手,紧扣胡风文学思想的要点展开论述。胡风文学思想在七月派作家的作品中往往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论述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中间环节。比如,胡风主张表现所谓“精神奴役创伤”、“原始的强力”,等等,在路翎的许多中短篇人物刻画中都有体现;其关于主客体“相生相克”的理论,在某些七月派诗人那里表现为美学风格上“持续的紧张”、语言上的“重浊”和“力度”等。
(9)比较分析茅盾、老舍和30年代“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三种都市文学形态。
本题带有综合性,对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要求较高,可参考《三十年》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第三节相关内容。所谓“现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