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惶恐和苦恼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去诉诉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上的契机的,是他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著追求。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
对于自己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丰富深入的理解和杰出的现实主义才能,使老舍从一些富有个性特征的言谈行动中,揭示出祥子社会的阶级的属性,准确而且鲜明地表现出小生产方式的阶级的属性,准确而且鲜明地表现出小生产方式和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它们的狭隘性、保守性和盲目性何等深刻地决定了祥子的生存形态、行为模式和交往准则,造成了他性格中的严重缺陷(前面提到的祥子对于小福子的态度,也是如此)。小说有力地写出了祥子的悲剧不仅是当时那个社会作为外在的力量造成的,同时也是社会对于他的性格的深入影响、阶级的局限性,即社会转化为人物的内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不但应该改变那样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应该改变这样的主观世界,才能最终地结束悲剧。
(录自樊骏:《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
▲《骆驼祥子》对个人主义的全面批判
作为一部从世界上全面地批评个人主义的杰作,其锋芒必然触及到一切题材的方面。与祥子同命运的一切老、青、少车夫,也不会逃脱祥子般的厄运。不挣扎的定会比他更惨,挣扎的也不会比他更强。因为他是头等劳力和品行的车夫。更可贵的是,作品把对个人打算的批评也注入于倾向革命、为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不辞劳苦的人物的许多行为和意识之中,甚至于注入打着革命旗号的青年的灵魂之中,并且真实地描写着个人意识登峰造极时的最大危害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两面和反动。
因而祥子挣扎在“地狱”般的苦境里是全面的,既包括军阀混战和刘四爷对他的剥夺,也包括曹先生只停留在人道主义的怜悯和相助上、远远没有到达帮助其摆脱自身惨况的水平。在这两方面都无望之下,加之祥子的自身堕落,才使他走上绝境。从作家严厉地批评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形态来看,作品以主人公或包括一切人物命运在内的角度,深剖其危害性的艺术想象,是非常精到的哲理思维。假如批评个人主义末路鬼的主题思想只停留在祥子个人身上,而且不包括他对虎妞的某些感情形态,对这个典型的价值还认识得不够充分。假如把这个主题同曹先生和阮明的所作所为理解为毫无瓜葛,也是对作家精密的创作构想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大大地降低作品的价值。只有把作品里的一切的一切,都从个人主义关联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发掘出老舍认为这是他自己最满意的杰作的涵义。在这里个人主义末路鬼像一条又粗又长的缆绳,把所有的人与事都捆绑在一起,其中只有程度的差异,却没有本质的区别,就是从这些意识的个人属性加以剖析的缘故。也许会有很多人不会赞同把祥子和刘四爷的人生哲理等同起来,然而作品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指明他们思想状态里的许多等同方面,甚至把曹先生某些利己的做法也归属一处,确实达到惊心动魄的程度!
(录自张慧珠:《老舍创作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茅盾的社会剖析与老舍的文化剖析视角之比较
把老舍这样的重在透析文化内涵的写法,与茅盾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反映,对于人物形象及人际关系的刻划作些对比,有助于进一步把握老舍创作的这个特点。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代表作,所用力描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利害关系,连同军阀混战、党棍政客的欺诈压迫、工商业经营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并吞,还有帝国主义的军事入侵、经济掠夺等等,与作品中各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至整个命运的悲欢浮沉,都是始终直接地、密切地联结在一起的。在他的笔下,经济活动、政治事件等都不是稍作勾勒的时代背景,而是具体描写的内容,构成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正是由此展开一幅幅场景,建构一段段情节,上演一出出悲剧。茅盾也因此成为现代中国文坛“社会剖析派”的创始者与最杰出的代表。这就是他们两位“对生活所取观察的力度”,即各自的着眼点与用力处最大区别之所在。事实上也正是这些截然不同的处理,突出地显露出茅盾之所以是茅盾,老舍之所以是老舍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茅盾喜欢高屋建瓴的审视、把握社会现实及其历史动向,又擅长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切入生活,剖析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然后总揽全局地将它们再现在自己构造的艺术世界中。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评价中所提倡的创作原则来衡量,他的作品的确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做到“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有的还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艺术形象,还有力地证明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论断。作为“一面镜子”,他的作品缀合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半个世纪里“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些,都是茅盾作为一位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贡献。其中,也的确有老舍难以媲美取代之处。何况,一般说来,着眼于社会剖析的茅盾的作品,比注意文化批判的老舍的创作,还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倾向与更为激进的思想题旨,进而发挥更为直接、强烈的战斗作用。在普遍地把文学视为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的年代里,相比之下,人们更推崇茅盾式的作品,是事出有因的。而老舍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未能得到充分的评价,也能在这里得到部分的解释。
