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
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自古已然,惟
圣明与廷臣始终之。”
七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接位。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
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
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
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
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
①
有几个能及得上。
努尔哈赤是罕有的军事天才,这个老将终于死了,继承
人是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
治才能却犹有过之。袁崇焕所受到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轻。
皇太极接位之时,满洲正遭逢极大的困难。努尔哈赤新
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努尔哈赤遗命是四大贝勒同时执政,
行的是集体领导制,皇太极的权位很不巩固。在经济上,因
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满洲当
时在生产上是奴隶制,掳掠了大批汉人来农耕,生产力相当
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补给发生很
②
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发生饥荒。如向关内
侵略,却又打不破袁崇焕这一关。
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
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夺对象。在外
交上,朝鲜采取的是“事大(对明)交邻(对日本、满清)”
政策。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皮岛总兵官
毛文龙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
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在必定可以得到的
军事胜利之中树立威望,巩固权位。
明朝方面的困难也相当不小。
训练一支既能守,又能战,再能进一步收复失地的精锐
野战军,需要相当时间。
袁崇焕任宁前道佥事时,山海关外四城,纵深约二百里,
广约四十里,屯兵六万余人,粮饷全靠关内支给。后来在孙
承宗、袁崇焕主持下,恢复锦州、中屯、大凌河诸城,国防
前线向北推展,屯田数千顷,兵士足食。高第代孙承宗为经
略,尽弃锦州诸城,宁远没有了外卫,也没有了粮源。靠朝
廷接济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对于拖欠粮饷向来兴趣浓厚。袁
崇焕做辽东巡抚,首要目标是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堡的守
备,然后屯田耕种。但筑城工程费时甚久,又不能受到敌人
干扰,在和满清处于战争状态之时无法进行。
所以明清双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战的时期,以便进行自
己的计划。明方是练兵、筑城、屯田,清方是进攻朝鲜,巩
固统治。在这样的局势下,具备了议和的条件。
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全部
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
要明方承认双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
因为明清双方的国力实在太过悬殊。明方那时的人口,官
方的纪录是六千多万,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当时男丁要被政
府征去义务劳动,不参加的要缴钱代替,所以百姓尽可能的
瞒报人口。外国学者们的估计相互差距很大,最高的估计认
为那时中国人口是一亿五千万人。我相信决不会少于一亿
③④
人。女真人大概不到五十万人。人口的对比是二百比一甚
至三百比一。满清所占的土地,只是今日吉林、辽宁、黑龙
江的一部份,与明方相比也是相差极远。明方火器犀利,葡
萄牙大炮尤其非清兵所能抵挡。
清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败”,以及清军战
斗力强劲和统帅部高明的军事才能。只要袁崇焕镇守宁远,清
方的长处就发挥不出了。持久的缠斗下去,满清势必难以支
持。
袁崇焕宁远大捷,在军事上并无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
并没有摧毁清军的主力,甚至没有削弱清军的战斗力。然而
在政治上,对士气与民心却有非常巨大的振奋作用,这使中
国军民知道清军也不是不会打败仗的。经此一役之后,本来
投降了满清的许多汉人官吏和士卒又逃回来了。宁远城头的
⑤
大炮,轰碎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清方从来没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
祖宗,长期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努尔哈赤幼时住在明
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
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宁远之战,使他们下意识中隐伏
着的自卑感又开始抬头。
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所打垮。
满清与明军交战,始终强调“七大恨”,满清认为明朝有
⑥
七件大事欺侮女真人,逼得他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满
清一直没有自居能与明朝处于平等地位。“七大恨”的基本思
想,是抱怨明朝作为最高统治者,却在努尔哈赤与敌对部族
发生争执时袒护对方,没有公平处理,那是下级对上级的申
诉。例如第五大恨的“老女事件”,叶赫部的一个王公本来答
应把他十四岁的妹妹送给努尔哈赤为妾,但二十年后,这个
三十六岁的“老女”改嫁给蒙古王子,努尔哈赤认定是出于
明朝的授意,身为上级而不秉公断事。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
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
求明方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就已
心满意足了。但明朝从来置之不理,认为对方根本没有谈和
的资格。明朝的态度是这样:“你们是朝廷的部属,只能服从
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
朝始终没有能争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
袁崇焕充分了解到争取暂时和平的必要。努尔哈赤的逝
世正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李喇嘛来
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李喇嘛作居
间的使者,派了两名都司和随从等三十三人,于天启六年十
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但他知道
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廷时,只说是派
⑦
人去窥探虚实,以决定对之征讨呢,还是招安。这种夸大的
说法,目的自在满足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
