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英雄志 >

第565章

英雄志-第565章

小说: 英雄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起读书人一穷二白,常为赶考东赊西借,想来这阿光定也是个穷秀才,房总管又道:「那后来呢?这『阿光』可考上了吧?」话声未毕,众乡民已是嘻嘻而笑,那老者摇头道:「嘿嘿,那小子要是考上了举人,咱也可以做状元啰。」唐王爷皱眉道:「怎么?阿光读书不行么?」

那老者摇头道:「这人其实挺聪明的,可惜就是太懒,什么事都是光说不练,尽耍嘴皮子……唉……我早就劝他安分守己,专心种地,可惜好话三边、连狗都嫌,只由他吃屎去了。」

听到此处,连唐王爷也不想问了,看这「阿光」不学无术,长年科考不中,怎比得上杨远的盖世文章、过目不忘?若要说他俩本是同一人,那真要闹笑话了。他叹了几声,叉道:「老丈,这直隶省境里,可还有别的杨家村?」那老丈摇头道:「这我就不晓得了。不过要说离北京最近的,当属咱们村子了。」耳听众太监频频咳嗽,都在催促自己走,唐王爷也不抱希望了,正要离去,忽然键心念一动,想起村子里颇多俊美少年,忙道:「等等,我还一事相询,这阿光生得什么漠样,你可还记得?」

「记得吆。」老丈还没说话,后厨却冒出了一个老婆婆,看她眉花眼笑,急急来说:「那阿光是天生的美男子,肤色白、嘴巴甜,一双眼睛像是会说话似的,眨啊眨的,全村没一个人物比得上他……」

杨家村多有俊秀人物,众人亲眼所见,房总管更是亲手所摸,看来这位「阿光」定是个罕见的美男子。唐王爷久在外省,虽不清楚杨远的长相,可看杨肃观、杨绍奇这对兄弟的风采,想来爹爹也差不到哪儿去。

他沈吟半晌,正要再问,却听那老丈呸道:「妇道人家没见识!脸蛋俊管个屁用?家里没饭吃,妳能拿老公的脸蛋下饭?那姓于的就跟妳一般蠢,才会沦得这般清苦……」那老婆婆反讥道:「瞧你酸的,人家于姑娘心甘情愿,却要你啰唆什么?」

「他妈的!谁啰唆了!」老丈怒吼咆哮,重重一拳敲在桌上,门外乡民则是掩嘴偷笑,当作好戏来瞧。唐王爷听得阿光似有妻子,忙问道:「姓于的?这又是谁?」那老丈赶忙收敛怒气,道:「这于姑娘是个江南美女,后来北上依亲,住到了村子里,没想便给无赖糟蹋了。」那老婆婆讥讽道:「没嫁给你,那就不算被糟蹋。」

「他妈的!谁糟蹋谁了!」那老丈大怒欲狂,真要掀桌子了,一片胡闹中,唐王爷微微沈吟,忙问老房道:「杨家主母姓什么?」房总管附耳道:「姓于没错。」

有谱了,唐王爷心下大喜,看杨远的夫人姓于,这「阿光」也有个姓于的老婆,世上岂有这般巧合事?他心中生出希望,反而不敢随口来问,当下取起了杯子,喝了口粗茶,细细凝思过后,方纔道:「老丈,你最后一回见到阿光……是在什么时候?」

「景泰十四年。」老婆婆又冒出来了,她掀开布帘,笑道:「那年阿光到家里借钱,说要再拼一次科考,以后就没回来了。」

「贱婆娘!妳到底向着谁?」那老丈怒吼狂叫,将布帘摔了回去,他见众人瞧着自己,赶忙咳了几声,道:「妇道人家,不须一般见识。」唐王爷不置可否,只微笑道:「后来呢?你没去找于姑娘要债?」那老者脸上一红,忙道:「这也没法子啊,咱们找不到阿光,怕他卷款逃亡了,便去他家里找人,后来于姑娘把房于抵给我们,便带着孩子走了……」

「等等……」唐王爷讶道:「孩子?阿光有孩子?」那老者道:「有啊,那孩子倒是比他爹爹强多了,六七岁年纪,人静话少,一双眸子炯炯发光,那时候咱们赶他母子出门,他也不哭不叫,居然还懂得安慰娘……」唐王爷心下一凛,便与房总管对望一眼,忙道:「这孩子叫什么名字?」那老者皱眉苦思:「我想想,这孩子好像叫……叫什么屁来着……」

「观管。」老婆婆又冒出头来了,笑道:「我记得,那孩子就叫这名字。」

唐王爷心下震惊,不由坐直了身子:「观管?」那老婆婆笑道:「是啊,观管、观管。于姑娘是南方人,给儿子取的小名也好听,唱曲儿似的。」

观观、观管,杨肃观。情节一一吻合,这「阿光」不只老婆姓于,还有个儿子小名「观管」,恰与杨远一模一样,要说天下事有这般巧法,当真让人难以置信。只是说来奇怪,要说「阿光」真是「杨远」,当年他金榜登科,必然得意洋洋、衣锦还乡,怎会逃得不见人影?再说这「阿光」性情懒散、不学无术,杨远则是精明内敛,这两人性子全然相反,怎能又是同一人?