(录自樊骏:《认识老舍》,《文学评论》1996年第5—6期)
第十二章
巴金
【学习提示与述要】
本章评述著名作家巴金。首先要求对巴金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概况及其代表作有大致的了解。应根据阅读《家》和《寒夜》等作品的印象与体验,去认识与掌握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不一定要做文本的细读评析,但应领略其如何以单纯、酣畅的笔法造成以情动人的风格与感召力。第一节介绍巴金前期的创作;第二节评介《家》,包括人物形象和艺术格调的评说,是本章重点;第三节介绍后期的创作,涉及《憩园》和《寒夜》的评价。巴金始终以很强的使命感和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对这一特点的关注,会有助于对其创作得失的理解。
一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1)可用“青春的赞歌”来概括巴金的前期创作,其特色是: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倾向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要从特定时代的审美需求角度理解出现在前一类小说中那种狂躁浪漫的抗争气氛与“英雄”的追求,何以能大受欢迎,理解当时青年读者怎样从后一类小说中读出他们同一代人的心境。要思考巴金小说“不成熟”的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能。还要大致了解巴金这些小说与同一时期“革命罗曼蒂克”创作的异同。
二 《家》的杰出成就
(2)《家》也属于前期创作。除了上述有关“青春型”创作的共同特色之外,还要分析和了解这部长篇小说杰出成就的几个方面:一是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系统描写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并号召青年投入社会革命洪流,在当时有极大的感召力;二是人物塑造的成功。可重点比较分析觉新与觉慧两个人物。注意理解觉慧作为幼稚单纯的“叛徒”的时代特征,也注意觉新是更见艺术功力的形象,作品对其在罪恶泥沼中难于自拔的思想矛盾,及其人格分裂的悲剧命运,都有真实而深入的刻画。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此外,对《家》的结构艺术及抒情特色,也可以作较细致的分析。《家》是巴金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激流三部曲》其他两部的创作激情相对较少,特色也不如《家》的鲜明。
三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艺术
(3)了解巴金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也可以将后期的小说分为两类:一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憩园》写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揭示封建阶级所经历的人格堕落与人性扭曲的过程。可以将《家》和《憩园》联系起来讨论,两者都写旧家庭的变迁,但角度与深度都有所不同。《憩园》中批判性的人物杨老三使人厌恶,又不免有所同情。对作品的“挽歌”情调,也可以作为讨论的问题。此外,应注意《憩园》比较圆熟的结构形式和“复调”(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互动关系)的审美效果。
(4)重点可以放在《寒夜》的探讨上。应注意这部力作如何在揭露病态社会的同时,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的呼声。作品感人至深,是因为真实地俯视人生经验的可怖与无奈,其中应注意到所涉及的有关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等,都写得毫无伪饰,读来令人心情沉重。应把人物分析作为研读这部小说的切入点,把握上述“人生经验”的无奈;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分析曾树生应注意探索其性格的多样性,并把握性格层次构成的动因。要注意作品对其潜意识及深层人格的发掘。总之,要通过人物剖析,去体味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中又蕴涵有对人性与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
【知识点】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平民史诗”。
【思考题】
(1)简评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
本论题可以参考《三十年》第十二章第二节,以及本书节录陈思和《人格的发展》的内容。在巴金的《家》中,觉新与觉慧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互相映衬。本题的要点是:觉慧是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热情、单纯、幼稚而充满朝气,是“五四”年轻一代青年的典型。觉新则是封建专制的受害者,虽然受到新思潮影响,但作为旧家庭长子,只好背负十字架,他善良而软弱,是能清醒意识到自己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人格上是分裂的。如果说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觉新则是“不该那样做”的典型。两者对照,共同表达了《家》反封建的主题。答这个题的时候,还可以联系巴金前期创作的特色来分析。
(2)简评《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格内涵。
本题的要点是分析曾树生性格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不妨和汪文宣做些比照,以突显曾的个性,同时还要从她的个性中发掘时代内涵,比如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个性解放、家庭伦理、人生观,等等,都是影响和形成曾树生人格心理的重要的因素。注意小说如何通过曾这个鲜活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可以站在现代的角度对曾树生进行重新评价。这道题目给同学发表思想见解留下了空间。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二章第三节。
(3)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小说创作风格的异同。
本题偏于综合性。回答要结合具体创作,还要扣住风格来展开。“创作风格”,既包括思想、题材和内容上总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