明清双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
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省得?他将计就计,
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
焕,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来
吊丧,并贺新君登位。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
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
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
应前书,愿意和平,应当以诚信为先。”
书信中将金国(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
⑧
为“大清”。)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
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定要碰大
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
格式不合,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退回。皇太极改写了
信封上的格式,袁崇焕认为仍然不对,又再退回。皇太极第
三次改写,自处于较低地位,袁崇焕才收了信。但明朝仍是
一贯的不答。
第二年正月(在金国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再遣前使,致
书袁崇焕求和,信中说:“两国所以构兵,在于以前明朝派到
辽东的官员认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自高自大,欺压弱小部
族,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下面照例列举七大恨,然
后提议讲和。讲和要送礼,要求最初缔结和约时中国送给金
国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缔约后两国
每年交换礼物,金国送礼: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
中国送礼: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两
国缔结和约后,就对天发誓,永远信守。
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可见当时满清深感财政困难,对
布匹的需要尤其殷切。
大概袁崇焕要奏报朝廷,等候批复,所以隔了两个月金
国使者才回去,随同明方使者,带去袁崇焕及李喇嘛的书信
各一;猜想朝廷对金方的要求全部拒绝,所以袁崇焕无法作
出任何让步,他的回信内容雄辩,文采焕发,说道:过去的
纠纷,都是因双方边境小民口舌争竞而起,这些人都已受到
了应得的惩罚,再要追究是非,也已无法到阴世地府去细查,
只盼双方都忘记了吧。你十年苦战,既然为的只是这七件事,
现在你的仇敌叶赫等等都早给你灭了。为了你们用兵,辽河
两岸死者岂止十人?仳离改嫁的哪里只有老女一人?辽沈界
内人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还说甚么财物?你的仇怨早都雪
了,早已志得意满。只不过这些极惨极痛之事,我们明朝难
以忍受罢了。今后若要修好,那么请问:你如何退出已占去
的城池地方?如何送还俘虏去的男女百姓?只有盼你仁明慈
惠、敬天爱人而作出决定了。你所要求的财物,以中国物资
的丰富,本来不会小气,只是过去没有成例,多取也不合天
意,还是请你重行斟酌罢。和谈正在进行,你为甚么又对朝
鲜用兵?我们文武官属不免怀疑你言不由衷了。希望你撤兵,
以证明你的盛德。
李喇嘛的信中说:袁巡抚是活佛出世,对于是非道理,心
下十分分明,这样的好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愿汗与各王子一
切都放开了吧,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皇太极回信给袁崇焕说:过去的怨仇,当然是算了,否
则又何必议和修好?你们的土地人民归我之后,都已安定,这
是天意,如果重行归还,那既违反天意,又对不起人民。金
国所以要出兵朝鲜,完全是由于朝鲜不对,现在已讲和了。说
到“言不由衷”,为甚么你一面说要修好,一面又派哨卒来我
方侦察,收纳我方逃亡,部队逼近我边界,修筑城堡?其实
是你才“言不由衷”,我国将帅对你也大有怀疑。至于所要求
的“初和之礼”,金银等可以减半,缎布只要原来要求的半成。
我方也以东珠、人参、狐皮、貂皮等物还赠,表示双方完全
公平。既和之后,双方互赠仍如前议。如果同意,希望办得
越快越好。
关于来往书信的格式,皇太极提议:“天”字最高,明朝
皇帝低“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诸臣低金
国汗一字。
他答复李喇嘛的信中,抱怨明朝皇帝对他的书信从来不
加理睬;又说:你劝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话很对,
但为甚么只劝我而不去劝明朝皇帝?如果双方都回头修好,岂
不甚善?
后来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抗议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锦
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认为是缺乏和平诚意,并提议划定疆界。
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
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金国也难免气愤。金国的经济要求,
虽说是双方互赠,实质上当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答应赠
送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
价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万两黄金、十万两银子,等于是无
偿赠与。那时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银子(明初等于四两,后
来金贵银贱),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和平,代价
低廉之至。熊廷弼守辽之时,单是他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
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
挑战,主动与被动的形势就转过来了。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
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还报,希望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
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
⑨
起长期的消耗战。此后每发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
求。
当时议和的障碍,主要是在明朝的文官。
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提到与金人议和,立刻想到的
就是南宋和金国的和议,人人都怕做秦桧。大家抱着同样的
心理:赞成和金人议和,就是大汉奸秦桧。这是当时读书人
心中的“条件反射”。
袁崇焕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张议和,朝臣都不附和。辽东
经略王之臣更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种主张就像宋人和
金人议和那样愚蠢自误。
其实,明朝当时与宋朝的情况大不相同。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领了中国北方