唐王爷越想越怪,始终找不出一个道理,便道:「老丈,我想看看阿光的祖坟。」

众人微微一惊,都知唐王爷要上查三代了,唐王爷不愧是精明人物,说话间便夹带了一张银票,兀自道:「老丈行个方便。我想给阿光的先人烧点纸钱。」都说有钱好办事,那老者不敢怠慢,一边盯着银票,一边陪笑道:「太多了、太多了。」正假意推辞间,那老婆婆已将银票夹手夺走,笑道:「几位爷台,这就请吧。」

一行人准备了香烛纸钱,便朝杨家祖坟而去,行不多时,眼里已能见得一处家庙,看庙后一座大土丘,方碑黄土,洽道林立,不知葬了几百几千人。那老婆婆解释道:「这是他们杨家的祖坟,男葬左、女葬右,夫妻死后不相往来。」那老丈怒道:「什么叫不相往来?银钱往不往来?」说着举手喝道:「把银票拿来!」老婆婆杨首高哼,掉头而去,那老丈怒从心中起,便又追了上去怒骂,众儿孙看在眼里,一个个都来排解,连房总管也凑起了热闹。

正吵间,众人行到几座孤坟前,眼看那老头气得说不出话来,那老婆婆便又笑道:「这两座墓葬得是阿光的父祖辈,他爷爷叫做杨契,是族里的六叔,他爹叫杨辛,和我那口子是平辈,咱们都叫他四哥。」她拉拉杂杂说了一串,拉过了孙子,便道:「阿中,烧纸钱。」

众太监唉声叹气,想今夜本是元宵,谁知却成了清明大祭祖,四处拜死人,一会儿东厂老前辈、一会儿杨家老祖宗,当真晦气之至。众人胡乱烧了些纸钱,唐王爷便俯身下来,细看墓碑,只见上头刻着寥寥数语:「君讳契……关西杨氏子,永乐年生,武英元年殁……享寿五十又七……」

眼看碑文潦车不堪,唐王爷不觉愕然:「这墓碑是谁立的?怎就如此草草了事?」那老者冷冷笑道:「还会有谁?不是阿光那不肖子孙,谁会省这个钱?」

墓碑刻字,至多不过三五两,看这阿光真是能省则省了。那老婆婆笑道:「好啊,最好阿光立个天塔高的大墓碑,搁在村子口给大家瞧,也好教你们多学几个『丁』字。」听得此言,全场姓杨的都脸红了,想来目不识丁之故。

所谓墓志铭,铭者似诗,志文似文,一刻死者的爵里姓氏,一为记人之正文,分三言、四言、七言,有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之分,极为讲究,看这杨家村本是穷乡僻壤,若真要立个天大的石碑在此,反而显得突兀。

唐王爷情知如此,便也不多言,转朝另一处墓碑瞧去,读道:「君讳辛,关西杨氏子,隆庆年生,武英元年卒,享寿二十三。」读到此处,不觉微微一凛:「武英元年卒?怎么父子俩都是同一年死的?」

众人满心讶异,全数朝那老者望去,只见他叹了口气,道:「走水了。」众人愕然道:「火灾?这火这么厉害?」那老者叹道:「这就是命啰。咱们六老爷这支原本挺兴旺的,在村里开了间大染坊,攒了不少钱。结果一年家中大火,不只把六老爷烧死了,还把庄院烧成了白地。」

唐王爷深深吸了口气,叉道:「那阿光呢?他是怎么逃过劫数的?」那老者叹道:「那几天他和他娘回娘家去了,便留了性命下来。不过他娘的命也短,几个月不到,便淹死在河里,唉……说来这家人真是多灾多难,活像给谁诅咒似的。」

听得「诅咒」二字,唐王爷自是心下一凛,今晚穷心竭力,众人由宫廷入密道、再由密道至小镜湖,慢慢找到了刘敬政变之地,之后抽丝剥茧,又来到了杨家村。这一切苦心意旨,便是要寻出「隆庆皇帝」挖掘密道的用意。此时乍然听得「诅咒」二字,众人心里都有不祥之感。

想起那个皇家诅咒,房总管心里有点害怕,便试探道:「老大爷,这……这杨契一家人,不会是住在小镜湖畔吧?」此问一出,那老头儿不觉讶道:「是啊,那谷仓以前就是他们老家,您是怎么晓得的?」房总管一问就中,不觉苦笑两声,便与唐王爷对望一眼,两人都见到彼此眼中的不安。

当年隆庆皇帝深掘密道,工事庞大,却无人明白为什么,只是更让人惊奇不解的,这密道居然一路通往乡野百姓的祖宅?当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房总管心里犯了怕,附耳道:「王爷,先别问下去了,这事有鬼。」房总管怕,唐王爷当然也怕,他心下又是惶恐,又是骇然,便只在坟边踱步沈思,直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查个明白。

走着走,忽见墓旁有个小土堆,荒烟蔓草,无碑无记,唐王爷微微一愣,当即停下脚来,道:「老丈,这是什么?」那老者神色犹疑,迟迟不答,一旁老婆婆便说了:「这儿葬着六爷爷的闺女。阿光喊她姑姑。」唐王爷讶道:「闺女?怎会和爹爹葬在一起?」那老婆婆面露怜悯之色,道:「这闺女没有出嫁,那年六爷家里失火,便把她一块儿烧死了。」

众人哦了一声,颇表惋惜,却听房总管道:「等等,杨家女人不都该葬在山麓右边么?怎会埋在这里?」这话一语中的,自让众人留上了神,只见老婆婆摇头叹息,不愿言语,那老者则是干笑道:「老实跟你们说。咱六爷爷的闺女没出嫁,可也没守贞,你们……咳……懂意思吧?」众人啊了一声,方知此女有辱门风,若非是大户人家的姬妾,便是未婚生子、无名无份、也难怪她要永远陪在父亲身边了,若非爹爹庇荫,谁想收留她?

一片片叹息中,那老婆婆好似有话要说,那老头却又拼命使着眼色,房总管极为把细,一见他们眉来眼去,便已瞧出异状,忙道:「怎么?还有事?」那老婆婆满面犹豫,过得半晌,低声便道:「过午夜啦,我先回去了。」

众人上过了坟,也把阿光的三代查得清楚了,看他的祖父名叫「杨契」,父亲叫做「杨辛」,另还有个做侍人妾的姑姑,全死于一场大火之中。可说来说去,到底阿光是不是杨远,却无人知晓,纵以唐王爷的敏锐、房总管的机警,却还是不见端倪。

今夜的云朵很怪,一会儿遮荫元宵明月,一会儿飘飘分散,乍然望去,好似是一张巨大鬼脸,只在监看人间动向。房总管仰望天顶,心里自是隐隐发毛,忙道:「王爷,我看该查的都查了,咱们可以走了么?」

唐王爷沈吟良久,慢慢把眼光转向了山顶,瞧到了杨家祖庙。他心中隐约有个感觉,当年刘敬之所以找出密道,当与杨远有些干系,而这位「中极殿大学士」身密诡秘,必与那位「阿光」有些牵连。蛛丝马迹,环环相扣,若想破解全数谜团,必得再查访下去。

唐王爷打定了主意,便向那老头作揖,道:「老丈,我想再去你们杨家的家庙看看,劳烦您带路。」那老汉还未喊累,众太监已是叫苦连天:「大王啊!您连人家的祖宗三代都查了,您还要抄他的族谱么?」众太监忙碌一晚,自是归心似箭,唐王爷安抚道:「既来之、则安之。这是最后一处地方,咱们看过就走。」

夜深人静,那老婆婆累了,便已领了孙儿回家,此时只剩那老丈一人领路。一行人步上山冈,借着银白月光去望,只见冈顶立着一座古庙,前对镜湖,后倚山冈,虽说年久失修,却还是能瞧出当年的风水格局极为不俗,足见杨家祖上必曾出过几个豪杰。

房总管嘻嘻一笑,随口道:「老丈,瞧这祖庙气势不凡,敢情你是『杨家将』的子孙啊?」

古来杨姓第一英雄,便是力抗大辽、保疆卫士的「杨家将」,看杨家村俊男美女,样貌堂堂,说不定真是杨业、杨延昭一脉子孙,那老者哈哈笑道:「那可不敢当。不过咱们是『四知堂』之后,这天底下只消姓这个杨宇,都和咱们有些血缘干系。」房总管哦了一声,道:「四知堂?那是啥啊?」唐王爷学问渊博,当下附耳过去,轻声道:「那是他们的堂号。」

杨氏子孙开枝散叶,单是知名堂号便有两个,一称「关西堂」,一是「四知堂」,自「永嘉之祸」、「安史之乱」后,族人南迁东移,渐渐遍及各地,除此之外,尚有不少赐姓改姓,如南北朝的「尉迟氏」改姓杨,「莫胡卢」亦于孝文皇帝时改姓「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